赵 娜 王书雅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钢琴艺术需要表演者拥有强大的心理调控能力,钢琴表演者的心理调控意识直接决定表演艺术的质量效果。钢琴表演是将乐谱图文化为音乐曲调的神奇过程,表演者必须将用最好的身心状态表达音乐的动听之美,而实际表演可能会有各种突发状况,且表演者面对听众也会有心理压力,所以表演者必须要有深刻的心理调控意识,面对各种状况都能从容应对,尽最大努力弹奏出最美的乐章。
钢琴表演者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或信息影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经过表演者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后,形成一种思维转变。钢琴艺术中每个表演者的心理调控能力都不一样,音乐的演奏效果很大程度上受表演者的情绪和想法的影响。钢琴表演是依靠表演者对音乐的深刻情感体验表达出优美动听的动态艺术,是凝聚了表演者深刻的乐曲认识的身心一体的情感活动。每一首钢琴曲目都是作曲家积聚时代文化的历史再现,表演者必须能够深刻体会,感同身受,将音乐以作曲家的情感内涵完整表达。
历史上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乐谱,都蕴含时代内涵,其中文化内容和政治动向最为显著。表演者结合这些历史背景感受乐谱情感内涵,就能完美再现作品的原生音乐之美。如果演奏中外界因素打破了表演者心理世界,表演者从乐谱蕴含的情感世界中被拉出来,很容易发生怯场的状态,更糟糕的是表演者不能在情感支持下弹奏,表演艺术效果将大打折扣。所以钢琴表演艺术必须要求表演者拥有强烈的心理调控意识,不论什么原因都不能打破自己的心理状态,破坏演奏的情感基调,表演者要能熟练调节心理状态,争取演奏出最佳艺术效果。
心理感受是表演者感性和理性的综合情感体现,表演者受外界环境或信息刺激后形成的直接情感体验。每个表演者在音乐表演中的心理调控能力都不一样,钢琴演奏需要综合听众感受和自身感受,将自身感受合理调节,努力融入到钢琴乐谱表达的情绪感受中,而后再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好音乐情感融入到弹奏中,由演奏表达音乐情感,传达给听众,最终获得听众的情感共鸣,演奏出美感强烈的钢琴乐曲。表演者从乐谱中获取的心理感受融于弹奏是给听众最直接的艺术馈赠。
意识是理性思维后生成的感性表达。钢琴乐谱正是理性思维创造出的感性意识,每一个曲调和音调,都成为意识化情感传达。钢琴艺术极富感性,不论弹奏表达出的音乐的灵动性,还是听众与表演者之间的情感流通,都是表演者对于乐谱的在认知过程,也都是听众对于乐谱情感内涵的重塑过程。心理感受来源于表演者的乐谱理解,表演者拿到一个乐谱首先要了解作曲家和创作背景。历史上很多特定时期的音乐作品,作曲家肯定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尤其一些重要的社会思想、社会风尚和政治局势,都能再现特定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
纵观欧美音乐发展历程,古典乐派和浪漫主义音乐风格,音乐曲谱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密切关联,作曲家的创作风格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如贝多芬主张平等和博爱,这一思想融入音乐作品成为资产革命的重要精神指引。
钢琴表演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作用是演奏艺术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这个因素受控于表演者中枢神经,与表演者演奏中各个感官体验密切关联并协同作用,完成整个心理调控过程。心理调控目的是集中表演者的心理活动,将心理活动完全投放在演奏和乐谱情感中,以演奏出最美音乐旋律。
演奏前表演者就要调控好心理状态,酝酿演奏情绪,并做好面对突发情况的心理准备。这个阶段,表演者要充分强化心理感受,发挥心理作用,做好心理调控,将思维全部投注于作品情感,为演奏创造良好的起点。钢琴表演是音乐艺术的重塑过程,表演者在识谱阶段,心理调控的主要内容是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充分理解作品情感内涵和表达曲调,用演奏转化为实际音调。演奏过程中,表演者重点调控心理世界的平衡关系,累积听觉感官并通过听觉感官总结音乐情感表达经验,将注意力集中到听觉记忆中再作用于演奏手法,提高演奏情感表达张力。
钢琴表演中,心理调控是演奏技巧的重要内容。心理调控能力决定了表演者的艺术塑造水平,要求表演者全身心投入演奏乐曲中,赋予乐谱音乐生命。钢琴表演艺术效果的外界影响因素上看,演奏过程如果无法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演奏将变得尴尬难行,钢琴表演将失去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