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概说

2018-01-23 07:51张新斌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原洛阳河南

张新斌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在某一特定时段,中原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因为在讨论中国与中华文化时,可以感知“中”是历史中国最具价值的词汇。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登封“中岳嵩山”历史建筑群之所以冠以“天地之中”,是因其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中”文化的厚爱、信仰与崇拜,由此我们发现,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国与中华文化者,应该是中原以及相关的中原文化。

(一)中原文化内涵的解析

中原是个地域概念。与中原相关的词汇,如中国、中土、中州、中夏等,在早期文献中具有极为相似的意义。“中”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均已出现,字形上是一个飘扬的旗帜,实际上是指空间上居“中”的位置;“国”字则最早见于金文,即有天子所居之城的意义。“中国”作为词组,见于文献者,如《尚书·周书》所言:“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指上天将居中的土地与民人交由周的先王去治理。《诗经·大雅》亦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记载。属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其铭文“余其宅兹中国”,则明确将建都的选址确定在以洛邑为中心的“河之南”一带。《史记·周本纪》则提出周初“营周居于洛邑”的原因,是因“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许宏认为,“最接近‘中国’一词本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而从考古发现看,“二里头遗址就是洛阳盆地这一最早的‘中国’区域内的最早的一座大型都邑。”①许宏:《最早的中国》,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5页。“中原”作为词组见于文献,如《诗经·小雅》云:“中原有菽”“瞻彼中原”,这里所指为“原野之中”。《诗经·小雅》云:“四夷交侵,中国微点”说明中原也即成为与中国相关的地理概念。冯天瑜从文献分析得出了中国的初义是周天子所居京师的结论。他又引申为中国为“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②冯天瑜:《文化守望》,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从文献所记中原的地理范畴,也可以看出,中原实际可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核心向周边扩展的地区,其范围包括今河南省,还有山西、河北、山东、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狭义的中原,也即今河南。

中原文化,就是古今中原地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总和。中原文化还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时间上讲,中原文化是一个自古至今的发展过程,其由史前孕育,直到现在还在传承与发展,但一般而言,中原文化是指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或称中原历史文化,又可简称为中原文化。二是从形态上讲,历史时期的中原文化,即从夏商至宋金的三千余年间,中原地区为中国当时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原文化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中华文化,中原文化实际上也就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二)中原文化时段的划分

关于中原文化的发展阶段,学术界多有讨论③王彦武:《中原文化与现代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第2页、第83-86页。,但我们在对中原文化的发展历程梳理后认为,中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④张新斌:《中原文化解读》,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年,第1-2页。。一是中原文化的孕育期。主要是夏代之前的史前时期,尤其是进入新石器时代,经历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等阶段。这一阶段,农业较为发达。上古时期的代表人物如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等“三皇五帝”大都在中原生活,建功立业。二是中原文化的形成期。包括夏、商和西周三个时期。中原地区政治中心的地位得到确认,青铜器与甲骨文代表了这一时段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领先性与核心性。三是中原文化的繁荣期。包括东周、秦汉、魏晋南北朝三个时期。这一阶段,道、儒、法、杂家等诸子文化,汉传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区形成与本土化,中原地区政治中心的地位得以强化,南北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主体的形成。四是中原文化的鼎盛期。为隋唐、五代和宋金三个时期。这一阶段,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实现了由洛阳到开封的转移,但中原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发达,已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五是中原文化的衰微期。包括元明清、民国两个时期。这一阶段,政治中心向域外转移,河南丧失了都城的优势。天灾不断,战争频仍,天灾与人祸成为中原的主轴。人才缺失,文化落后,丧失了话语权。六是中原文化的振兴期。新中国建立至今。自1949年,尤其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中原大地,各个方面都呈现了振兴与发展的大好局面,中原文化的振兴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具体体现。

(一)河南基本情况概说

中国古代地理讲究“风水”。依据地理“风水”的原理,以西部的秦岭和昆仑山为靠背,“左青龙”为太行山,“右白虎”为大别山,前边的“案山”为泰山,形成了以洛阳盆地为核心的中国最佳的风水吉祥宝地,这就是《中国国家地理》所称之为的“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①单之蔷:《大中原——大风水》,《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5期。。这块宝地被古人誉为“天下之中”的建都地,也即狭义中原的河南省。

河南,简称“豫”,位于中国的中部,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之南,故称“河南”。省城面积16.7万平方公里,2016年末,人口数量10,788.14万人,常住人口9,532.42万人。全省现辖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三门峡、商丘、许昌、漯河、驻马店、周口、南阳、信阳、济源共18个省辖市,省会郑州市。

