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基本取向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2018-01-23 07:06薛江谋
农业经济 2018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农村

◎薛江谋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农村就业取向,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越来越重要。就业取向对大学生就业有直接影响,积极的农村就业取向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农业发展中人才紧缺的问题。当然,大学生农村就业基本取向与其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思想认识等方面息息相关,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自主创业、自主择业等观念影响越来越广泛,因此,总体来看,引导大学生农村就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树立大学生农村就业基本取向的必要性

首先,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大学生的支持。人才不足始终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与传统农业有根本区别,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包含生产技术、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等的现代化,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而大学生作为技术、观念、管理等的先进分子正是农业现代化亟需的人才[1]。大学生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者相比,在文化基础知识、技术素质、管理理念、经营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而,引进农业现代化人才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高素质农业人才严重不足。随着生态环保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出现,高素质农业人才是必备要素。但是,从我国当前各地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高素质农业人才紧缺已经成为一个共性问题。各项统计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不足,总量偏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且大学生结构不尽合理。大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选择在大城市打拼,回乡创业或积极投身于农业现代化事业中的人数较少,从学历层次上看,越高层次学历的学生选择农村就业的比例越小,其中大专文化程度的居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严重不足[2]。这说明,如何引进大学生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重大课题。

再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仍然存在。虽然,近年来我国针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如在推进“三农”工作进程中,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改革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开展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大学生农村就业不容乐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受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影响,从自主选择意愿上,多数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就业机会更多的大中城市,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应进一步探究当前我国大学生农村就业取向,为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在农业现代化中的推动作用厘清思路。

二、大学生农业就业取向的基本审视

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日臻完善,市场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导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自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创业就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取向[3]。时代发展的多元化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和机遇,而大学生农业就业也呈现出多元矛盾的价值取向。

(一)大学生就业自主性增强,但心理认知不成熟

大学生普遍树立了自主择业观,高校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就业问题上追求自由,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往往在工作初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在就业初期会表现出挫折、沮丧、失落等情绪。换句话说,大学生在自主择业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管理能力、就业认知等方面不够成熟,如果不能正确的加以引导,很可能会出现悲观失落的心理。

(二)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存在差异

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取向与城市籍大学生相比,在就业意愿上存在差异。一方面,从数量上来看,当前选择农村地区就业的大学生中多数是农村籍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对农村,尤其是自己的家乡有较强的情感寄托,因而大学毕业后会萌生回乡创业或就业的想法。而生长在城市的大学生由于对农村生长环境等的不了解和不适应,很少会选择去农村地区就业。另一方面,农村籍学生也存在这样一种想法,部分农村家长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供子女上学,怀有让孩子“走出农村”、“出人头地”的想法,这些想法也会转移到子女身上,因而很多农村大学生宁可在城市漂泊也不愿意回乡工作。所以,综合来看,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在就业地点选择上有一定差异,但是二者的总体农村就业意愿均不够强烈。

(三)就业标准物质化趋向明显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的同时,就业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对于物质需要的满足更为看重。当然这与社会环境与发展现实是相关的,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已经开始关注自身需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关系,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将自身优势发挥最大,同时也希望通过相应的薪酬匹配来满足自身预期,并将薪酬问题作为制约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对薪酬要较强的现实诉求,在这种价值观指引下,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对薪酬和工作岗位要求较高,就业要围绕个人诉求展开。但个人诉求与现实工作发生冲突,个人诉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相矛盾时,个体更加倾向个人利益,导致就业失败。

由上可知,当前大学生就业基本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矛盾化的特征,尤其是在农业就业取向上矛盾更为明显,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择业的自主性增强,对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关注度提升,另一方面,一些因循守旧、功利化的思想依然存在,这些就业观念对大学生就业有关键影响吗,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农业就业以及为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的难度。

三、大学生参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障碍

如前所述,大学生参与农业现代化不仅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助于缓解农业现代化人才紧缺难题,大学生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一方面受自身就业取向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外部环境和支持因素有关。那么,当前大学生参与农业现代化面临哪些障碍呢?

