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越南战争对美国儿童文学的影响

2018-01-23 15:12:55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越战儿童文学小说

冯 姣 姣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20世纪美国经历了将近20年的越南战争(1955-1975),断断续续的战争给美国社会各个层面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一方面,它给人们制造了不可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和巨大的精神影响,另一方面,催化了各领域的重大变革,改变了社会运行的进程。

经济上,这一时期美国通货膨胀和失业情况不容乐观,经济运行方式由自由放任主义经济逐步转向政府干预经济,因战争和疾病造成的高死亡率和低出生率导致人口增长不平衡。[1]177-178文化上,相比五十年代的和平和高度繁荣景象,“60年代末期,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似乎都消逝了”,消极对抗传统主流文化的新团体“嬉皮士”(Hippies)风行一时,但很快被80年代的新型人类“雅皮士”(Yuppies)取代。[2]293即便时间短暂,也反映出越战给美国社会传播的负面影响之甚,80年代人们逐渐回归家庭也正是人们对战争反感的表现。这个时期的政治运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美国民众的心理。由学生“新左派运动”、年轻人反文化运动和越战老兵运动构成的青年运动是60年代美国社会动荡的重要组成部分。[3]28这些运动的参与者们或激进斗争或消极抵抗,然而反对越战是他们共同的口号。

美国儿童文学的起步比较晚,一直深受英国儿童文学潮流的影响。进入20世纪,美国儿童文学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与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改变有较大关系,也与战争对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进而波及到儿童文学有关。纽伯瑞儿童文学奖(Newbery Medal)1922年由美国图书馆儿童服务学会(ALSC)创设,为表彰和纪念儿童文学之父——纽伯瑞,也称纽伯瑞奖,每年颁奖一次,奖励上一年度出版的优秀英语儿童文学作品,其中金奖(Newbery Medal Aword)一部、银奖(Newbery Honor Books)一部或多部。因获奖作品的规模和水准,这一奖项已举世公认。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代表正义的一方且赢得了巨大胜利,相比这两次战争,越战更能让美国人民认识到战争的本质。那么,越战究竟对美国儿童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比之之前,美国儿童文学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根据极具影响力的美国儿童文学奖——纽伯瑞奖获奖作品,从主题走向、创作目的、发展趋势三方面对以上问题进行探析。

一、主题走向——从冒险到科幻

“纵观美国历史,每一次发生重大历史事件都会给文学领域以极大的影响”“文学从来就是生活和时代的审美反映”。[4]11战争年代的文学作品或多或少会折射出人们对战争生活的认识和评判,因而产生的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会从不同角度体现作家们的心理诉求或反映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心理,而20世纪后半期儿童文学的主题变化正是越战对美国儿童文学产生影响的首要反映。

冒险类作品在儿童文学史上经久不衰,自《鲁滨孙漂流记》 之后,各种仿作层出不穷,以“冒险、荒岛流浪、回归”为主题的“鲁滨孙式”小说流行于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5]131从1922年纽伯瑞奖设立至今,此类小说在纽伯瑞奖评委中继续受到青睐,纽伯瑞奖评委会更是将这类小说视为评奖标准的中心:1924年的《黑暗护卫舰》、1963年的《时间的皱纹》到1991年的银奖获奖作品《女水手日记》等,冒险类小说经久不衰。传统儿童冒险小说的中心词是“历险和孤岛,父母和孩子,逃离和回归”,[5]13120世纪后期的冒险小说虽仍不离这个中心,但范围和对象有了较大变化。“孤岛”变成除文明社会外的一切环境,“父母”变成周围人或同类人,“逃离”的对象不再是简单的父母的压迫,扩展为日益混乱的人类社会,而是否“回归”成了主人公及作者乃至读者心头的疑问。越战对美国人民的影响之大也体现在儿童作家甚至将呼吁儿童关注社会现实、反对混乱的社会秩序的目标写进儿童文学作品中。以1973年金奖小说《狼女茱莉》为例,主人公茱莉从人类社会走入狼类社会,在狼群中获得安谧和快乐,直到她想起自己最初旅行的目的,在人与狼之间面临了艰难的选择。虽然茱莉一开始不是要“逃离”人类社会,而跳出这个圈子再回顾的时候,发现原本的生活隐藏诸多问题,真正的“逃离”之心从这时候才开始。小说暗含了对越战及当时社会状况的种种不满,关于何去何从的问题亦是对国家和个人未来的思考。

