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广东武侯庙特征

2018-01-23 09:26何诗莹
岭南文史 2018年2期
关键词:武侯祠南阳诸葛亮

何诗莹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世称武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任丞相时,“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1]他逝世后,蜀汉百姓怀念他:“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2]二十九年后,蜀汉朝廷为其在沔阳立庙,此为最早的武侯祠(今勉县武侯祠)。到陈寿编辑《诸葛氏集》时:“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3]甚至五百年后,唐人孙樵还说:“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4]唐人尚驰亦说:“至今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殁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5]士民对诸葛亮历久不衰的敬仰和怀念,使得唐宋时全国陆续建起不少的武侯祠庙。今天著名的几座武侯祠庙,如成都武侯祠、襄阳武侯祠、南阳武侯祠、祁山武侯祠、五丈原诸葛亮庙等,在唐宋时都已存在。而到了元末明初,随着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广为流传,诸葛亮的民间形象愈趋完美。他是羽扇纶巾的仙逸,能呼风唤雨,晓奇门遁甲;他是神机妙算的军师,算无遗策,战无不胜;他是忠贞勤勉的贤相,受遗辅政,鞠躬尽瘁。可以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诸葛亮真正在民间成了智慧化身、千古完人。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纷纷建立武侯祠。据统计,只四川一省,明清时期就先后有过70多座武侯祠庙。[6]

除四川外,山东、湖北、湖南、河南、云南、贵州、陕西、甘肃、浙江等地在历史上亦曾有多座武侯祠。如云南,历史上曾有34座武侯祠,涉及32个市、县。贵州则先后有18座武侯祠,分布在16个市、县。[7]囿于文献记载不全或资料散佚,曾经存在的武侯祠庙只会更多。这些建有武侯祠庙的地方,有的是诸葛亮长期生活过的地方,有的是他去过的地方,有的是传说他去过的地方,还有一些是诸葛氏后人聚居的地方,都或多或少和诸葛亮有些关系。广东不属于上面所说的任何一种情况,但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当地群众和实地踏访,笔者仍在省内找到逾30座武侯庙。这些武侯庙可以说从未有人认真关注过且罕为人知,主要分布在广州、中山、珠海、顺德等地。其中,广州有一座,在黄埔区长洲镇深井村。中山有20多座,在南下村、濠头村(包括濠一、濠二、濠三)、白庙村、宫花村、黎村、张家边村、涌口村、东桠村、赤坎村、田边村、亨美村、崖口村、南塘村、岭后亨村、港头村、水溪村、南城村、曹边村、北台村、马溪村、雍陌村、桥头村、沾涌村等地。珠海至少有4座,在鸡山村、界涌村、里神前村和淇澳村。顺德至少有一座,在均安镇南沙岛。本文主要论述、归纳这些武侯庙的特征。

一、建于清代

广东现存的武侯庙大多始建于清代,具体说是建于雍正年间或雍正之后。按照古建筑一般每隔五十年至一百年就需要维修的规律,可推算,部分只知光绪年间重修而不知始建何时的武侯庙,其始建年应不会早于雍正年间。只有丰阜湖武侯庙和涌口村武侯庙较可信地始建于明代,但因文献不足,亦难以确考。至于为何是雍正年间或雍正之后,原因约有二。

其一,这主要和清初对广东等省实施的迁界禁海令有关。为避免台湾郑氏通过袭扰沿海来攫取给养,从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三年(1661-1664),清廷三次划界迁海,强迫广东等省的沿海居民内迁。除海南岛和澳门不便迁移外,广东所有沿海地区都受到影响。迁界禁海令使广东大片田地丢荒,农业生产大受破坏,百姓则流离失所,因迁移而死者不计其数。康熙八年(1669),清廷才批准部分地区复界。以香山县为例,部分复界后四年,垦复的农田才占全县农田总面积的两成半。[8]直到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平定台湾后,才全面复界。24年的迁界禁海严重地破坏了广东的社会经济。建造祠庙要有物质条件,这明显是经此折腾的广东(尤其是以农业为主的香山县)当时关不具备的。经过之后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广东的经济才逐渐恢复。所以,翻开《番禺县志》、《香山县志》的《坛庙》部分看,除少数明代已有或官方修建的祠庙,大多数民间所建的祠庙皆建或重修于雍正年间或之后。

