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向与路径研究

2018-01-23 08:01:22张燕卢东宁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职业

张燕,卢东宁

(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叶兴庆[1]指出实施乡村振兴,要着眼于“三农”的现代化,即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是关键,它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质量和进程,即乡村振兴需要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2018年农业农村部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如何进一步培育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因此,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向和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国外对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素质提升及收入的影响[2];二是农民职业标准化、保障机制的研究。如美国按不同产业对农业生产技能进行职业标准设定,设立专门机构对农民进行培训,形成了职业农民发展的长效机制[3]。

我国对农民培育是围绕 “三农”问题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研究的。20世纪30年代初,面对农业危机、农村破产、农民贫困问题,以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认为农民教育供给是化解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4]。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培育围绕“新型农民”进行,研究中突出了教育、医疗和科技对农民培育的作用[5-6]。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引发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等新问题,“未来谁来种地”引起政府及学术界关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研究比较多,主要集中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7-8]、内涵与特征[9-11]、发达国家农民职业化先进经验[12]、不同角度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约因素与对策[13-14]、新型职业农民职业精神[15]等。2017年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学者们又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精准性和从业素质[16-17]。

对于农民培育问题,国外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研究。我国则在侧重教育培训的基础上,更多从社会学角度,基于社会发展和政策背景下进行研究,其中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成果比较多,内容比较全面,但多数学者以培育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前提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只有极少部分学者从职业精神角度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但研究比较零散,不够系统全面。鲜有学者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研究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与民主法治意识的培育问题。

实践方面,2012年农业部确定100个县(市、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5年试点范围增加为4个省、20个市和500个示范县[18]。同时,各地政府配套出台了许多相关培育政策,实践中涌现出各类模式,如陕西安康模式、安徽南陵模式,截止2017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突破1 500万人。但各级政府在培育过程中普遍做法是注重文化素质和科学技能的培训,轻视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培育,致使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缺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违规生产,失信经营,造成了农产品安全隐患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由此可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仅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培育其诚实守信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乡村振兴要求自治、法治、德治,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和民主法治建设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结合当前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与农民培育现状,从职业道德和民主法治角度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1 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出新要求

1.1 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发展乡村产业的引领者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产业兴旺就是要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利用现代农业科技信息不断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依据农村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特色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19];通过现代互联网获取农业新技术、新方法,获取农产品营销方面信息,并借助“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平台进行宣传和销售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因此,新型职业农民要成为发展乡村产业,兴旺乡村产业的引领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科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现代生活方式与乡风文明的倡导者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综合反映,是振兴乡村的灵魂和精神动力。乡风文明指农民讲究“仁义礼智信”,即邻里之间和谐友好相处。近年来,随着农村撤乡并镇及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改进,村村通公路、通网络,使得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接受到现代社会的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就业理念和生活方式“住在城镇,干在农村”[20],即新型职业农民享受现代城镇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农村或农业领域就业,从事专业农业活动,将新思想、新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引入农村,对乡村现代生活方式和乡风文明形成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新型职业农民要成为乡村现代生活方式和乡风文明的倡导者,必须具有现代农民的精神风貌、文明礼仪、主人翁意识。

1.3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现代科技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传承者

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和农耕文化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引入科技信息,要求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学习掌握农业新技术,利用农业科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要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展现乡村文化的时代风采。要担负起农业科技文化、精神文明和农耕文化传承的重任,推动农村产业兴旺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新型职业农民要成为新时代科技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传承者,必须具有较高文化科技素质、诚实守信、忠诚奉献的社会责任感。

1.4 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观与乡村民主自治的践行者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态宜居就是将农村建成美丽、洁净、绿色的宜居环境。这就要求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在生产方面,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包括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和大量畜禽粪便等造成的水土污染;地膜、温室大棚等塑料薄膜等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21]。在生活方面,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治理有效指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增强农民在维护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法制意识,使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因此,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开展农村绿色行动,建设美丽、平安乡村,必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和民主法治意识,这是乡村振兴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要求。

2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向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结合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围绕“爱农”精神、“懂农”能力、“强农”素质和“民主法治”意识等方向展开。

2.1 以职业价值观为引领,培育“爱农”精神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授价值观念。所谓职业价值观,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与社会环境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对于这一职业的工作状态、职业价值和发展取向的认可与肯定[2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职业价值观是培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社会分工角度讲,农业生产作为一种职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也具有职业价值观。现阶段农民职业培训中忽略了职业价值观的培育,事实上目前还没有形成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价值观。因此,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时代农业科技文化、精神文明和农耕文化传承者,必须培养其职业价值观。