(二)河南称谓二个重要词汇的演变

从河南政区沿革的角度看,在两个重要词:一个是“豫”,河南的简称。豫是一个象形字,为人牵象②邵文杰:《河南省志·区域建置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页。。商代甲骨文也有捕象的记载,反映当时气候温暖湿润。《禹贡》将当时划分为九州,而居中者为“豫州”,西汉时设置13刺史部,河南中部偏南则属于“豫州”,东汉时豫州的范围较之西汉已扩至豫东。三国时也设有豫州,西晋时仍设豫州,并管辖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唐初所置豫州,主要在今驻马店市及其周围。自东汉以来,先后有安城(今正阳县北)、陈(今淮阳县)、洛阳、上蔡(今汝南县)、汝阳(今汝南县)为豫州治所。这反映了与河南关系密切的“豫”由地理概念向政区概念的转变,以及豫州辖区之变化。另一个是“河南”。河南最早也是一个地理概念,《尔雅·释地》载:“河南曰豫州”。反映,河南与早期豫州的范围相近。河南县,自西汉至金时设置,其间或有短暂的合并与改名,但大的朝代没有缺环,其治所在今洛阳市区涧水东岸。以洛阳县为中心,秦末时曾短暂设有河南国;西汉至隋设有河南郡;唐代设有河南道;元代设河南路;唐宋与明清设置有河南府,至民国初方废止。而自元代设置河南省,明代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省),清代至今亦称河南省。以河南为名称的建制由小到大,但与河南关系最为密切者为洛阳。

河南居于“天下之中”的优势位置与环境,使得上古时期开始,河南便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这种优势,也使得河南长期成为人才的摇篮,以及天下人士梦想成才之地。

(一)中原文化的第一个亮点:古都名城文化

上古时的“三皇五帝”时代,伏羲、炎帝都陈(今淮阳县),黄帝都于有熊(今新郑市),颛顼与帝喾都于帝丘(今濮阳县)河南也发现了黄河流域年代最早的史前古城,即郑州西山古城,其年代距今5300年。中国的八大古都中河南有郑州、安阳、洛阳、开封四个。郑州作为大古都,主要是商都,郑州商城为“断代工程”所推定的“汤所居之亳”,郑州小商桥遗址为“仲丁迁傲之都”,前后累积为商都共历12王,约180年;与之相关的新郑郑韩故城,为分裂割据时的王都,共146年,二者累积为355年①张新斌:《郑州大古都的年代学研究》,见《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选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第2005年,第44-50页。。考古发现表明,郑州商城不仅发现了都城城垣、宫殿、手工业作坊,以及大型窖藏坑等,所出杜岭铜方鼎,具有“王者之气”。安阳为七朝古都,大古都积年为351年,尤其是自商代盘庚开始历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为商代后期都城。在殷墟发现的建筑基址、王陵、精美的青铜器和15万片甲骨文,代表了当时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洛阳号称十三朝古都,大古都积年长达885年,在洛阳盆地东西长仅50公里的狭小空间分布了二里头夏都、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共5大都城遗址。东周时,洛阳文化发达,孔子专程到洛阳“入周问礼”,向老子请教学问。东汉洛阳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蔡伦在这里多次试验,成功发明了造纸术;张衡在这里发明了浑天仪与地动仪,他和一批文人写就不少汉赋名篇,以至“洛阳纸贵”,大家争相抄读。北魏为都时,孝文帝在此完成改革伟业,这里成为民族熔炉的焦点。唐代为东都的洛阳,吸引了来自西亚中东的客商,他们在这里采购中国商品,由此将中国文明传抪到遥远的异国他乡。洛阳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版的中国中古历史。洛阳在中国古都的东西轴线中,居于中心地位,为其他大古都无法替代。开封为七朝古都,大古都积年达366年②安阳、洛阳、开封的古都积年,均采用史念海的说法。见史念海《中国古都历史和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7-139页。。早在战国时期,魏惠王迁都大梁,拉开了开封大古都的序幕,但开封历史的辉煌,无疑应属于北宋都城汴京时期。虽然有影响深远的汉唐文明,而汉唐长安却无法与北宋汴京的繁华程度相比。打破了围墙布局的开封,临街开起了许多店铺,吃的、玩的应有尽有,这里无疑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中国的“四大发明”在这里完善提高;形象逼真的针灸铜人也在这里研制成功,使人们最为直观的感受了人体穴位的奥秘;“包青天”在开封府秉公执法,以至演绎成流传至今仍经久不衰的一段传奇佳话。这就是河南的四个大古都,一个代表中国最高文明的“河南时段”,长达3,000余年的河南建都史。