其二,康雍乾三帝对诸葛亮的推崇。顺治二年(1645),清廷重新确立祭祀历代帝王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唯一从祀者。康熙帝则在其《遗诏》中感慨:“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9]雍正二年(1724),雍正帝下旨孔庙从祀先贤诸葛亮。诸葛亮在孔庙东庑居第六位。从此,各地府县有孔庙的地方就有诸葛亮的神位。这是一个涉及全国范围的影响。一如乃祖乃父,乾隆帝对诸葛亮亦推崇备至。他在《蜀汉兴亡论》中说:“治乱之理,岂非系于人君之用贤与不用贤哉,当昭烈之狼狈奔走,以未得孔明故也,后主之克守前烈,为敌国所畏者,以孔明在相位故也,其用黄皓、陈祗而丧国败家者,以孔明既殁故也,贤人为国家之宝,岂不信哉。”[10]又在《读〈诸葛武侯传〉》中写道:“尽瘁终身翊赤符,岂虞一木不胜扶。陇中已走生司马,地下何惭鬼董狐。南北未忘先主志,桓文不道仲尼徒。锦官城外森森柏,丞相祠堂尚有无。”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南巡经沂州,又作《五贤祠》诗并序。序曰:“沂州,古琅琊郡,汉诸葛亮故里,晋王祥、王览,唐颜杲卿、真卿皆产其地。旧有景贤祠,合祀之。嘉其纯忠、至孝、节烈彪炳,足表范人伦,纪之以诗。”诗曰:“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皋、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11]诗末一句称诸葛亮为全人,评价极高。

二、庙称南阳

广东的武侯庙很多位于中山和珠海,而中山和珠海古属香山县。香山县的武侯庙,有部分别称南阳庙、南阳古庙,如南下村汉武侯庙、沾溪祖庙、鸡山村武侯庙等,有的甚至庙名就称南阳庙、南阳古庙,如三乡镇的南阳祖庙、南阳庙。武侯庙称南阳庙,这一现象全国罕见。此外,就算庙名不称南阳,香山县武侯庙的庙门联、庙内匾联亦多涉及南阳,如濠头一村武乡侯庙、濠头二村汉忠武侯庙、濠头三村武侯庙、涌口村武侯庙、崖口村武侯庙、北台村武侯庙、淇澳村东澳古庙等。香山县武侯祠和南阳两字的关系如此密切,甚至有当地百姓称诸葛亮为南阳公。但翻查资料,没有找到香山县武侯庙到南阳武侯祠分香割火的记载,而当地民间庙宇也少见分香割火的风俗。再者,广东省与河南省之间相隔两省,香山和南阳相距一千多公里,在交通甚不发达的明清时代,从香山长途跋涉到南阳分香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许可以从涌口村武侯庙内的清光绪年间《重修武侯庙碑记》中窥见端倪。该碑碑文在探讨“吾邑乡落间(武侯庙)香火尤盛”之因时,提及一种说法:“或谓侯躬耕南阳,故农家事之维谨”。这是说,因为诸葛亮曾在南阳耕种,所以农民恭敬地供奉他。言下之意,农民敬拜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也做过庄稼汉。重点在“躬耕”,而不在“南阳”。

