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丽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小河淌水》是由尹宜公于1947年根据弥渡民歌收集、整理并创作的一首云南民歌,是现代流传比较广泛的民族声乐表演与教学领域女高音声部的代表曲目之一。对一首歌曲进行演唱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一句句细致地去分析,才能将这首歌曲的每一个细节唱好,才能使这个乐曲整体听起来比较的完整。
无论长什么样的歌曲都要讲求字正腔圆,尤其是中国的民歌,对此要求更为严谨。很多人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会因为错误的练习方式而导致咬字和吐字时口形是横着的,导致咬字不准。《小河淌水》这首曲子要表现的是阿妹对阿哥那份纯洁而又真挚的思念情感,因此,如果不能清楚正确的咬字,比如说:开头的“哎”,容易唱成“hai”以及本曲经常出现的“啊”字,容易唱成“ha”或“ang”。这样不但会破坏歌曲的美感,还会使整首曲风显得慵懒。因此演唱该曲目时应注意:一是口腔要打开,形成“0”形,二是腔体要打开,可以通过“闻花”或者“打哈欠”这样的方式去感觉,这样无论是胸腔还是头腔的位置就会较为通透,三是唱歌之前先练习读词,要保证每一个字咬准再发声,避免“气声”的出现。这样做到以上几点,歌唱时咬字与吐字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利用这样的方法发出来的声音就准确结实多了。
《小河淌水》开始时的“哎”字,是很多演唱者比较头疼的问题,很多人因为气息不稳的问题,以至于歌曲没有开好头。还有本曲中有很多的连音线,还有比如说:“汪”、“走”、“啊”字会多用延音记号,有很多人会因为气息不够以至于会在连音线处换气。这样会使曲子变得不流畅,而且会破坏曲子整体优美的意境。
《小河流水》是阿妹在向远方的阿哥传递自己的思念之情,因此需要演唱者的声音极具穿透力,才能使歌曲更加好的表达出这样的情感。想让声音更具穿透力,除了要有饱满的气息作支持,还有一样重要的技巧运用就是“共鸣”。
在本曲的演唱中,有两种共鸣非常重要:一是“胸腔共鸣”,二是“头腔共鸣”。比如说本曲后半部分会用到胸腔共鸣:“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以及最后的“哎,阿哥”,这个部分的旋律较低,就像是在跟人们娓娓道来这个故事的结局一样,如果声音没有进入胸腔,会感觉声音没有根基,发虚。运用头腔共鸣的地方,比如说开头的:“哎”,中间的“哥啊!哥啊!哥啊!”情感爆发时多用头腔共鸣。而想要唱好头腔共鸣,良好的气息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就是一定要在头腔共鸣处发声,这样出来的声音才会明亮有力。只有合理的运用好共鸣,才会使整首曲子表达的更加完美。
《小河淌水》整首歌节奏为2/4和3/4的混合拍子,前奏起着令整首乐曲具有流动性和柔美的特点。引子部分是山歌的起音,“哎”有起兴的意味。因为山歌多是在空旷的野外进行演唱,所以歌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去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就给了演唱者一个自由的情感表现机会,也为后面歌曲情感的抒发埋下。
第一句“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与第二段歌词“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由“大二度”和“小三度”构成,情绪会趋于平稳。但这首歌曲的内在感情是非常强烈的,所以演唱此句时如何去勾勒内心情感。因此我们要仔细感受,并随着歌曲的旋律去赋予这首歌曲内在的流动感,以此来表现阿妹对阿哥的一往情深。“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和“望见月亮想起我的哥”,第一段的“深山”和第二段的“我的哥”落在音阶下行的四度上,颇有恳切的意味,因此演唱此句时要用真挚的情感,流畅的演唱出来“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和“一阵轻风吹上坡吹上坡”,重复的词语强调了歌曲的情感加深。
之后的“哥啊!哥啊!哥啊!”实际上是五句子山歌中的插句,因为不断的重复同样的词语,体现了渴望美好情感的那份执着与热切,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因此这一句一定不能唱断,否则情感也就断了。“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和“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旋律被带回到了回到了主音上,情感也恢复的较为平静。尾声“哎,阿哥!”,虽然声音随着音乐的旋律逐渐平缓下去,但情感不能断,给人一种阿妹对阿哥的这首情歌意犹未尽的感觉。
《小河淌水》这首歌云南民歌以从容舒展、柔美自由的节奏回旋起伏,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对于演唱者的头腔共鸣及气息支持的要求非常的高。因此加强声音基本功及气息上的训练,是对于唱好这首歌曲是十分重要的。《小河淌水》这首歌曲是一首值得我们去仔细探究与琢磨的民歌声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