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政治伦理学研究的思考

2018-01-23 08:15
伦理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伦理学伦理

肖 祥

政治伦理学是考察和研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以及研究和揭示政治伦理现象的起源、本质、发展和作用的规律性的科学,为处置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开展政治民主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政治文明等提供学科和理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营建“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1](P485)的良好政治局面,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伟大成绩,迫切需要从政治伦理学学科理论角度对政治伦理建设积累的丰富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加以总结研究,以期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建设,提升广大民众的政治伦理自信。

一、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伦理学研究的逻辑进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由于思想观念的束缚,我国政治伦理学研究严重匮乏。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中国政治伦理学研究处于萌芽阶段,那么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并于21世纪形成兴起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并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与之相应,改革开放四十年政治伦理学研究切合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逻辑得以不断发展。

1.历史逻辑的遵循

历史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建设发展道路的历史依据,因为国家政治发展既要以政治文化传统、政治发展经验和政治制度资源为基础,还要遵循人类政治发展规律、政治历史潮流和政治历史趋势。只有从历史逻辑的探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正确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强大生命力、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价值追求、新时代政治民主建设历史使命等才能得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解释。历史逻辑的遵循,反映在政治伦理学研究进展和取得成果上,主要表现在学者们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历时性”学术跟进。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政治伦理学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成长阶段、繁荣阶段和继续深化三个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末为成长阶段。政治伦理学研究受到关注并有所进展。研究内容从最初是对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政治道德问题的探讨,之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体制改革和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等问题的关注,然后拓展到中国传统政治伦理问题、行政伦理问题、政府道德问题、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等问题研究。政治伦理问题的研究丰富了政治伦理学的内涵,尤其是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促进了政治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理论的成型。

21世纪以来至十八大前为兴起繁荣阶段。政治伦理研究成为学术热点,并呈现出两个特点:研究成果丰硕、数量大增,研究专著和学术论文分别是此前数十年总和的5倍多和10倍多;研究内容更广且越加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政治伦理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政治伦理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等等领域的各种问题。这一时期,政治伦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问题研究成果丰富,如探讨政治伦理与政府、执政党、国家治理、和谐社会等之间的关联。如万俊人、何怀宏、任剑涛和李建华四位在《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1期)“政治伦理”专栏分别发表的《政治伦理及其两个基本向度》、《政治家的责任伦理》、《政治伦理:个人美德,或是公共道德》和《从政治合法性看执政党伦理》的论文荟萃,较为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治伦理学研究的致思路向。

十八大以来是政治伦理学继续深化阶段。学者们除了对中外政治伦理持续关注外,对政治伦理的中国实践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如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共享性政治伦理、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思想、政治伦理与公民认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伦理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构的政治伦理问题、治国理政中的政治伦理思想等问题的思考研究。从理论成果而言,学者们在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西方政治伦理思想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2.理论逻辑的把控

理论逻辑是指任何国家的政治发展总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开展,并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把握理论特征、形成理论规律、实现理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伦理制度和政治伦理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的理论研究,通过对“共时性”政治现实问题的热切关注,为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提供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对中外政治现实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从学科建设、基础理论和理论指导三个层面丰富了政治伦理学的“共时性”结构。从学科建设而言,一方面,学者们对政治伦理学研究多领域的学术关注,如对政治哲学、国家伦理、政府伦理、政党伦理、民族伦理、国际政治伦理等领域的研究,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学者们对西方政治伦理学的研究借鉴,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的学科资源。从基础理论而言,学者们对政治制度伦理、政治主体伦理、政治道德、政治伦理资源等的研究,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的基础理论。改革开放初期,学界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探讨为政治伦理学研究提供基础;1992年之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政治道德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干部道德建设成为此阶段政治伦理学研究的重大问题;进入新世纪,在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重的倡导下,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成为研究热点;十八大之后,国家治理现代的政治伦理研究、新时期政治伦理建设研究等成为亮点。以上这些成果,反映着政治伦理学理论发展的逻辑脉络、主题内容和鲜明特征。从理论指导而言,学者们对中外共同关注的公平与正义、权利与权力、善政与善治、全球化与政治伦理等问题的研究,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提供了政治伦理价值导向,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及时的理论指导。尤其进入新时代,把握政治伦理理论的形成依据和内在逻辑规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新形态建设,成为学者们共同的责任。

