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贤品
常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的文化较为兴盛。其风景优美的虞山、巫咸墓、尚湖,一些地方志的记载中,上述两处风景地还和一些商周故事相关,并被概括为“虞山三贤”,比如《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词典》记载,尚湖与姜子牙有关,“相传商末姜尚避纣王暴政曾隐居垂钓于此而得名”,而虞山上“商周以来的名人墓冢,有商初巫咸墓、商末仲雍墓”等。但常熟地区离中原较远,上述地方志的记载不免让人存疑:何以一些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商周人物,会出现在常熟地方志的记载之中,并留下一些相关传说故事?现在就这些问题略作小议。
常熟城北的“虞山”,风景绝佳,又名乌目山、卧牛山,而古称则有“海隅山”“海巫山”等,相关记载,如唐萧德言《括地志》作“海禺山”,宋郑虎臣《吴都文粹》:“县依山之阳,是为隅山,以濒海之隅也;又名虞山,以昔虞仲治此也。”清代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虞山,在县治西北一里。《吴地志》《祥符图经》并曰‘海禺’,《吴郡志》曰‘海虞’,《续志》曰‘海巫’……以为‘海禺’者,谓山临海之隅。以为‘海虞’者,谓虞仲常隐此山。‘海巫’者,以商相巫咸与其子贤尝居之,后葬于此。《越绝书》云‘虞山,巫咸所居’,盖吴越时已名虞山矣。”
上述文献都将“虞山”和“虞仲”相联系,认为“虞山”其名源自“虞仲”。但问题在于,从虞山之名来看,首先是它有众多别称,并且目前还不能确定之这些名称出现的先后顺序,由此,仅仅用“虞仲”之名,来解释“虞山”的由来,应当是不够的。同时,经过学界多年研究,关于《史记》等记载的“太伯奔吴”一事,目前多持否定意见,一般认为所奔之地“吴”,并非今江苏之地,“太伯奔吴”也并非直接奔袭到江苏地区。由此,将“虞山”之名和“虞仲”相互联系,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并不可信。
“巫咸”是先秦典籍中常见的人物,相关记载,如《尚书·君奭》:“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楚辞》:“巫咸将夕降兮”。王逸注为“巫咸,古神巫也”。《史记·天官书》:“昔之传天数者……殷商,巫贤。”
值得注意的是,常熟虞山还有和巫咸有关的遗址,如巫咸祠、巫咸墓、巫相岗等。据《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词典》记载,当地并传说虞山北端之商相村,为巫咸父子之故里。
通过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从汉代开始,陆续出现将巫咸墓和常熟虞山相联系的记载,如《论衡·言毒》记载巫咸“生于江南”,这里将巫咸和江南相联系。而从《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第三》开始,则将其地理进一步明确:“虞山者,巫咸所出也……巫咸出自虞山,虞山在吴县北,相距百五里。”此后这一说法为很多文献所传承,如梁《招真治碑记》:“海虞县境有虞山,巫咸之所出也,咸居虞之小山。”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巫咸,殷贤臣也……巫咸及子贤冢皆在苏州常熟县西海隅山上。”“巫贤,吴人。今常熟县西海隅山上有巫咸冢及巫贤冢。”北宋《祥符图经续记》:“虞山者,巫咸所居。”南宋《吴郡志·古迹》:“虞山今为海巫山,山即巫咸之所出。海虞即常熟也。”此外,宋代常熟县令陈映《续提名记》载:“常熟邑中之望,则有巫咸所止之山,太(泰)伯所葬之墟,言偃所居之里,龚景才所表上闾,其风俗之美,由可概见。”明嘉靖《常熟县志》:“巫咸墓在虞山上,其子巫贤也葬其侧。”
此外,还有关于“巫咸宅”的传说,如清徐崧、张大纯之《百城烟水》:“巫咸宅,《旧志》云:在娄县山下。据今有人士考证,原娄县,即昆山。昆山,只有马鞍山,而无巫咸宅。巫咸宅当在常熟县虞山无疑。”
据文献记载,一些论著,如《江苏通史·先秦卷》等都将“巫咸”作为吴人,进而,有的论著在讨论商代人口流动的时候,将巫咸作为由吴越流动至中原的例证。
