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晶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民族声乐是我国特有的艺术种类,它的来源还要追溯到戏曲、民歌等艺术类型,不仅吸收了这些艺术的人文内涵,并且汲取了精湛的演唱技巧,逐步形成了我们所知道的民族声乐。随着中国新时代的到来、社会的进步,优秀的文化必然要推层出新,民族声乐也应当吸收其国家的艺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自身有着更持久的生命力。民族声乐从演唱技巧,风格的转变方面都吸收借鉴了其他国家、不同唱法的精华,不仅弥补了自己的不足,而且有了新的创新,本文将从当今民族声乐与西方唱法、通俗唱法等的交融来进行分析。
西洋唱法统称美声唱法(Belcanto)也称“完美的歌唱”,最早源自于意大利的民族音乐演唱形式[1],之后风靡全球,最著名的特点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强调声音的共鸣与掩盖,追求具有强烈穿透力的声音效果,不仅圆润饱满、音色华丽流畅,穿透力强,并且演唱风格的跨度也很大。而民族唱法注重发音的自然,主张“字”正“腔”圆,强调行腔与咬字的完美结合。如将科学的唱法与自然情感的流露相结合,必将推动声乐这门艺术的大发展。所以我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交融成为了不可抵挡的趋势,当今的“学院派”们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和呼吸方法,也就是用胸腹式呼吸使气息带动声音的传播,喉头向下喉咙充分打开,真假声相结合,使之更加的饱满、流畅,声音的穿透力大幅度增强,完美地达到“唱响整个音乐厅”,同时依靠这些科学的方法也减少了声带长期歌唱带来的磨损,有效地延长了声带的使用期限。借鉴后的民族声乐者们,音域得到了扩展的同时嗓子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使歌者的“演唱寿命”大大增长。
在与美声唱法结合之前的民族声乐,如大多数人所知的特点就是明亮的音色,这在传统民族唱法尤为突出,这也是从民歌中演变而来的,但对于一味追求明亮音色而缺少了音乐的饱满感和流动感的传统民族唱法来说这是不足的,十分容易形成人们所说的“白嗓子”,这让空间有限的音乐厅中缺乏声音的通透感,而且还会带来审美疲劳,这对民族唱法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美声唱法更侧重于对音色的训练,强调音色通透圆润,不仅要有明亮的音色也要有暗淡的音色,以适用于不同风格作品。借鉴更加科学的方法后,民族唱法演唱者的声音更加具有张力,明中有暗,暗中有明,风格也就更加鲜明,声音自然更加集中、稳定,大大增加了演唱效果,更能够把观众带入音乐之中。
当代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交融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这在我国民族唱法的代表人物中尤为突出,例如新生民族声乐博士雷佳,“东方夜莺”吴碧霞等,她们成功的将民族与美声两大唱法完美结合,一方面继承了民族唱法对咬字清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借鉴美声唱法对声音通畅和控制能力的要求,两者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民族声乐的艺术价值,给民族声乐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使民族声乐能够继续向前发展。
通俗唱法是有别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一种“大众的”演唱形式,以简单、流行、易上手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民族声乐与通俗的融合是当今的一大流行趋势,一方面因为要让我们的民族声乐进一步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大众对以通俗唱法为主的流行音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民族与通俗的融合也就水到渠成。
通俗唱法以真声演唱为主,以倾诉性和深情性为主要特点,发音时的自然、流畅、深情成为了与观众感情交流的关键点,民族声乐与通俗的结合不仅能够表现民族唱法的细腻、明亮,而且可以像通俗唱法那样更深入人心,加强演唱者与听众的情感交流。
民族与通俗相结合的代表人物谭晶,她不仅在春晚上使这两种唱法的结合大放异彩,在演唱节目中取得了很大的反响,还把民族与流行相结合,既高雅又不失真情的流露,既“接地气”又不失风度,在不断提高大众审美的同时也把民族的东西带向更广阔的舞台。
在多元化的地背景下,民族声乐作品也在不断的创新,艺术家们承担着传承经典的责任,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于是有了传统民歌改编的出现,改编民歌不仅满足了对经典民歌作品传承的要求,也满足新一代人民对审美的需求。例如耳熟能详的《玛依拉》,这是哈萨克民族的一首民歌,活泼动听,十分具有民族色彩。在著名作曲家胡廷江的手里它变成了《玛依拉变奏曲》,在不改变原来《玛依拉》的基础上加入了花腔女高音的成分,不仅完美的将东方民歌和西方的技术相结合,而且使这首曲子有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花腔女高音作品之一。而这只是改编民歌的冰山一角,除了家喻户晓的《茉莉花》《在那遥远的地方》外,还有很多更高技术的作品如《北京的金山上》等等。而今天,艺术家们还在不断挖掘优秀的民歌资源,将其改编成为大众所接受的作品,继续为民族声乐作品库增添色彩。
戏曲艺术与民族声乐都是我国众多特有艺术中的瑰宝,而民族声乐与戏曲有着一脉同生不可分割的关系,随着各种艺术大融合的开始,艺术家们也开始思考将戏曲与民歌相结合,不断地丰富民族声乐,于是越来越多的戏曲与民歌结合体诞生了,例如著名的歌剧《红灯记》中的片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将戏曲的表现手法与民歌的叙事功能结合,既有戏曲的风味又朗朗上口,成功的实现了艺术的创新。之后还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诞生,例如.《贵妃醉酒》,在作品的中间部分加入了戏曲的演唱手法,一个“醉”字不仅仅将体现歌唱者的功底,还生动地展现了作品的意境,将观众深深地带去其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观众们的喜爱。戏曲与民歌的结合是创新的展现也是民族声乐多元化的体现,将继续健康地发展,成为艺术殿堂中闪亮的一颗星。
俗话说理论是实践的基石,实践与理论是相辅相成的,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而且需要理论知识为其作支撑,这样才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民族声乐在时间的积累下已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但是还是有很多教师或学生没有以理论为指导去学习民族声乐,这固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唱法不规范、难以进步等等。所以我们呼吁普及民族声乐理论知识,以理论为指导,实践也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理论知识的普及可以从基础教育抓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多加重视传统民间音乐、民歌、戏曲等知识的普及,这不仅可以增加艺术修养,也可以为以后的声乐发展打下基础。在基础教育加强的同时,高校也应当承担自己的责任,在科研技术领域不段的挖掘探索,成为现进理论与技术的领跑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新的人才,继续传扬下去。
理论只是不仅包括中国传统的理论,也包括西方的理论,例如和声曲式等等,民族声乐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与世界接轨,而这些西方的理论知识正可以达到接轨的目的,所以民族声乐者也应当具备全方面的理论知识,中西贯通才能更好地发展民族声乐。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民族声乐发展趋向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出新时代下的民族声乐正良好的发展着,但凡是都有两面性,民族声乐也同样面临着各种挑战,这就需要向我们这样的民族声乐者继续的努力,以自身为准则去研究、总结,不断地推陈出新,将更好的表现带给观众,将更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为民族声乐发展贡献力量,更好地走向国际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