3.实践逻辑的切合

实践逻辑即为中国政治伦理学发展的现实依据和时代依据。实践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而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实践推动着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中国政治实际,不懈奋斗、努力实践,探索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对政治伦理学理论的探究从来没有疏离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的政治实践,正是在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系列问题的切近和追问,如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执政伦理与官德建设问题、法治与民主问题、社会正义与和谐社会问题等,政治伦理学在不断凸显问题意识中焕发蓬勃生机。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展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拓展了新的实践平台,也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如果说历史逻辑赋予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伦理学发展的“历时性”理论特征,理论逻辑赋予其发展的“共时性”理论特征,那么实践逻辑则赋予其发展的“批判性”理论特征,并为其发展开辟未来方向。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政治伦理学研究的理论进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政治伦理学研究不管是政治伦理学理论发展还是政治伦理学问题求解,都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并得到科学化发展。

1.政治伦理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对政治伦理学相关理论问题,如研究对象、历史发展、基本范畴、基本规范、基本原则的研究深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建构和理论发展的基础。对政治伦理的研究,首先要明确其研究对象是什么。显然,政治伦理以政治道德为研究对象,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构成了政治伦理学的前提。如李奇的《政治与道德》(1982)一文认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周原冰的《论政治和道德的关系》和《再论政治与道德的关系》(1983)两篇文章则强调政治支配道德、道德制约政治,道德应为政治服务,政治也应为道德建设提供支持。王泽应认为“政治伦理的基本范畴是政治道德关系的必然要求和反映,并为政治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服务,主要包括正义、公平、民主、廉洁、务实、勤政、高效、任贤等。”[2]有学者基于学科体系建设的目的,对政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原则规范、行为实践、历史发展作了较系统的研究[3];还有学者通过对中西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比较,对以人为本、正义、诚信等政治道德原则和民利、博爱、和平等政治道德规范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政治伦理学体系[4]。通过对政治伦理学相关理论问题的廓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的学科体系逐渐丰满。

对现实政治问题的热忱关注是政治伦理学研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源,也是政治伦理学研究的责任所在。如何在政治伦理现实问题的解读中阐发政治伦理价值,离不开学者们怀抱的强烈问题意识和对当前社会政治生活的体察和反思。从研究广度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愈发对众多社会政治现实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由原来对政治与道德的关系问题的一般性探讨,逐渐拓展到公平与效率问题、权利与权力问题、制度伦理问题、行政伦理问题、政党伦理问题、契约伦理问题等研究,从而拓宽了政治伦理学的研究领域。一大批专家学者在探寻现实问题解决的政治伦理路径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学者认为“制度美德和公民美德是和谐所需的必要的政治伦理条件”[5];有学者倡导“公、正、平、和”的政治伦理理念在现代政治中贯彻得好,和谐社会才可能实现[6];有学者将政治伦理分为政治制度本身的伦理和制度中人的伦理两个方面,并强调政治家的责任伦理在政治行为选择中的重要性[7]。在众多成果中,戴木才教授主编的《政治伦理学前沿丛书》是一个对现实政治问题热切关注的学术研究缩影,七位学者对包括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问题、现代政治视域中的“法治”与“德治”问题、政府诚信问题、国家与道德的问题、环境正义问题、经济制度正义问题、非政府公共领域问题等政治现实问题进行了政治伦理学反思。

2.政治伦理建设研究成为政治伦理学发展的学术亮点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但理论对实践有能动反作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新的实践。政治伦理学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政治伦理建设。改革开放四十年,学者们主要从政党伦理建设、官德建设、行政伦理建设、政治伦理建设途径等方面推进了政治伦理建设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政党伦理建设问题成为政治伦理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有学者在研究政党本质及其伦理内生、执政党伦理的特质和理性基础、执政能力的伦理要求等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之后,总结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伦理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加强执政党伦理建设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执政能力作出了开拓性探索[8-9];有学者认为组织性、结构性和时序性“三大要素”会影响执政党地位,当前执政党面临的最大政治危机就是结构性腐败,因此加强执政党伦理建设是实现“治政”的有效手段[10];有学者指出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政党之善是政党伦理的价值追求,基于中国的历史境遇及政治生活环境的考察,提升“政党的道德自觉”是当前政党伦理建设的重要任务[11]。