但是问题在于,上述文献的记载并不一定可信。首先,关于巫咸墓的所在,我们目前很难明确。比如依据早期文献的记载,在山西地区也有关于巫咸相关遗迹,《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安邑,巫咸山在南。”《水经注》记载盐水(运城盐池)西北流经巫咸山北。《大明一统志》:“巫咸顶在夏县南五里,《隋书》名巫咸山,相传殷巫咸曾隐此。”这就说明巫咸墓记载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而且进一步来讲,纵然文献中有山西、江苏两种巫咸遗迹的传说,但是如果没有相关的考古发现资料,还是难以确定巫咸墓记载的可靠性。其次,我们从早期的地名变迁来看,会常常发现有“地名南迁”的现象,比如在晋南地区稍早的年代有随、鄂,而在湖北地区稍晚的年代也有随、鄂,学者推测这应当和迁徙有关;又比如关于舜之葬地,《孟子》中明确记载为山西地区,而从《史记》开始,则与湖南地区相互联系。又比如根据新出的一些秦简资料,作为地名的“苍梧”,也有一个南迁的现象。据此,我们可以发现,早期存在“地名南迁”的现象,而这也应当是从汉代开始,处于南方的常熟地区出现“巫咸墓”的背景,只是关于其具体过程,目前还难以完整复原。从这个角度而言,关于常熟地区巫咸故事,可见是一种后出演绎。前辈学者吕思勉在《先秦史》中曾指出,常熟巫咸之传说“亦出后来附会”,我们认为这一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不过和吕先生稍有不同的是,他认为常熟地区巫咸故事的出现,是由于先秦时期吴、越南迁所致。我们则认为这一故事出现的时期,年代不会这么早,应当不早于战国晚期,而很有可能是在战国晚期至汉初。
尚湖,据《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词典》记载,又名照山湖、常湖、西湖、山前湖,其中多数名称的由来,都和地理有关。另外,目前在常熟地区的文化介绍中,都把它和姜尚联系,将之作为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力图通过姜尚文化符号的打造,来提升尚湖旅游。
将常熟尚湖与姜子牙相联系,目前所见比较早的文献,为唐代陆广微《吴地记》:“(常熟)县北二里有海隅山,仲雍、周章并葬山东岭上……山有二洞穴,穴侧有石坛,周回六十丈。山东二里有石室,太公吕望避纣之处。”此后这一说法得到沿用,如宋代《吴郡图经续记》:“常熟县海隅山,石室凡十所,相传太公避纣居之。《孟子》:‘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常熟去海近,或是。”《吴郡志》也有类似记载:“石宝在常熟海隅山。石宝凡十所,相传太公避纣居之。”南宋龚明之《吴中纪闻》:“常熟虞山有石室十所,昔太公避纣居之。孟子谓居东海之滨者,此也。”至清代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其中对尚湖有如下记载:“长十五里,广九里。旁邑水溢而出,亦汇于湖。虞山临于湖上,其滨饶葭苇蒲荷,鱼鸟翔跃,民居栉比,率业鱼稻。柳港映带,景最佳胜,又名西湖,以拟余杭之西湖。或日太公尝钓于此,故日尚湖。”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尚湖和姜尚有关的传说,最早似出现于唐代。而这一时代相较姜尚的时期,是极为遥远的,因此相关故事应当存疑。
文献关于姜尚“渔钓”的故事,记载较多,如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由此,很容易看出,在较早的姜尚“渔钓”的故事中,其故事发生地是在中原地区,而非远离中原的吴越之地。从史料的年代角度而言,将虞山和姜尚相联系的“姜尚渔钓尚湖”之说,是晚出之说,因此可靠性应存疑。
综上,我们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虞山三贤”的故事,大都出于后世的附会,其实并不可靠。不过,常熟本身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虞山、尚湖的风景也都历代口耳相传,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不会由此而受到影响。本文也希望在指出“虞山三贤”故事一些不足时,也更能由此为当地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