其次,描写家庭生活的儿童小说在获奖作品中占有一定比重,并且20世纪60年代后的作品多是对拮据生活而非喜闻乐见的小故事的描写。1936年的金奖小说《伍德龙一家》描述了西部拓荒时期由伍德龙一家人引发出来的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1945年的《兔子坡》以动物的形象讲述人类社会的日常交往和摩擦,1959年银奖小说《桥下一家人》是描写苦中有乐的拮据生活以及不放弃希望的孜孜努力。到了20世纪末,连续出现了三本以经济大萧条时期为背景的获奖小说。1998年获金奖的《风儿不要来》是一部充满哀伤气息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美国大萧条时期的一些生活现状,而1999年银奖《远离芝加哥的地方》和2001年金奖《背井离乡的365天》带有明显的反工业化和反城市化色彩。这三部小说以暗指、隐喻等间接方式,将贫穷、失业、背井离乡这些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衰退相关的隐形元素或明或暗穿插在故事纹理中,以外部恶劣的生存环境反衬家庭的温情。这类主题的小说反映出,经过长期的战争侵扰,美国人民的生活举步维艰,而下一代也必须承受先辈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同时,这类作品将美国人对回归平静家庭生活的渴望传递给未来的国家支柱。

成长主题的作品最能表现儿童文学的正面积极作用。笼统地说,许多其他主题的儿童文学都涉及了成长主题。这类文学作品的目的通常是要传播给读者勇气、感情、信任等正能量,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不同表现手法实现成长小说目的的新作。1978年获纽伯瑞金奖小说《通向特拉比西亚的桥》是以儿童的不幸死亡教儿童成长,用分别的痛苦逼迫儿童迈出走向新世界的第一步。1979年的《威斯汀游戏》以侦探小说的形式作外包装,精心布置出“谋杀—追凶—继承遗产”的故事架构,实则通过侦探游戏帮助人们重拾信任,体会爱,体会生活。

越南战争“对美国来说意味着羞辱和失败”,“它招致的反对声音超过了美国以往参与的任何战争”,[3]28从20世纪后半期反战思想渗透到儿童小说可见一斑。1972年《尼姆的老鼠》,继承了古典童话中的人道主义传统,将对世界的美好理想寄托在小小的老鼠身上。1990年《数星星》则以二战为背景,直击战争的残暴,作者绕开了越战背景,“通过慎重选取与越战相似的历史时期,形成时间隧道”,让读者站在隧道的另一端能安全地审视这段创伤记忆。[6]1031994年科幻小说《记忆传授人》则质疑现实世界是由谎言搭建,表达了反思现世、改变世界的愿望。

越南战争带来的所有改变引起作家们新的创作思考,促进了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各种文学的主题发展。传统主题的小说在原有基础上扩展和增加了新的元素,如果说冒险类儿童文学给读者以对战争的思考,家庭类作品呈现越战留下的疮痍,成长类作品传递面对战争和灾难需要的勇气和希望,反战类作品则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战争和现有生活状况的不满。从最经典的冒险主题到新诞生的科幻主题,渴望平静和爱的美好愿景在这些儿童小说中多有体现。在美国人民心中,越南战争的警钟淹没了二战带给美国的“胜利”,人们对战争的排斥促使他们想要把反战心理灌输给国家的未来——儿童,儿童作家的创作目的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二、创作目的——从娱乐教育到现实教育

无论是早期的还是当代的、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教育是所有儿童文学的共同作用之一。从最初作为启蒙工具书,“以字母表方式组织材料”,到18世纪初洛克提出“以哲学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教育的目的要兼具指导和愉悦儿童”,[5]84,104儿童文学教育的内容得到发展,寓教于乐的理念也开始被认识和贯彻。儿童文学之父纽伯瑞就是这一理念的忠实执行者,他打破传统,推崇“快乐至上”的儿童教育观念。可以说,娱乐教育理念一开始就被代表美国儿童文学最高成就的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默认。

