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2.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藏医药学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渊源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它的传承历经了口传心授、师徒传承、院校教育的发展,因其科学独特的理论实践体系和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使其得以薪火相传,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萌芽时期的藏医药虽有较为丰富的诊疗经验和零散的文献记载,但未能形成系统的藏医药理论体系,因此没有专门的藏医药教育传承机构,主要以口传心授方式为主,以父子传承、师带徒传承为主。公元8世纪中叶宇妥·宁玛元丹贡布在贡布曼隆(今林芝米林县境内)创建了藏医药发展史上第一座体系健全、运行科学的藏医学校——贡布曼隆藏医学校。招生规模从最初的几十人最后达到千余人,有规范的授课体系系统和相对固定的藏医药教材,教学注重讲习、见习、实习相结合,强化医药并重,即学生既通医理,又熟知药性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独立行医能力,并据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所掌握的程度首次实行职称制度,划分了藏医四个职衔等级[1-2]。
随着郎达玛的抑佛运动,对藏传佛教在内的藏文化发展打击颇大,藏医药职业教育场所被迫拆迁,大量藏医药典籍进行伏藏,藏医药的法脉只能秘密在家父子、师徒传承。藏传佛教后宏时期藏医药职业教育基地得到了空前发展,相继建立了哲蚌寺索日卓盘林、日喀则常松堆白林、甲波日卓盘林、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塔尔寺曼巴扎仓等藏医药职业教育基地,培养输送了一大批藏医药中坚骨干,促进了藏医药的飞跃式发展[3]。药王山医学利众院延存时间最长、影响辐射最广,它具有完整而规范的招生、教学、日常管理考核制度,截止到 1959 年毕业学生近 500 人。新中国成立以后,拉萨等地陆续建立藏医中专教育基地,1985年西藏大学藏医系的成立标志着藏医药人才培养向高等教育过渡。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整合拉萨藏医中专学校、西藏大学藏医系人才师资,于1989年成立了国内首家藏医药高等教育独立学府-西藏藏医学院,随后相继在青海、四川、甘肃等藏区建立了藏医药中、高等教育机构。
2.1 高等院校藏医人才培养的优势 民主改革以后,藏医教育已经逐步向规模化的院校教育发展,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国家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阵地的高等学校,其软、硬件平台不断提高,集中了越来越多优秀的智力资源、先进的技术资源、多样的设备资源,新的研究成果,新的信息和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思想往往在高校最先得到推广与运用。高等学校在藏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社会服务、知识创造、引领文化、国际合作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经过层层选拔,高等学校汇集了大批优秀青年接受教育,高等学校向来是思维最为活跃、最具创新精神的场所。在教育资源相对较好的现代高校进行藏医人才培养,可以让藏医学子在知识学习中真正分享、利用到高校的智力、技术、设备优势;分享到文化和学术思想优势,并更多与同龄精英碰撞学习的机会,将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更好地运用于藏医学知识的学习,为藏医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和平台。现今西医在基层医疗急救中的明显优势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日常医疗工作中的日益普及,对面向临床的藏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藏医扎实、西医诊疗技能够用,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几乎是所有用人单位对藏医人才的一致要求。具备多个专业不同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深厚基础和平台的高等医学院校,能较好地提供藏医人才的培养所需要的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资源,在藏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独到的优势。
2.2 高等院校藏医人才培养的不足 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培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随着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调整,这也是教育教学为何要不断进行改革的根本原因[4]。目前用人单位对现代藏医学子提出的藏医扎实、西医够用、现代技术熟练的要求,但是藏医与中医一样是一种典型的“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教学模式,集中理论授课后赴临床实习缺乏了传统师带徒的方式。藏医药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特色和诊疗技艺,因而曼巴扎仓等传统藏医药教育机构除了集中学习藏医基本理论外,还有通过师带徒的方式朝夕临诊、耳濡目染,学习和领会导师们独特的经验和诊疗技巧,仍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形式,也是目前高等教育院校藏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最大困境。
2.3 现代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对策 目前国内藏医师承教育层次,主要定位于毕业后和临床从业人员,在规模化人才培养的本科阶段没有具体要求和实施,对现代藏医人才培养中的师承教育问题未涉及具体思路和操作。究其原因,可能与本科阶段操作的复杂性或是仅将“师承”教育作为一种提高、弥补的教育理念有关。强调师承意识应该从学生抓起,师承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并重,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大大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缩短藏医药人才的成才周期[5]。
藏医药教育过程中可以探索性尝试本科阶段开始实施师承教育模式,积极探索一种操作性和实效性较强的藏医本科人才现代高校规模化培养与传统师承教育优势互补的结合模式。具体操作如下:①搜集藏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基层临床医师作为遴选对象,搜集其导师姓名、年龄、从业地点、从业机构、业务专长等基本信息建立师承导师库;②制定遴选导师条件、师承导师考核标准、管理职责,从师承导师库中聘请一批专家骨干为兼职教授并颁发相应的聘书;③设置师承教育的学分数、学时数,制定在校生师承培养计划以及考核大纲;④结合师承培养计划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跟师见习看病、采药、制药、讲解等方法,采用先理论、后实践;先实践后理论;边实践边理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观摩实践、耳濡目染机会,利于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的理解运用。从思维方式上让学生尽早实现从学生向临床医生“角色”的转变,自觉地以藏医师方式思考问题,巧妙地将当代高校的综合素质、现代科技培养平台优势与藏医药名家大师们的理论、实践精髓优势合理整合运用于藏医人才培养,促进其临床能力的综合提高。
总之,构建合理的现代高校规模培养与传统师承教育优势互补的培养模式,是培养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的藏医人才的必需要求,同时时代的发展又对藏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需求以及培养手段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机遇,在藏医本科人才培养中率先逐步引进这种模式,有助于彰显藏医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藏医人才培养中行业特点与时代特点密切结合的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