明嘉靖年间修《香山县志》“风俗”一节说:邑民“惟事农圃不务工商”;又说:香山县“土旷人稀,生理鲜少,家无百金,取给山海田园,贫者佃富人之田,服其力役,曰入倩,谓田主曰使头,自称曰田客,其后反以佃户之首为使头,以别于田主,织缝贸贩,东莞之民也,耕获版筑,新会之民也,斧斤木石,顺德之民也,皆顾,不见为之,无务工商者。”[12]由此可知,农业在明代的香山县占压倒性的主导地位,香山百姓九成以上是农业人口。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代。清康熙年间修《香山县志》说:“其人民惟习诗书,事农圃,不务工商。”[13]乾隆年间修《香山县志》说:“职业习时书,事艺植,不务工商。”[14]道光年间修《香山县志》说:“力农圃而厌工商。”[15]光绪年间及同治年间修《香山县志》仍有如此说法。直到民国初年,香山县农业人口仍占全县人口的七成。所以,可以说,香山县武侯庙的信众大多是农民。在诸葛亮一生的事迹里,交名士、遇明主、取西蜀、联东吴、受托孤、定南蛮、伐中原,都不及“躬耕南阳”对他们产生的共鸣那么大。而在曾作农夫的中国历史名人里,诸葛亮又是名气最大、最受尊崇的一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为何香山县有那么多武侯庙。再者,负责撰写庙门联、庙内匾额、楹联的人,须结合本乡本土特色拟定文字内容。而香山县多农田,也最适宜和诸葛亮的躬耕地联系起来,所以香山县武侯庙的用联有“想当年羽扇纶巾问谁东汉真名士,看此地屏山带水可是南阳旧草庐”这样的句子。最后,香山县百姓大概无意去细究诸葛亮的躬耕地具体在哪里,而诸葛亮《出师表》已传诵千载:“臣本布衣,躬耕南阳”。故称南阳为稳妥做法。

三、王侯冠冕

广东武侯庙中的武侯像,部分为王侯冠冕,如涌口村、崖口村、黎村、亨美村、田边村及濠头三村等武侯庙里的武侯像,这与全国大多数武侯祠里武侯像头戴纶巾的形象相异,可说是全国罕见的现象。思其因由,大概有三。

其一,诸葛亮本就是王侯。建兴元年(223),诸葛亮获封为武乡侯。他逝世后,蜀汉给他的谥号为忠武侯。宋代《方舆胜览》说:“桓温平蜀,夷少城,犹存孔明庙,后封武兴王庙,至今祠祀不绝。”[16]唐上元元年(760),升太公庙为武成王庙,以张良及十哲配享,诸葛亮为十哲之一,所以此时诸葛亮入祀武成王庙。唐光化三年(900),诸葛亮获封为武灵王。前蜀永平二年(912),诸葛亮获封为安国王。宋乾德元年(963),诸葛亮仍从祀武成王庙。宋宣和五年(1123),诸葛亮被封为顺兴侯。南宋初,诸葛亮由“从祀”武成王庙上调到“配享”武成王庙。至宋乾道四年(1168),诸葛亮的封号已经是威烈武灵仁济王。元至治元年(1321),诸葛亮获封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明嘉靖年间,仿唐制立武成王庙,诸葛亮仍入祀。[17]

其二,广东民间有把受祭祀的将相都笼统称作大王、侯王的习惯。如中山及香港皆有侯王庙,供奉的是杨亮节。杨亮节是宋度宗杨淑妃之兄。宋末,蒙元铁骑攻占临安,杨亮节奉长姐杨淑妃及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南奔。据说宋亡后,杨亮节告诫子孙莫为元臣,后卒于岭南,百姓建庙祭祀。又如湛江有罗侯王庙,又称大王公庙,祀罗郭佐。宋末,罗郭佐平海寇有功,授朝列大夫,为化州总管,后改授广州总管,督运广东粮饷供给海北军士,在海上遇警,骂贼而死。其一门父子昆弟五人相继死节,称罗五节。此外,众多不同庙宇的庙会诞期都称大王诞。其实,这反映了普通百姓根本不去分辨复杂的官职、封号,既然都是王侯将相,就都有升无降地尊称作大王、侯王。所以,水溪村武侯庙称三王庙、濠头二村汉忠武侯庙又称大王庙、涌口村武侯庙武侯神龛的龛额和神位皆写“武乡侯王”。岭后亨武侯庙甚至在武侯神龛靠板上贴一红纸,上写“诸葛武侯大帝”。