1)培育“以农为荣、振兴乡村”的爱农价值观。我国传统文化和观念中,农民是社会地位低下和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直到现在,提到农民更多想到的是身份,而非职业。人们观念上对农民的鄙视,致使许多人不愿当农民,甚至以务农为耻。近年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农民身份标识的意义发生重大改变,但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23]。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爱农业”。农民只有爱农业,爱农村,才能踏踏实实的发展农业,振兴农村。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培育“以农为荣”的职业观。通过教育培训让新型职业农民认识到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其所担负的责任,产生“以农为荣、振兴乡村”自豪感和责任感。

2)培育“生态宜居、绿色优质”的生态价值观。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是生态理念,即农业产出高效,农业产品安全,农业资源集约,农村生态环境优美。目前,农业产出高效,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具备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还要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当然,农民的生态责任和生态意识并不会自然而然产生,它需要教育和培养。通过培育使新型职业农民树立“生态宜居、绿色优质”的生态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自觉地履行生态责任,爱护家园,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2 以职业技能为重点,培育“懂农”能力

振兴乡村,必须发展农业产业,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发展乡村产业,兴旺乡村产业的引领者,应具有较高的科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懂得农业生产经营之道。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基本上都是农村以务农为主的劳动者,以中老年为主,整体文化素质差,对接受培训意愿不高,大多数接受培训是为了获得政府的补助和享受优惠政策,使得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缺乏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要加强职业培训,大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能。

1)培育“科技助农、产业兴旺”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必须发展农业产业,而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一是提供良好的育种技术、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和运输保存技术;二是提供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三是拓展农业的多功能价值,发展农村新业态、新产业。美国学者舒尔茨指出“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不仅要引进物的要素,如杂交种子和机械等,还要引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能运用新生产要素的人”[24]。因此,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务之急是培育和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科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农民开拓农业多功能价值,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以科技助农业,产业兴农村。

高校退休教师的生活质量必须受到社会的关注。我们研究发现,对高校退休教师进行健康管理的理论基础有社会嵌入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及老年次文化理论。深度老龄社会的到来、精准健康管理时代的到来及节约型社会的到来是其现实依据;同时也有很多优势。接下来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高校退休教师的生活环境、居住特点、健康服务供给现状等方面来构建适合高校退休教师的健康管理模式。

2)培育“规模经营、分工合作”的组织协调能力。振兴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必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现代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信息化、科技化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分工细化,单个农业生产者不可能涉及全部农业生产环节和领域,它们必须分工协作,利用其自身有限的资本和资源,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某些环节,通过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增加农产品的价值。现代农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存储、销售等农业经营活动与市场联系起来,把分散的农户与农业合作组织联系起来,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分工协作”的组织协调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市场参与能力,有利于整合金融、土地等各种要素资源,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农村经济的繁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3 以职业道德为约束,培育“强农”的素质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振兴乡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践行者,应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具有“强农”意识和素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为社会提供安全的农产品,还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现实状况是:许多新型职业农民缺乏职业道德素养,对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内容不明晰,导致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行为失范。如在生产过程中为追求利益,掺杂使假,滥用农药、化肥,这种以破坏农村农业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不可取,也不可持续[25]。

1)培育“诚实守信,忠诚奉献”的职业道德意识。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农作物种植具有生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生产具有公益性,农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在生产中要对生态环境负责,对消费者负责。近年来农产品的安全问题频频曝光,国家虽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但农业生产环节复杂,生产者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生产过程难以监管,完全由农业生产者“诚信、自律、忠诚”所决定。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忠诚奉献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意识尤为重要。应通过举办农业科普、法律知识讲座,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道德意识。

2)培育“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质量意识。工匠精神指具有耐心专注,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打造精益求精,至臻完善的产品品质精神。工匠精神不仅制造业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同样需要工匠精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必须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竞争力弱的现状与一些生产者只重视产量、不重视农产品品质的态度有关,在农业生产中,尤其需要工匠精神,让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服务做到“精益求精,至臻完善”,以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

2.4 以法制教育为根本,培育“民主法治”意识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乡村现代生活方式和乡风文明的倡导者,必须具有现代农民的职业道德风貌、民主法治意识,才能促进农村民主政治与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但现阶段,农民的民主权利和法制观念淡薄。因此,要加强“民主法治”意识培育,提升农民自治、法治、德治能力,推进乡村振兴进程。

1)培育“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制观念。农民的民主法治观念是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基础,目前,许多新型职业农民缺乏基本法律知识,如农产品销售、宅基地纠纷等问题,大多数农民不懂相关法律知识,不能够借助法律工具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要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通过教育宣传让农民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让农民知法、懂法,才能遵纪守法,才能形成法制意识,利用法律工具维护自己的权益。

