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金
近日发生的白血病患儿廉价救命药巯嘌呤片断货一事,再次引发社会对短缺药品的广泛关注。
有关廉价救命药频频告急,价格不断翻倍的报道已不知是多少次了,实属“老生常谈”的话题,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像翻烧饼一样被拿来热炒。
值得庆幸的是,在李克强总理批示后,如今药品已恢复供应,这是大量白血病患儿家庭的福音。总理批示,不仅对于解决白血病患儿廉价药短缺下了一剂“猛药”,对于解决其他国产廉价药短缺也有积极推动意义。
综合看来,救命的国产廉价药之所以断货闹“药荒”,原因就在于价格过低无利可图。事实上,很多家庭的必备良药之所以没有企业愿意生产,关键就在于不赚钱。由于有些药品原材料价格逐年上涨,生产成本增加,而廉价药价格并非同比例上调,导致“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现象发生。
诚然,问题还是出在机制上。一些救命药由于受到价格的限制,利润低导致生产萎缩,产量跟不上去,变成短缺药品;一些救命药属于罕见病治疗药品,需求量低,成不了大众药品;还有一些救命药,受到专利或者技术限制,生产企业少,一定程度带有垄断性质。此类药品,往往更容易被药品营销环节所把控,利用购药难挟药要价。近些年,促皮质素、鱼精蛋白等药品被黑市炒成天价已屡见不鲜。此前媒体报道的“一盒仅售7.8元的注射用促皮质素在黑市要价达4000元”即是例证。
必须指出的是,近些年,为了解决廉价药、救命药的短缺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开出了一系列“药方”。尤其是,2017年6月,国家卫计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级联动应对机制以及实行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类精准施策三项重点任务措施,并对生产企业面临的“用量小、成本提高”生产动力不足、药品相关标准变化等问题,均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应该说,这些举措无不回应了民生医疗关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药荒”依旧,无不证明这些措施完全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诚然,救命药断供并不仅是廉价问题,不能完全指望通过市场,特别是涨价解决问题,更多的原因还在于,药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使用,诸多环节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毕竟,医疗是一个带有公益底色的领域,市场机制也不是万能的。
十九大报告强调“病有所医”,并提出“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因此,医治“救命药荒”既要开出更多“良方”,更需“对症下药”,而所有这些,都必须要靠政府的“有形之手”发力,才能纠正市场失灵,保证合理供应。
唯有政府“有形之手”不缺位,医疗、医药、医保“三医”支撑到位,价格、储备、使用等保障制度各就其位,化解“救命药荒”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