其三,广东百姓对诸葛亮的尊崇。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以武侯庙为村庙。广东武侯庙多为村中祖庙,祖庙即村庙,又称社区庙。区别于村中普通庙宇,村庙是指民间信仰性质的公共性庙宇,多位于一条村的村头或村尾。结合实地考察,村庙有时还位于村中高地。村庙中坐正龛的神为该村的乡主,村民视之为该村的保护神。所以,以武侯庙为村庙,即奉诸葛亮为该村的保护神。第二,以地位崇高的佛道尊神陪祀武侯。如沾溪祖庙以北帝陪祀武侯。北帝即真武大帝,是四方守护神中的北方之神。北方属水,所以北帝又为水神、海神。此外,北帝还是道教传说中的荡魔天尊,上伏三界群魔妖邪,下摄酆都幽冥鬼魅。明朝皇帝对北帝的加封和尊崇,使得北帝纳入国家祀典,成为国家级的保护神,上自天子,下至庶人,莫不顶礼。清代,北帝受尊崇的地位虽整体有所下降,但在珠三角地区,北帝崇拜仍然盛行,各乡县几乎都有北帝庙。而在沾溪祖庙大殿里,北帝只能屈尊武侯之侧。又如多座武侯庙以观音陪祀武侯。观音,即观世音菩萨,为西方三圣之一,又是四大菩萨之一,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观音都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武侯庙里,法力无边的观音也只供奉在侧龛。第三,百姓的虔诚敬拜。如鸡山村武侯庙清嘉庆十二年(1807)重修碑写道:“诸葛武侯功盖三分,德垂后世,其神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乡之人独信其深,妄之至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广东部分武侯庙把诸葛亮像塑成王侯冠冕也就容易理解了。

四、多神合祀

广东现存的武侯庙都不是官方建修的,而是民间自发筹款建修的,所以也就带有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其中一个反映,就是庙里的多神合祀现象。笔者去过的众多广东武侯庙里,武侯像皆坐主龛正中位置,但绝大多数武侯庙都是多神合祀,而且可以说是多教合一。像深井村诸葛亮纪念堂内,正神龛两旁虽然没有很正式的侧龛,但两侧各有一桌案,一侧案上放了几尊关公像,另一侧案上则放了几尊观音像。这一点和官方建修的武侯祠不一样。官方修建的武侯祠就算有合祀,合祀者也大多是与诸葛亮关系密切的三国时代历史人物。如成都武侯祠昭烈殿祀刘备及其孙、静远堂祀诸葛亮及其子孙,襄阳和南阳武侯祠皆有殿祀刘、关、张。在官方建修的武侯祠里合祀道教神祇,历史上有,因为其时的武侯祠多由道士管理,但今天已不多见。如勉县武侯祠仍有祀文昌帝和八仙。但这在广东武侯庙里却是常见的。

广东武侯庙里合祀的人物或神祇,大概可分为三类。其一,和诸葛亮相关或同时期的三国历史人物、神祇。如诸葛瞻、诸葛尚、关公、张飞、赵云、姜维、马岱、华佗等。这类与全国武侯祠相仿。其二,道教或民间信仰的神祇。如北帝、洪圣王、康真君、鄂国公、华光帝、文昌帝、魁星、文曲星、武曲星、天后妈祖、金花夫人、龙母夫人、禾谷夫人、牛王、陆圣大王、龙王、医灵大帝、三山司马侯王、齐天大圣等。这类神祇和当地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因为广东为沿海地区,所以百姓敬拜海神、水神,北帝、洪圣、天后、龙王、龙母就属于这类。又因为很多地方的主要产业为农业,所以敬拜农业神,如禾谷夫人、牛王等。此外,如读书人拜文昌帝、文曲星、魁星求功名,村民拜华佗、医灵大帝求健康。诸如此类,可谓各有各的功利追求。而在那个还有很多人食不果腹的年代,集资建庙对于一个村庄来说不是一件容易事。所以他们会充分利用庙宇空间,把需要敬拜的神祇都供奉在一个屋檐下。

五、庙会独特

全国的武侯祠大多有各自的庙会诞期。如成都武侯祠有春节庙会,五丈原诸葛亮庙在农历2月20-29日办庙会,勉县武侯祠有清明庙会,祁山武侯祠在农历4月1日办庙会,沂南诸葛亮故居纪念馆在农历4月14日(传说为武侯诞日)办庙会,浙江兰溪诸葛村丞相祠堂在农历4月14日及农历8月28日(传说为武侯忌日)祭祖,南阳武侯祠在农历8月28日办诸葛亮文化节,襄阳古隆中武侯祠在10月国庆黄金周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广东的武侯庙也有自己独特的庙会诞期,现摘要分述如下。

