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米梅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对认识来源问题的认识,我们首先应该看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毛泽东在1937年写下的《实践论》,首要论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人的认识,只有通过从事物质的社会生产活动,才能逐渐了解自热、社会、人和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并得到深化。这是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毛泽东谈到实践重要性方面,不仅强调认识的来源只能是实践,还对检验认识的标准进行了论述。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人们的认识才能够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2]
1.感性阶段。“人们一开始对事物的认识只是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事物的片面、外部的、表面的特征,进而只能把握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1]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例举了工作人员来延安考察。从一开始看到延安的地形、街道到接触延安的人,听取会议,这些都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特征作用于考察人员的感官,引起他们感觉,产生的认识便是感性的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
2.理性阶段。社会实践的发展必须引起认识水平的提高。社会实践的发展使人们的认识发生质变,产生了“概念”。这种概念不同于感性阶段中对于事物现象、外部特征的认识。它是对事物本质、内部特征的把握。理性认识之所以不同于感性认识,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间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理性认识则“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故,理性认识较于感性认识更深刻、更高级。
3.实践基础之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在论述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三者之间关系时强调,无论是现象问题还是本质问题,都离不开实践。人们要认识什么,只有同那个事物接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事物获得真理性认识,目的在于运用这种认识去积极地改造世界。再好的理论,再完美的计划,如果不付诸实践,也只是纸上谈兵。“理论若不和实践联系,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我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仅会限制我们的认识水平,认识对象的发展程度也会限制我们的认识。假如我们的认识水平落后于实践,我们便会犯历史性错误,即右倾机会主义,“开倒车”;同时如果我们的认识超越了客观实际,违背当前的现实性,行动上就会犯“冒险主义”错误。“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毛泽东在深刻地论述完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后,得出结论是要知行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的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无论是认识方法,还是实践的问题,我们都要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的、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1]
1.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辩证统一关系为论述中心,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如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同论述认识发展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2.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成果的融会贯通。毛泽东在论述认识检验标准时,运用“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这种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说明人们通过对失败挫折的反省,再次运用到实践中收获成功的道理。中国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说明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
1.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具有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推进“四个伟大”,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中,推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可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指导。
2.对社会主义新青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青年在看待这些问题时,没有正确坚持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原理时,不免犯错误。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中去,不断调整,深化自身的认识。从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