官德是一种政治美德,对于官员而言,官德既是一种规约行为的道德规范,也是一种理想信念和思想境界,更是一种精神支柱和内在力量。官德问题是政治伦理的主要问题,也是中国政治正当性的主要难题。从官德建设研究看,李建华从“身份伦理”的视野把官员道德定位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道德,并从“为民”“公正”“勤政”“廉洁”“修己”五个范畴来构建官员道德的理论体系[12];靳凤林将官员道德置于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结构性转型中加以研究,从国家公民道德、政府官员道德、社会制度伦理、意识形态伦理和国际政治伦理等多重维度阐释政治伦理结构性转型的规律和路径[13];另有学者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员道德建设与反腐倡廉、法治行政、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提出当代政府官员道德的理想目标模式和加强官员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路[14]。新时期,官德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主题,“严”不仅是管党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和反腐从严,更要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从主体入手加强政治伦理建设。

如何开展行政伦理建设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行政伦理研究兴起以来备受学界关注的问题。总的看来,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研究受西方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和新公共治理理论的影响较大,理念和实践上倡导“善治”与“善政”。从行政伦理学科建构出发,学者们不仅在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西方行政伦理理论和实践规范研究方面取得积极成果,而且对行政伦理的价值基础、价值定位、行政权力的道德基础、行政伦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开辟了行政伦理学研究新领域[15]。在此学科理论研究基础上,学者们积极推动我国的行政伦理建设研究。有学者通过对行政伦理失范的问题及其归因分析,明晰了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必要性,指出“如果把行政人员看作是‘公共人'而不是‘经济人'的话,就会寻求行政道德建设,就会提出‘以德行政'的要求”[16](P164);有学者阐述了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指出“行政伦理建设的目的,是要在国家公务员中形成普遍的完美的道德人格”[17];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国行政伦理建设中存在着“行政伦理理论与行政改革、行政伦理规范与政策制度、行政伦理教育与行政道德”相分离的问题,因此要加强行政伦理制度化建设[18];有学者提出了如何加强我国行政伦理监督与评价机制,如认为加强道德立法和道德制度化建设,肯定道德权利,建立道德回报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等。

从政治伦理建设途径研究看,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具体途径作了丰富的探讨,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对政治伦理建设作系统性建构,如有学者认为政治伦理建构包括政治道德理念的确立、政治目的的道德定位、政治手段的道德制约、政府行为的道德限制、公民行为的道德约束[19];有学者基于政治的正当性问题的思考,从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和政治行为主体伦理搭建了现代政治伦理建设的基本框架[20]。二是从传统伦理精神中探究政治伦理建设可行途径,如有学者认为井冈山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中华民族传统政治伦理的有机统一,阐释和弘扬井冈山精神的政治伦理价值是新时期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必要而可行的策略选择[21]。三是强调制度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如有学者以权利—义务关系为核心,探究“什么是好的制度”“好的制度何以可能”,以及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制度正义性安排及其如何实现[22];有学者回溯与挖掘中西方制度伦理思想,对公正与正义、自由与平等、民主与法治、信用与公开等制度伦理范畴进行了充分论证,并对制度伦理的文化转换进行了探讨[23];有学者在梳理了政治制度伦理的演进历程和考察政治制度伦理思想资源基础上,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伦理的内生性成长作了历史溯源,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制度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途径[24]。

3.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淬炼了中国政治伦理学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及其中国化发展带来了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全新改变,实现了中国政治伦理理论的巨大变革及其现代转型。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愈加受到学界重视,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伦理思想研究,二是对中国政治领导人的政治伦理思想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指导[25]。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与中国政治事实紧密结合、与时代精神有机联系、与人民群众良性互动、与不同阶段国情特征和谐交融的过程。对于中国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发展而言,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政治领导人的政治伦理思想“出场”和“重大影响”。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成果体系进行研究,丰富了当代中国政治伦理学理论。王秀华、程瑞山以价值—制度—主体为三维分析框架对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进行了阐释[26],不仅解析了毛泽东关于政治的理想追求和现实正当性两大问题,也解答了毛泽东关于政治的制度准则及制度设置方面的问题,还分析总结了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精神特质、历史定位及继承价值。罗国杰先生认为该书“为当代中国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贡献了一份新成果”[27]。肖祥所著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发展研究》不仅对马克思、恩格斯政治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与理论特质进行了研究,而且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中国化历程及其理论成果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政治伦理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建设从经验发展上升到理论总结。此外,有众多学者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政治伦理思想作出不同角度的研究,有丰富的论文研究成果[28]。