马溪村武侯祖庙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武侯诞。旧时,马溪村每年都在正月初七日举行盛大的祀典。年初七,村民一早就聚在祖庙,杀猪、设果品祭神。醒狮队亦一早就在庙门前敲锣打鼓,率先参拜武侯,并迎接前来拜神的人。这天,进庙上香、祈福的村民络绎不绝,庙内挂满大小盘香,烟雾弥漫,神台上摆满了金猪、水果、糕点等供品,以祈求武侯保佑马溪村风调雨顺、村民出入平安。然后,村民会抬着武侯神像在村里巡游,沿途信众则以香火膜拜。拜完神,村民会把祭过神的猪肉分成数份,分发给各户,带回家。

当天,武侯祖庙还会邀请大布、新村、乌石、平岚、南桥、石门等邻村以及本村马溪、旗溪、田心、社贝的醒狮、金龙、银龙前来会拜,锣鼓喧天,热闹非常。村民还会在村口搭建龙门,并在两旁贴对联。据悉,1946年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后的第一个“人日”,龙门的对联为“耍年宵鼓响锣鸣龙腾狮跃爆竹声声五彩缤纷从天降,迎新岁桃红柳绿燕语莺歌山川气壮万花锦簇召春回”。外来的狮队、龙队会在马溪迎宾狮队的引领下穿过龙门,然后大人小孩也从龙门穿过,寓意生龙活虎。然后,各路狮队由“沙僧”、“猴王”引路到球场会狮。届时,“三把连”火炮点响,火炮声、爆竹声、锣鼓声汇杂在一起,众龙队、狮队则表演拿手绝技,围观的村民则将之围得水泄不通。近傍晚,停锣息鼓,开始“烧炮”。烧的炮,是用竹篾、禾秆、彩纸、火药等扎成,炮中心藏有一支约二十厘米长的竹竿,中间绑着一条红布“炮胆”。点燃后,炮炸声响,“炮胆”一冲上天。当“炮胆”跌落时,众健儿则去拼抢,谓之“抢炮”。据说抢得“头炮”能得到武侯爷的额外赐福、能给族人带来好运。直到十二个花炮烧完,整天活动才告结束。[18]近十多年,马溪村武侯诞已不复辉煌,近几年已没有任何庆祝活动。

南头镇南城村武乡侯帅府庙在农历正月十二日办花灯酒会。每年这天傍晚,通往孔明庙的道路就车水马龙、人涌如潮。前来吃灯酒的村民会先到庙里捐点香油钱、上几炷香,然后就到庙旁的老人康乐中心落座。花灯酒会开始前,主持人会先主持 “鸿运头炮”竞投。“鸿运头炮”是指在宴席上菜前鸣放的鞭炮。当“鸿运头炮”被某位善长仁翁高价投得后,宴会才正式开始。席间,还有多个花灯、“状元书包”等供众善长竞投。大家吃着佳肴,敬祝酒,一边联络乡谊,一边慷慨解囊。当所有的花灯或吉祥物品竞投完,花灯酒会就接近尾声。每年花灯酒会筹得的善款数额在会后很快就会公布。据悉,善款会用于扶贫助学、修桥铺路及老人福利事业等。南头镇花灯酒会在2009年被列入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下村汉武侯庙、濠头二村汉武侯庙等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大王诞,鸡笼岗诸葛武侯庙则以这天为孔明诞。关于大王诞,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修《香山县志》载:“花朝,二月望日俗曰大王斋,村民各祭其祠神,即荆楚俗坟祭也”。[19]二月望日即二月十五日,是古代的花朝节。这天也是荆楚旧俗的墓祭日,至今中国部分地区仍有在这天扫墓的习俗。又,道教传说此日为道祖太上老君诞,佛教则传说此日为佛祖涅槃日。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洪圣庙以农历二月十三日为洪圣大王诞,也与二月十五日接近。每年的二月十五日大王诞,濠头二村汉武侯庙整座庙宇都会隆重装饰一番。庙前那小方块地会搭起竹棚,棚顶高挂一红匾,匾上用闪金粉写着“宝诞千秋”四个大字。竹棚之门还会另挂红纸对联,文字每年不一样,写的都是类似“祝千秋风调雨顺,贺宝诞国泰民安”、“武侯宝诞逢二月,信士寿酒祝千秋”这样的祈福语。庙会由村民集资举办,活动包括醒狮表演、祭神仪式、村老聚餐等,是村中一大盛事。南下村汉武侯庙的仪式则比濠头二村的略简单些,但仍有拜神等仪式,庙外的供香廊则会插满等人高的大长香。

