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齐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声之律吕,命之情韵。陕北民歌是流淌在黄河儿女血液中的激情,散发着黄土地泥土的芳香,昂扬着黄河母亲的气势。土香土气的陕北民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历史沿革以及社会变迁。人们依据自己的生活习俗以及生活场景,触物生情,即兴编唱,逐步形成我们今天的陕北民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且被称为“中国陕北民歌之首”的《赶牲灵》更富有强烈的真实感。
“赶牲灵”也称“赶脚”,它跟云贵地区的“赶马帮”十分相似,也用牲畜(陕北多为骡子和驴)长途为他人运送粮食货物,而赶着这些牲畜运送货物的人则被称之为赶牲灵者亦或脚夫。对于这些给自己带来利益的牲畜,脚夫们亲切的称它们为“牲灵”。黄土高原山陡路遥,地僻人稀。赶一趟牲灵少则要十天半月,多则一季半年,而脚夫们的家人因惦念他们,便时常会向路过的赶牲灵队伍探问自己的亲人。正是这样的情形,便有了这首对赶牲灵者生活经历写照的《赶牲灵》。
《赶牲灵》这首陕北民歌是由陕西吴堡县张家焉村的民间艺人张天恩编创的。青少年时期的张天恩是赶牲灵走三边的脚夫,一直为边区驮盐送炭以及干一些其他行旅运送等事宜。张天恩不仅创作了《赶牲灵》,还有其他类似的许多陕北民歌,例如:《跑旱船》、《十劝劝的人儿》、《白面馍馍虱点点》等,而其中的《赶牲灵》则被誉为“中国陕北民歌之首”。
陕北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黄土层非常厚,地质也比较软。由于常年的雨水冲刷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山形地貌。这里的土地贫瘠,主要农作物只有小米。交通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只有靠这些力气大走路快的“牲灵”来驮运其他发达地区货物用来生活,所以就有了这群赶牲灵搞运输的人们。
陕北民歌大多都是通过真实生活编写的,因此这些民歌大都如同口语,信口唱来,曲调自由舒畅。如作品《赶牲灵》中“你若是我滴哥哥呦,招一招(的)那个手,哎呀你不是我滴哥哥呦,(奥)走你(得滴)那个路。”滚烫的语言,不加任何修饰,直白大胆的表现了一个女子对一个后生的思念之情。
在自由奔放的陕北人看来,只有“嘴对嘴”、“肉贴肉”的爱情才是最自然、最真挚、最炽热的。只有这样才是爱到心里爱到骨子里的,这样才能咀嚼、吮吸到冰糖一样的甘甜。他们随便,他们豪放,在庄稼地里,他们可以用沾满粪土的手拿起馒头大口大口的啃,他们可以毫无顾忌毫无忌惮地在任意场合跟婆姨们开玩笑。
《赶牲灵》是以五声音阶为主,有些地方出现过度音“si”,但是对整体音阶没有过大影响。此曲通过“信天游”音乐中的变体方式产生的两个乐句结构。上句句幅比较宽长,跳进上行,级进下行的音调交替,再加上上滑音的自由延长,突出了高亢悠扬,奔放有力的音乐个性。
《赶牲灵》有两个乐句,结尾都是处于强拍以“sol”结尾。时值较强的的音主要有“re”和“sol”两个音,这里所说的“re”是“sol”的五度上属音,起到支撑的作用,所以不难看来此曲的主音应当是“sol”,也说明此曲为五声徵调式。
首先这首歌有很多“sol—do”“re—sol”的纯四度跳跃,这也是陕北民歌的突出特点,多建立在“徵—宫—商—徵”这样一种“双四度框架”。这首歌也用到了“re—do”小七度的大跳,这在陕北以及闽南的民歌里极其多见,本曲的最后一句“哎哟你不是我的哥哥哟”也是非常经典且流行于陕北、青海“花儿”的唱法。
这首歌曲是劳动者对自己劳动及感情生活的真实描写,不娇柔,不造作,只用简单直白的感情描写将一切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可以感受到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赶牲灵的汉子们征服着一条条河流,一座座高山,当然也征服着一个个痴情的妹子。那些在家守候的妹子们焦急的等待着远方赶牲灵的人儿回来。
真假声混合。在演唱过程中,大多数的陕北民歌必须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技巧。信天游一般都在高音区,借助假声可以使长音听起来更加扎实明亮,唱起来也更加轻松自如,毫不费力。例如《赶牲灵》中每段的第一句都有一个高音的延长以及四度的进行,演唱难度较大,发音较为困难。所以在唱之前,意识和状态上必须有所准备才能更好地给歌曲赋予准确的色彩和表情。在气息稳定的前提下,腔体也要充分的打开,做到共鸣调节的技巧。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是陕北地区社会历史的忠实记录,是千千万万劳动群众集体创作的一部生活的史诗,也是他们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心灵呐喊。它不是客观的叙事或者用来表演娱乐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倾吐歌者心声的艺术。
总的来说,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有着辉煌灿烂的悠久历史,我们不论在探讨研究还是在演唱时,都应该深刻认识到每首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文化以及地方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演绎其音乐的独特魅力,才能更好的保存和传播民族音乐艺术,更好地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