河南历史的特殊性,造就了河南的古都群。河南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中国历史名镇(村)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19个。除了四大古都外,在河南的许多地方都保留有古城址,它们都会和一个古都、一件重要事件连在一起。在南阳、许昌、商丘、浚县、新郑、偃师、卫辉、邓州、沁阳、息县等均还保留有名城风韵。开封的朱仙镇、淅川的荆紫关镇、卫辉的小店河、郏县的临沣寨、博爱的寨卜昌、巩义的吴家山庄等遍布全省的古村小镇,仍是人们寻古探幽的最佳去处。

(二)中原文化的第二个亮点:名人圣贤文化

河南的历史名人,在中国古代圣贤群体中闪烁着耀眼的光彩。在“二十四史”中,有列传的名人共5,700余人,仅汉、唐、宋、明四个朝代,河南籍名人达912人,占总数的15.8%,名列各省第一③张新斌:《中原历史名人与新世纪的中原》,《中州今古》2002年第1期。。“水神”共工是今新乡辉县人,他及他的部族因治水而著称,为中国最早的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源头。“国家之父”大禹是今郑州登封人,他创新思路,治水成功,并缔造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文明,使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时期。“谋圣”姜太公是今新乡卫辉人,他辅佐武王建立了周朝,因谋略神奇,而被《封神演义》广泛流传,为民间所熟知。“道祖”老子是今周口鹿邑人,在灵宝函谷关著述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代表了中国文化中最高的思想智慧,体现了东方民族的文化特色,为古往今来世界顶级文化名人中的代表。“墨祖”墨子是今平顶山鲁山人,他的思想学说丰富了中国元典文化的内涵,是与老子、孔子等名流基本并列的著名思想家。“商圣”范蠡是今南阳宛城人,他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实现了灭吴兴越的历史重任。他又不恋权位弃政经商,成为当时最富有、最成功的商人,他的为人、为家、为商的全面成功,始终成为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医圣”张仲景为今南阳邓州人,他不但是东汉时的京城名医,还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医史上影响最大的三部古典医著之一。“科圣”张衡是今南阳卧龙人,他在东汉发明了浑天仪与地震仪,将中国古代天文与地震科学水平提升到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字圣”许慎是今漯河郾城人,他撰著了《说文解字》这部伟大的文字精典,号称“千古一书”,所提出的“六书”理论,至今仍是研究汉字的权威解读,许慎也被誉为“文宗字祖”。“诗圣”杜甫是今郑州巩义人,他的“三吏”“三别”等作品,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也是历代人们传诵的名篇佳作,他的成就与李白并驾齐驱,代表了唐代文化的最高水平。“文圣”韩愈是今焦作孟州人,他的文章笔力雄健、气势磅礴、豪情横溢、神奇奔放,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者,他被誉为“百代文宗”,尊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律圣”朱载堉是今焦作沁阳人,他虽贵为明朝宗室,却甘居田野,潜心研究,首创十二平均律,并引发了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场革命,被中外学者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以及“真正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河南历史名人的特点是数量多、档次高、贡献大。他们是中国历史名人群体中最耀眼的群星。

从历史的角度看,宋金及其以前的名人想成大事者,必须到中原,“问鼎中原”成为胸有大志者的化身;诸多影响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的事件都离不开中原,“逐鹿中原”实际上也是成就大业的象征。伏羲、炎帝因为建都今周口淮阳,才被后人尊为人文始祖;商、周二族分别由东、西到中原发展,才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的主体;孔子也正是重回祖地周游列国,到洛阳“入周问礼”,才创立了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影响世界文化发展方向的儒家文化体系;蔡伦只有从湖南老家来到洛阳,才有可能发明造纸术,并因此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精英;魏孝文帝果断地决定从偏居北陲迁都到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也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融合的千古名君;司马光在光山“砸缸”,在开封任职,在洛阳完成了史学名著《资治通鉴》,由此成为文史大家;“三苏父子”千里迢迢从四川来到开封,开始名扬天下,苏轼的文章也成为当时文人传诵的流行文章,尽管他平生艰难,直到死后仍迁葬河南,眷恋中原。中原的特殊政治与文化地位,对当时的人才有极强的吸引力与汇聚力,人们谋大业要到中原,干大事要到中原,成大家要到中原,出大名要到中原。换句话说,宋金及以前的重量级名人都会与中原联系,都有可能有中原阅历。即使到现代,中原仍是人们创大业、干大事的福地。