作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的政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发展创新的必然使命。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政治伦理学不仅完成了学科体系的基本建构,还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政治实践问题的理论回应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随着政治伦理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必将收获累累硕果。

三、新时代中国政治伦理学研究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政治伦理学研究的成果是丰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任然存在有待改进之处:从研究内容而言,当前政治伦理学研究较注重历史和实践经验的分析,少有从理论发展规律和方法论的高度进行探讨;从研究时效看,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没有系统化总结,尤其是新形势下推进政治伦理建设的研究有待深化;从研究的国际比较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自信和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彰显。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和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呼唤新时代中国政治伦理学研究有更大作为。

1.加强理论建设:政治伦理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进一步科学化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政治伦理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学术体系规定着学术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体现学术逻辑与规律。就学术体系发展的指导思想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指导,坚持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的核心价值取向,在全球性和本土性的交融互动中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主体意识、推进中国政治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建设。就学术研究范式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一要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式,二要建立整体性研究范式。立足现实,善于捕捉时代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政治伦理学的学术责任。对诸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一系列的政治伦理价值范畴,对诸如自由与秩序、权利与义务、公正与效率、权利与权力、权力与责任、个人与社会等政治伦理价值关系问题,尤其是作为政治伦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的权利与权力关系问题,如何保障个人权利不受公共权力的侵害、群己权界以及社会主义新型的群己关系建构等等“问题集”,都有待于政治伦理学求解。而整体性研究则要求政治伦理学研究要站在整体、全局和宏观的高度上,对中西比较、古今传承、政治伦理建设各个领域作整体性探讨,反对理论与实践、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实的割裂。就学术研究内容而言,要在深刻把握中国政治伦理发展的逻辑与规律、明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建设新要求基础上,加强政治伦理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究政治伦理学的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理论科学性和实践规律性高度向世界展现中国政治伦理学新形态。

学科体系是思想理论的“叙述体系”,就是在研究、教学、宣传中用以表现和阐释思想体系的概念、范畴、观点和方法的集合体。学科体系规定了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内容、结构特征等内容。当前我国政治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基本成型,但尚有未成熟之处,政治伦理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系统化和深刻化,对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和现实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有待迅速跟进,对各种不同的政治伦理学理论的研究也有待加强。因此,借鉴中西方政治伦理学发展经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学科体系建设,依然是一项重要任务。

话语体系是阐释、表达和传递理论的概念范畴、语言系统和表达方式的统一体。建设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话语体系,就是要适时适势做好话语体系的转换与创新以提升政治伦理话语的表达能力,从而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政治伦理学话语体系建设不仅仅是语言学上的框架分析和概念表述,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政治伦理学话语对中国政治事实和政治实践的解释力和导向力。当前,一要打破对西方政治伦理话语的崇拜心态,以理性平和的心态虚心借鉴,取其精华;二要实现对中国传统伦理话语的传承创新和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话语表述的时代创造,使政治伦理话语能够反映政治伦理实践经验,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政治伦理价值的概括,就是用独特的语言和方式实现了“传承创新”与“时代创造”。创新政治伦理话语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需要我们继续大胆尝试和深化。三要强化政治伦理话语实践,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建构话语,以话语阐释现实,以话语指示生活。“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建构话语”,就是要在实践中获取政治伦理话语素材,丰富政治伦理话语形式,汲取政治伦理话语表达智慧。“以话语阐释现实”,即政治伦理话语实践不是迷恋形式化的体系建构,也不是醉心于无趣的逻辑演练,更不是踯躅于花哨的语词堆砌,其目的就是解释和批判社会政治现实。“以话语指示生活”意在凸显政治伦理话语的现实功能,通过话语建构、话语交往、话语传播、话语影响,为社会主义政治生活指示价值目标、价值导向和价值选择方法。