2)培育“自治、法治、德治”的民主意识。乡村振兴,要求农村实行自治、法治、德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民主法治意识,才能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目前,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自主意识淡薄,缺乏民主权利诉求意识,知政、议政和参政水平较低。因此,根据农民的实际文化水平,通过各类媒体开展广泛、深入和持久的民主法制知识宣传,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民主法律意识,强化自身的诚信意识、自律意识、法制意识,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建设农村民主政治的能力与水平。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和乡风文明建设。

3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伴其全过程,而现代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其发展对科技、信息、市场和管理依存度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一步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

3.1 培育内容上,根据培育目标做到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相结合

现代社会与农业发展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职业道德和生态意识,要“尚农爱农”,要诚信经营,对消费者负责,对生态环境负责。而现实状况是: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为追求眼前利益,道德缺失,违规失信经营,造成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另一方面多数农民不愿种地,更不希望自己后代种地,事实上农二代自身也不愿种地。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职业道德约束并规范着人们的职业行为,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和就业的信念与态度。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要加强职业道德和价值观。

1)社会需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要依据现代社会与农业发展需求设置,基础性培训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基础上,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培育。一是在课程设置中介绍农业的性质、农业发展理念等,让新型职业农民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在农业领域就业的价值[26],从而产生“尚农爱农”责任感;讲解法律法规相关知识,让农民知法、懂法,才能遵守法律、法规。商务部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大多数农民不知道国家禁止的农药和兽药清单”,致使部分农民购买使用。二是利用农村社区交流平台,举办农业道德、法律知识讲座,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道德意识,并对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者给予奖励,对失信违规者处以惩罚,利用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树立正确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个人需求: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和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力。现代农业越来越趋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新型职业农民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基础上,要加强技能性培训。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同时还要提升他们的科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一是专业技能型。如经营蔬菜、果品、花卉和养殖业等产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业科技能力。二是社会服务型。如农业经纪人,培育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三是创新创业型。增强创业意识,加强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3.2 培育方式上,根据培育对象做到培育方法与措施精准

现代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在产业链不同环节需要的职业技能不同,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领域就业的岗位,设置不同培育方式,做到精准培育。

1)培养农业劳动技术能手。主要培养对象为农村45岁以下的劳动力。具体措施:一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通过示范园学习农业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使农民掌握农业实用新技术;二是选择不同类型的乡镇,实施“一镇一品”专项科技计划,通过建立科技示范村与示范户,开展 “一户一技”的科技培训,使每户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三是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派遣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农户,直接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四是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农业实用技术讲座,及时把农业新技术和信息传递给广大新型职业农民。

2)培养农村科技创新带头人。对象是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3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开展以农业科技和农业经营管理为主的综合性培训。依托当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通过初级种养向产供销一体化模式的延伸,提升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同时,选拔部分优秀学员到高等农业院校培养或到先进的省、市学习先进的科技技术和管理经营理念,使他们成为农村运用和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的带头人。

3)培养农业企业家。主要是从参加前两类培训的学员中,选拔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发现商机、开拓市场,将其培育为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27]。

3.3 培育体系上,构建基础教育与示范实践相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借助科技发展也在不断发展,需要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学习掌握农业科学技术,要不断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学习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政府对农民实行终身教育和培训。

1)加强基础性教育培训。基础性教育培训能够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提升农民自身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培养守信用、懂法律的新型职业农民打下基础[28]。基础性教育培训应由政府主导,通过各类初级、中等、高等院校与培训机构实行对农民的终身教育和培训。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功能,发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作用。

2)强化示范实践培育基地建设。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不是简单的职业培训就可以形成,还要以土地为载体,通过农业示范实践活动,如种养循环、耕地保护等进行农业文化培育。因此,依托各级政府建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强化示范实践培育基地,把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基础理论培训与示范实践培育相结合形成终身教育机制[29]。新型职业农民只有把基础性理论和示范实践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不断学习,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4 培育管理上,建立制度引领与政策扶持相协调的管理体系

1)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实行职业农民资格考试制度,规定农民必须完成一定年限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考试合格颁发“资格准入证书”,才有资格当职业农民;二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格准入一体化管理,形成有效的配套政策,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与土地流转、农业补贴政策、信贷发放、税费减免等政策结合,取得资格认证职业农民给予一定优惠和政策倾斜,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含金量。

2)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建立网络化、动态化职业农民教育管理体系,利用远程教育或互联网技术,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二是建立农民职业教育的质量监督与评估机制,开发网络化、动态化评价机制,对农民培训机构和教育培训质量进行考核,实行严格的质量认证与淘汰机制[30]。

3)政策支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全社会大力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尤为重要。如对新型职业农民要建立专享性的激励制度,配套的政策扶持,包括土地流转、金融支持、信息服务和创业创新,甚至社会保障制度等。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我爱的职业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