北台村武侯庙、曹边村武侯殿、崖口村武侯庙、东澳古庙等在端午期间办庙会。关于端午节和诸葛亮的关系,涌口村武侯庙清光绪年间重修碑这样说:“因侯有渡泸一事,遂于蒲节接神,烧花爆竹奉侯游镇,装潢故事,岁以为常”。渡泸一事指诸葛亮《出师表》里说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但其实香山县早有端午迎神巡游的风俗,不只是对诸葛亮。据明嘉靖年间修《香山县志》记载:“端午,为粽祀神,或采画龙舟,水中竞渡。名曰抢标。俚人奉祠神,锣鼓、旗帜、歌唱过城市,日迎太王家,以钱米施之,或装为神龙、鬼头,歌舞数日而罢。”[20]这一风俗从明清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每年端午节,广东不少武侯庙还有类似的活动,活动经费则多以村民集资的方式筹得。近年,有的村简化仪式,不游神,仅郑重地祭拜一番,请狮队来助庆等,村民乡里聚在一起吃一顿饭。有的村则不仅奉神巡游,还有飘色等表演。像崖口村,至今每年五月初六日举办盛大的飘色巡游。据悉,崖口飘色最有特色的是“秋千色”。其色芯、色脚不用固定在色梗上,出巡时随秋千上下飘动,并可以随时更换色芯、色脚。2008年,崖口飘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之,因为香山县内水资源丰富,所以端午节是当地特别隆重的节日。武侯庙把庙会与这盛大的节庆结合起来,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综上所述,广东武侯庙的主要特征是:肇建时间,大多数祠庙建于清雍正年间之后;庙名、庙匾、庙联,古香山县的武侯庙独尊“南阳”;武侯像的造型,部分祠庙独特地把武侯塑造成王侯形象;祭祀对象大多数武侯庙存在多神合祀现象;庙会活动,广东武侯庙有自己独特的诞期和结合当地盛行节庆的庙会风俗。总之,广东人敬拜武侯这一文化现象是全国三国文化、武侯祠庙文化和诸葛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过去却鲜为人知,也极少学者关注,希望这一现象能加以改变。

注释

[1][2][3]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第934、928、931页,1955。

[4][5]《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五,卷九百五十八,清嘉庆内府刻本。

[6]马强,吴艳:《庙宇、神像、香火:诸葛亮祭祀的泛民间化》[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41。

[7]谭良啸、方北辰:《成都武侯祠100问》[M]。四川:成都时代出版社,第7-8页,2015。

[8]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24页,1997。

[9][10][11]王瑞功:《诸葛亮研究集成》[M]。山东:齐鲁书社,第617、647、1202、1203页,1997。

[10][11]王瑞功.诸葛亮研究集成[M].山东:齐鲁书社,1997:647,1202-1203。

[12][19][20]明嘉靖《香山县志》卷一《风土志第一·风俗》。

[13]清康熙《香山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

[14]清乾隆《香山县志》卷三《风俗》。

[15]清道光《香山县志》卷二《舆地第一下·风俗》。

[16]《方舆胜览》卷五十一《成都府路》,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刘森垚:《论历代的诸葛亮崇祀——以官方崇祀为中心》[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41-44。

[18]中山市五桂山办事处政务网:《桂南村的村风民。俗》http://www.wuguishan.gov.cn/culture/9107.jhtml,2015年8月25日。

猜你喜欢
武侯祠南阳诸葛亮
过武侯祠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南阳:高质量开展人大工作评议
武侯祠
诸葛亮隆中决策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城市热门景区周边居民社会心理承载力研究
谒成都武侯祠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