2.强化学术功能:发挥政治伦理学的价值导向、现实批判和理论批判功能

强化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的学术功能,是新时代政治伦理学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伦理学的学术功能不能停留在对政治文件、领导讲话的解读、注释和宣传上,而应体现其对政治民主建设的价值导向、对现有政治制度和政策的现实批判、对政治伦理原则或政治价值的理论批判上。不能充分发挥学术功能,政治伦理学研究就会“无的放矢”。

政治伦理学的价值导向功能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提供价值指导和目标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激发了人们对政治伦理价值追求的进一步热切期待——政党文明执政、政治权力关系协调、公民社会性焕发、政治生活民主、实现社会善治。进入新时代,如何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如何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推进中国特色政治伦理建设取得更大更多积极成果等等,迫切需要政治伦理学提供价值理论支撑。

政治伦理学的现实批判功能依据政治伦理原则或价值标准对现实的政治制度、体制政策、政府行为和政治活动等作出伦理正当性的评价,以推进政治民主建设。发挥现实批判功能,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事实”紧密联系,如政治制度改进、政党伦理建设、政府善政、民众政治参与等政治事实为政治伦理学提供现实基础。二要与时代精神有机联系。正是因为弘扬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伦理建设实现政治生活伟大变革和政治伦理文化与时俱进;十八大以来政治民主建设迈开新步伐,人民民主有了新气象。三要与人民群众良性互动。人民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主体,而且对政治民主实现进行有效监督;忽视了人民主体性、不倾听人民声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也不可能有政治伦理学的理论创造。四要与国情特征和谐交融。不同时期的国情决定了政治伦理建设的任务和政治伦理学研究特征的差异,今天,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国情特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提出了时代要求。

政治伦理内蕴的评价和批判价值要求政治伦理学必须显示其理论批判功能。政治伦理学理论发展始终与中国的政治实践相结合,与时代的要求相契合,因此理论批判是其根本性要求。理论批判需要通过对各种政治伦理思想、各种政治伦理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和批判借鉴,不仅要研究中国儒释道各种思想流派及其思想家的政治伦理理论,还要研究西方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共同体主义等各种思想流派及其思想家的政治伦理理论,从而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理论。

3.彰显政治伦理自信:积极应对国际政治伦理文化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的研究视野决定了政治伦理自信的高度。一是广阔的理论视野。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伦理学研究在理论上不仅要实现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理论的批判与创新,还要批判吸收当代西方政治伦理学在微观层次和操作层面的许多科学合理因素,更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理论的精粹,充实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理论。二是纵深的历史视野。政治伦理学研究要有一种历史意识,即认识历史、继承历史、创造历史的能力,推动政治伦理学理论由简单到丰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把握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形成的基本经验,把握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包蕴的理论规律,把握政治伦理思想和理论发展变化的现象与本质,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伦理学理论。三是崭新的时代视野。中国特色政治伦理学研究应该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政治生活新变化、新特点,灌注新时代内涵,体现出与时俱进的自觉意识。四是深厚的价值视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其中“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政治伦理学研究如何展现“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民生”的价值理念和人民情怀,如何展现唯物史观中关于政党与群众、政党实践与人民群众利益的相互关系,是其应该坚持的价值原则和理论旨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学的实践能力决定了政治伦理自信的强度。其一,确立政治伦理学研究的科学实践观,这是提升实践能力的基础工程,即在实践中遵循和利用政治伦理发展规律,努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伦理学的创造性实践。在实践上如何实现对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规律的认识和遵循,如何体现新时代政治伦理实践智慧、取得更多实践成果、展现崭新实践前景,这是政治伦理学研究实践观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国话语”言说中国问题、中国情况、中国经验。另一方面,研究实践中不能鹦鹉学舌、简单重复西方政治伦理价值的词句,而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握新趋势、新特点、新要求。其二,强化政治伦理学研究的问题实践导向,切实解决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政治实际问题,以针对性和有用性的研究成果提升政治伦理学实践能力。鉴于此,新时代中国政治伦理学的实践使命有二,一是在国内如何谋求稳定与发展,避免“颜色革命”;二是在国际上把握“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为推进世界发展进步、维护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作出实质性贡献。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展现政治伦理学的实践能力,也将有效提升政治伦理自信。

改革开放四十年政治伦理学研究的成就是辉煌的,回眸辉煌不是为了陶醉,而是为了展望未来。实现新时代政治伦理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制度创新,需要研究者们共同努力,持续开拓,铸就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伦理学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追溯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