(三)中原文化的第三个亮点:姓氏根亲文化

中华姓氏是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文化资源。从古至今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姓氏多达24,000个,当代仍在使用的姓氏不足4,000个①袁义达:《中国姓氏的历史和文化寻根现象》,见张新斌、金平、崔振俭《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9页。,依当今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前100个大姓中,起源或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达78个,另有20个姓氏在起源过程中与河南有关。在排名前300位的大姓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达171个,还有许多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①张新斌:《河南与客家姓氏寻根述略》,见刘日太、何正彬《石壁与客家世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1页。。李姓为中国第一大姓,《新唐书》述及李姓的始祖为殷纣王时的“利贞”,“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李姓的祖地为鹿邑县。王姓为中国第二大姓,《姓氏考略》云:“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王氏来源复杂,但主要源头为姬姓之王、子姓之王、妫姓之王三支,源头均在河南。其中最重要的王姓之祖为东周灵王太子王子晋,其后代称为“太原”与“琅琊”王氏。王子晋的居地在今河南偃师,当地还保留有“太子升仙碑”等遗存。张姓为中国第三大姓,《元和姓纂》将“黄帝的第五子青阳生挥”,挥公为颛顼时的弓正,是弓箭的发明者,他的居地在颛顼之都帝丘,即今河南濮阳县。刘姓为中国的第四大姓。刘姓的来源也较复杂,但主支刘姓为帝尧的后代,帝尧之后有刘累,《左传》记载他是夏代孔甲帝的御龙师,前半生住在当时的都城即今河南偃师,后半生则“潜于鲁”,即今河南鲁山县。而在台湾地区及海外最有影响的陈、林、郑、黄四大姓,陈姓祖地今淮县,林姓祖地今卫辉,郑姓祖地在今荥阳,黄姓祖地在今潢川,这些地方都已成为吸引海外华人到河南寻根的热门地区,成为联结豫台两地、成为联结河南与海外的最为牢固的纽带。

河南之所以成为姓氏根亲文化大省,与河南的历史文化关系密切。一是古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而此时河南的文化最为发达。如河南新石器时代便形成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完整文化链条,每个文化还有更为具体的类型作支撑,河南史前文化链条的完整性在一般省区较为少见。二是与姓氏有关的中华人文始祖大都与河南有关。“三皇之首”的伏羲,首创风姓,他的都城在淮阳。炎帝之后有一定的姓氏,炎帝的都城也在淮阳。“五帝之首”的人文始祖黄帝,故里故都在今新郑。颛顼、帝喾的后裔在300大姓中占204个,占总人口的60%②袁义达:《颛顼帝喾后裔姓氏分布初探》,见张新斌、张顺朝《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3页。。三是现代姓氏衍生最多的夏商周三代,都城与古国多分布于河南。如禹都阳城在登封,帝宁居原在济源,桀都斟鄩在偃师。商汤都亳、仲丁迁隞在郑州,河亶甲居相在内黄,祖乙迁邢在温县,盘庚迁殷在安阳。两周时期河南有封国100余个,其中东周时迁都洛阳。其他诸侯国,如宋都在商丘、陈都在淮阳、卫都在淇县、许都在许昌、蔡都在上蔡、黄都在潢川、江都在正阳、蒋都在淮滨、郑都在新郑、虢都在三门峡、赵都在鹤壁、韩都在新郑、魏都在开封等,仅郑、卫、宋三国衍生的姓氏多达500余个。四是汉族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较多的少数民族,融汇的中心也在河南。如北魏拓跋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为汉姓的姓氏多达114个,这些姓氏多与洛阳有关。汉唐之间设置的颍川郡(治禹州等)、河内郡(治武陟等)、河南郡(治洛阳)、荥阳郡(治郑州)、汝南郡(治汝南等)、陈郡(治淮阳)、南阳郡(治南阳)等,多已成为中华姓氏的郡望所在。五是因战乱而形成的中原士民南迁,也以河南为中心。如西晋末年的南迁移民,与南方与客家族裔有关。唐代的固始移民与闽台族裔有关。宋末的开封“珠玑巷”移民与岭南族裔有关。如此总总,在中国的汉族人口中,如果翻开家族的迁移史,人们就会发现,他们大多数人的根在中原,“老家河南”,河南是他们最早的原乡。