儿童文学在处理儿童世界与现实成人世界关系上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塑造出在成人教化下的儿童世界,抑或塑造一个突出儿童的本性、童真、童趣,完全独立于成人世界之外的儿童世界。“20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在创作上更倾向于展现一个无法从成人世界完全分离的儿童世界,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受到充满危机的成人世界的影响”,孩子们时刻困扰在死亡与贫困中。[6]103-104越战后各种社会矛盾达到最大化,儿童文学作品如实地反映现实成人世界存在的问题。如1977年的金奖小说《黑色棉花田》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乡村历史画卷,住在乡下的黑人们不仅在经济上仰人鼻息,还随时受到3K党纵火杀人的威胁。1978年银奖小说《雷梦拉与爸爸》中,因为爸爸失业,妈妈不得不去找一个很辛苦的工作来维持家计,雷梦拉也准备要负担起家庭重担。还有20世纪末的三部以经济大萧条为背景的获奖小说,儿童也要像成人一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许多人眼中,儿童文学就是用轻松幽默或斗智斗勇的小故事给孩子传授知识和道理,然而,随着世界和平局面被一再打破,童话里的“谎言”再也不能取信于目睹过动荡、感受过危机、经历过居无定所的儿童,并且人类也有意识地想要遏制暴虐意识的扩散。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文学不再单纯以娱乐的方式帮助塑造儿童思想和性格,转而通过反映现实的方式让儿童自己感悟生活。正如美国学者简·弗瑞兹所述,“孩子们并不需要那些虚构的装饰品所粉饰的事实。确实,孩子们欢迎使人物复活的艰难而特殊的事实——不仅是重要事实,而且包括那些有办法照亮一个事件或一种个性的活生生的小细节。”维吉妮亚·汉密尔顿也有相似的观点,“我的书是完整的,有时是复杂的,因为我相信年轻人是同样完整的,并向复杂性发展。”[7]157经过复杂的社会动荡,尤其是战争的洗礼之后,儿童不再被当作成人的附属品被灌输“适合”他们年龄的知识,而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必须及早认识和接受现实,参与现实社会的锻炼。

三、发展趋势——多样化和成人化

多样化是所有文学随时代发展而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而越战加速了美国儿童文学的多样化发展进程。

像之前提到的,美国儿童文学在主题走向上有所转变,还出现了新的主题类型,并且将传统的和新的主题糅合到一部作品中。比如表达反战、成长和科幻主题的《记忆传授人》,表达奇幻和冒险主题的《黑珍珠》,恐怖与爱的主题交叉的《坟场之书》。文学主题的多样化发展是作家群体积极创新、为创作出更加引人入胜的作品而大胆尝试的成果。

多样化趋势不仅反映在主题类型上,自20世纪开始,纽伯瑞金奖作品呈现了一种文化多元化态势,如黑人文化代表《巴德,不是巴迪》(2000年),印第安文化代表《蓝色的海豚岛》(1961年),韩日文化代表《碎瓷片》(2002年)和《亮晶晶》(2005年),及英国文化和欧洲文化代表等。[8]79美国本就是移民国家,除两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期间,移民到美国的人口数一直呈递增倾向,少数族裔儿童文学在美国儿童文学领域占得一席之地是迟早的事。二战后,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另一方面,贫富差距、歧视、教育不公、人口增长等社会问题在不断发酵。最终,在越战刺激下,20世纪60年代爆发了诸多社会运动,其中尤以种族运动、反性别歧视运动和反战运动最为激烈。这些运动加快了种族融合,提高了少数族裔在美国的地位,少数族裔作家也得以崭露头角,提前登上美国儿童文学的历史舞台,这是20世纪后期美国儿童文学呈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随着种族融合进程加快,对其他族裔文化了解的需求增加,少数族裔儿童文学也越来越受关注。同时,儿童书是被用于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工具书,教师必须熟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而分析所有儿童书显然不可能,对美国儿童文学有最卓越贡献的纽伯瑞获奖童书就成了研读对象,[9]40描写其他族裔的儿童文学作品自然涌入纽伯瑞奖的评奖范畴。这些变化共同促进了美国儿童文学的文化多元化发展。

除此之外,美国儿童文学的体裁在20世纪后期也有多样化特征。体裁的多样化是为顺应作品内容和读者需求而诞生的,单纯的故事型小说已不能满足儿童读者日益成熟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日记式小说(《日子的聚会:一个新英格兰女孩的日记,1830~32》1980年金奖)、插画诗集(《威廉·布莱克旅店的一次访问:写给天真和老成的旅人们的诗》1982年)、图文结合的人物传记(《林肯:一部传记画册》1988年)、戏剧(《好心的大爷! 帮帮忙!》2008年)等文学体裁应运而生。所有文学作品的体裁和印刷都设计成越来越适合儿童阅读的类型,但作品内容却有成人化趋向。

成人化是美国儿童文学另一个较明显的发展趋势。纽伯瑞奖在评选原则上有一项规定:入选图书的潜在读者是14岁以下儿童,作品内容与儿童的理解力和欣赏水平要保持一致。今天的儿童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越来越多,儿童需要的是帮助他们认清世界、树立正确世界观的书,而不是编造的童话世界。并且,“在当代西方,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作家队伍,界限并不清晰”,“在体裁形式和创作基本手法上,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之间更无严格的界限,儿童文学的独立性和开放性始终是并存的。”[10]82儿童文学的题材选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了成人世界的影响,越战只是加快了这一影响速度。正如之前提到的,越战激化各种社会矛盾,儿童作家也开始考虑儿童文学的教育方式,不只通过娱乐性的寓言故事帮助儿童读者增加阅历,还通过反映现实让儿童自己体验生活,“种族歧视、贫困、失业、吸毒、离婚、遗弃等社会问题和家庭危机”在儿童文学作品中都被无情地揭露出来。[10]83

随着儿童文学内容的成人化,读者群体和研究方向也开始转向成人化。“2009年,两部题为《跨界小说:当代儿童小说及其成人阅读现象》《全球和历史视野下的跨界小说》的学术著作”对近年来在西方引起普遍关注的当代儿童文学的成人阅读现象做了深入探讨。[8]79美国儿童文学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初尚未真正独立,1972 年《儿童文学》杂志的创立,为当代美国儿童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1973年第二卷出版后,其论文的研究内容开始“将意识形态、文化批评等理论资源引入了儿童文学批评。”借助成人文学的批评方式,“不少论文从历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民俗学、社会学、女性主义、教育理论、艺术理论等角度切入文本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作家作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1]36-38

美国儿童文学向多样化和成人化发展的趋势,既有随时代潮流进化的普遍因素,也有特殊历史事件——战争——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越战过后,美国儿童作家开始致力于将战争及其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写进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接受了成人的思维模式和所见所闻。与此同时,20世纪60年代社会运动勃发,少数族裔儿童文学崛起,儿童文学内容更加多样化。随着文学作品内容的多样化和成人化,文学体裁形式增加,吸引的读者和可研究的方向也愈加成人化。

四、结语

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社会问题尖锐化,激发了20世纪60年代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引发美国人对战争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思考。美国儿童作家的创作目的从娱教合一到揭示现实,儿童文学因此产生了新的主题,传统主题得到进化,呈现题材、体裁多样化,内容、读者和研究方向成人化的发展趋势。美国儿童文学与时俱进,从时代发展的方方面面汲取养分,从儿童的角度反射出时代的变幻和美国人对当代和未来的冷静思考,这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以帮助我们研究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越战儿童文学小说
《凝固汽油弹女孩》50载:越战决定性照片的故事
英语文摘(2022年12期)2022-12-30 12:09:46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20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32
越战中美军士兵的平均死亡年龄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创作(2017年3期)2017-06-19 16:41:20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
西南学林(2011年0期)2011-11-12 13:06:14
二战和越战期间美国对日本及越南海上封锁作战特点浅析
军事历史(2001年2期)2001-08-21 07: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