当人们来到河南之后,他们会发现,河南是个典型的文化资源大省。文物景点遍布全省,文化的印记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广泛影响着上亿居民的民风,而传统节日正是展示这些文化的最佳时机。

(一)影响巨大的物质文化遗产

翻开河南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人们便会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个不断增加的宝库,河南的地下文物数量全国居第一,地上文物数量全国数第二,而且谁也不敢预想河南的地下还会有什么惊人的发现,除了刚刚发现的曹操墓,也许还有更多您想不到的东西。

河南不可移动的文物有65,519处,包括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28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00余处,由各级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也是全国数第一。在评选出的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中,河南有17项入选;自1990年至2017年公布的全国年度十大考古发现,河南达45处;河南馆藏文物有140万件,这些都在全国数第一。龙门石窟于2000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北魏历隋唐到宋代的400年间,在仅长1公里的龙门山的石壁上密密分布着佛龛2,355个,题记和碑刻2,600余幅,石刻佛塔70余座,各类造像10万余尊,可以说龙门石窟是中国中古时期的佛教艺术宝库,代表了盛世中国的最高艺术水平。2005年安阳殷墟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1928年至今进行了长达80余年的考古发掘,揭露了洹北商城,发现了50余处商代宫殿,发掘了13座殷商王陵,及2,000余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司母戊”大方鼎等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尤其是出土了15万片甲骨,发现了殷商时期刻写的5,000个单字,从而较为完整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早期文明,殷墟无疑是中国早期文化的圣地。2010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观星台、中岳庙、太宝阙、少室阙、启母阙、会善寺、嵩阳书院、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8处11项古代建筑精华,时代跨度为汉、魏、唐、宋、元、明、清,构成了中原地区上下两千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为中国时代跨度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建筑群,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与审美观的真实体现。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涉及中国的8个省份,包括河南的洛阳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商丘南关段、夏邑段,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浚县黎阳仓等7个点。同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丝绸之路”是个跨国跨省项目,包恬河南的汉魏洛阳城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等4个点。河南也成为这一年“双申遗”成功的唯一省份。河南文物的级别之高,影响之大,系列之完整,在全国仅见。

(二)丰厚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文化大宝库。河南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121项①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河南省文化资源总盘点》,见焦锦淼、赵保佑《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9297页。。民间文学中,汝南的梁祝传说,武陟等地的董永传说等,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民间音乐中,沁阳的唢呐艺术、南阳的板头曲等独具特色。民间舞蹈中,孟州的大龙舞、灵宝的齐天圣鼓等,极具魅力。传统戏剧与曲艺是河南的强项,其种类之全,数量之多在全国数第一。豫剧、宛梆、越调、河洛大鼓、目连戏、曲剧、四平调、大弦戏、道情戏、怀梆、大平调、河南坠子等,各有千秋,百花争艳。杂技与竞技中,以少林武术、陈氏太极拳为代表,它们是中国功夫的化身,已成为河南靓丽的名片。民间美术中,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浚县的泥咕咕,都是在国内叫响的民间艺术品。手工技巧中,杜康的酿酒工艺、钧瓷的烘制技术、镇平的玉雕工艺、洛阳的唐三彩、开封的汴绣工艺等,历史悠久,在海内外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民俗与文化空间中,则以淮阳太昊伏羲祭典和宝丰马街书会最具代表性,“担经挑”是伏羲庙会中最有特色的民间表演活动,是上古文化的活化石。马街书会,则是全国曲艺艺人的年度盛会,也是百姓最开心的艺术大宴。民间知识中,以洛阳水席、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郑州羊肉烩面、信阳土菜、西华逍遥镇胡辣汤最具特色,也是每位来到河南旅游的人们必尝的美味佳肴。中医则以洛阳正骨、百泉药会最有代表性,《大国医》电视剧的热播,也让洛阳的中医正骨世家,名扬全国。中药则以焦作的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以及禹州中医中药炮制技艺,得以传承与发扬。

(三)秀美壮丽的河南自然风光

河南不但文化厚重,且山川秀丽。在山地丘陵占44%的国土面积上,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及桐柏—大别山。全省共有31个自然保护区,内乡宝天曼为河南省唯一的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9处。云台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被公布为世界地质公园,还有国家地质公园5处,省级地质公园4处。南阳独山玉被公布为国家矿山公园,西峡恐龙蛋化石群为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区。全省森林旅游景区共118处,各级森林公园107处,包括嵩山、灵宝亚武山、嵩县的白云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29处,省级森林公园63处。全省共有各类水库2,351座,其中大型水库21座,中型水库101座,已开发成景区的水库90余座。小浪底、鲁山昭平湖、林县红旗渠等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18处,省级水利风景名胜区6处①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河南省文化资源总盘点》,见焦锦淼、赵保佑《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97-103页。。

河南的山,各有特色。北有太行山,山以苍劲、雄浑为特征。安阳林州的太行大峡谷,壮观,代表了太行山的大气。新乡辉县的太行精品郭亮、关山,灵秀,代表了太行山的风韵。焦作修武的云台山,博爱的青天河,沁阳的神农山,多姿,代表了太行山的美轮美奂,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北方山水的看法。济源王屋山为道教圣山,登封的中岳嵩山,是中国文化与山水美景有机结合的最佳代表。伏牛山是一盘卧于中原大地的黄牛,大气,秀美,灵巧,洛阳的嵩山、栾川,平顶山的鲁山,南阳的西峡、内乡,都已成为山水体验、休闲度假的旅游目的地。信阳的鸡公山、金刚山、南湾湖,也成为大别山景区的最佳代表。洛阳与济源境内的黄河小浪底,则代表了人类水工的最高成就,也以高峡平湖的雄姿,吸引人们前来游玩。河南的山水,也和文化一样,值得海内外的游客关注。

中国之中就是中原,中原之核就是河南。如果用四个关键词概述河南②张新斌:《解读河南文化的四个关键词》,《学习论坛》2010年第2期。,那就是:缩影、朝圣、家园、福地。

所谓“缩影”,就是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一是人口。中国为人口大国,有13亿人,河南为人口大省,有1亿人。河南的人口是甘肃、新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的总和,河南为全国第一人力资源大省。二是农业。中国是农业大国,河南是农业大省,河南的农业涉及国家安全,河南是中国的大粮仓和大厨房。三是经济。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2位,河南的经济总量多年排列全国第5位。河南作为新兴工业大省,工业增加值也在全国排列第5位。但中国GDP人均在世界排102位,河南的GDP人均在全国也属倒数名次。四是文化。中国是历史的悠久的文明古国,河南则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代表。五是形象。中国经济发展了,面临人口素质的大问题,河南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河南就是缩小版的中国,也是体验中国文化的最正宗的地方。

所谓“朝圣”,是指河南是中华文化的圣地,是中华文化圣地的核心区。圣地串联着一个圣文化的系列:嵩山是“天地之中”为代表的中国宇宙观与审美观的最佳体验地,是儒道佛文化和谐相处的最佳典范,是中华文化圣山。洛阳是中国东西大古都轴线的轴心,在上古与中古时期西安与洛阳珠联璧合,有了为都的西安和开封,必有为辅都的洛阳,但是洛阳可以单独为都,洛阳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史的最浓缩本,如果将洛阳的历史去掉,中国的历史是无法讲完整的,洛阳的文化是中国中古辉煌文化的集中体现,所以洛阳是中华文化圣城。河南段黄河,无论是在地貌形态上,还是对中国文明进程的影响上,尤其是对黄河的治理上,均为其他段黄河不可比拟,因此河南段黄河为中华文化圣河①张新斌:《论河南段黄河为中华文化圣河》,《学习论坛》2008年第2期。。其他,还有代表民族融合的姓氏郡望河南堂为中华文化圣堂。河南的大量历史名人,是中华圣贤。所有这些,使人们都不得不对河南有新的看法,当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之后,到河南朝圣东方文明,朝圣中华文化可能会成为全球最为流行的理念。

所谓“家园”,是讲河南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国姓氏中大多起源于河南,河南也成为中国人寻根的祖地。如果细究家谱,当代人群可能都会发现,自己的祖先都有可能与河南有联系,都有可能是从河南迁向远方,因此,“老家河南”是中国人的永恒的精神家园。

所谓“福地”,是讲古代河南汇聚各方英才,成就大业。河南人习惯于域外精英“入主中原”,对各方英才有广为接纳的传统。河南并不仅仅是河南人的河南,而是中国人的河南,因此河南是成就伟业的福地。

河南人爱说“中”,河南人勤奋、平和、宽厚,中庸的理念植根于骨子中。河南人与“中”的情缘,是其他任何地方所无可比拟的。“天下之中,中国缩影”,这是对河南的最形象的概括,也是追寻中原文化印记的最贴切的认识。

猜你喜欢
中原洛阳河南
洛阳正大剧院
沁园春·赞中原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出彩河南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洛阳自古繁华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共绘新蓝图 中原更出彩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