(一)农业职业岗位设置不科学

从目前看我国广大农村在农业发展上还很难提供白领工作性质岗位,很多大学生由于工作条件艰苦直接放弃回乡工作。虽然农村市场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乡镇企业也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定岗位,但由于乡镇企业在管理和市场化程度上还比较落后,很难提供符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部分大学生通过公务员考试等形式进入政府工作,但其工作性质与服务农业现代化毕竟存在一定差距,这种现实差距阻隔了大学生的回乡就业之路。

(二)传统观念影响深,真实需求激发不足

一方面,传统观念下,农村农民得地位和身份都相对较低,能够获得财富和声望能力相对较低,在传统理念下农村农民缺少对资源的支配权和话语权,这种传统理念下尴尬的身份让大学生很难从心理上接受在农村新型建设者身份。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不仅需要在观念上得到认同,同时还需要从社会环境上予以支持。

另一方面,从目前看,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现代化水平还相对有限,农业科技运用还相对不足,这就造成了农业现代化既需要高素质人才,但却没有合适岗位安排给这些高素质人才,这种人才真实需求的缺乏对大学生农村就业造成致命影响。为此,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适应当前农村土地改革,在农村土地集约化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能力优势与土地改革有效衔接,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三)学校教育引导缺失

学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摇篮,既要在学校接受文化素质教育,同时也需要学校对学生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平进行教育。但从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上看,显然学校教育引导缺失,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价值偏离,很多高校都没有将大学生职业教育规划和大学就业有机结合,虽然高校很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却没有对学生未来就业进行有效指导,更多的是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提升就业率的工具,更加注重数字统计,对实际学生就业观念引导和价值构建还缺少系统性认识与研究指导[4]。另一方面,日常思政教育理念偏差,多数学校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更多是将其作为公共课供学生学习,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没有有效和学生未来就业和价值观塑造结合。加之,学校与学院、学院与学校职能部门之间缺少对学生就业价值引导,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阶段仅仅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将具有实效性的就业价值理念和自我教育理念渗透给学生。

四、大学生参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针对上述存在的路径障碍,为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农村就业,树立积极的就业取向,为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积极力量,我们应从国家、学校和个人三个层面探究实现路径。

(一)国家层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就业实践保障

一方面当前我国农村正在土地流转改革,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农村土地开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农业种植类协会相对增多,对维护农民利益提升农民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改革深入进行,农村土地集约化将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农业机械现代化也将成为可能,这就为广大农村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知识入股、承包创业等方式融入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之中。同时农业合作社和农村企业蓬勃发展也为大学生农业就业创造了很多条件,高素质大学生的加入同样也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建设中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施农业产业体系,带动农业专业化发展。

(二)高校层面——增强教育培养的针对性,搭建农村就业桥梁

一是要积极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增强大学生农业就业意愿。高校教育要转变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将农村人才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向农村输送,为农村和农业现代化服务。在支持现有农业大学发展基础之上,效仿欧美国家做法大力发展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通过的创新人才培养为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一方面要从高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进行革新,增强教育培育的针对性,特比是随着农业分工精细化,对高素质人才需求也更加专业化,应该主动发挥高校教育优势,灵活的农业农村发展培养人才[5]。另一方面,要为大学生农村就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学校、政府和社会多个层面为大学生农村就业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大学生对农业农村认识,提升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意愿。

二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构建正确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价值理念培养,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将大学生就业价值教育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为围绕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培养进行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革新,充分传播和激发大学生参与农村就业、创业热情,将大学生就业理念引入正规,推动大学生农村就业顺利实现。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农业院校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要让农科类大学生在实践技能和实践操作上面也要符合社会需求。为,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通过与校外基地实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要邀请专业科研团队和知名企业引入实际教学之中,提升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知。此外,农科类高校要高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重点对大学生就业基本价值取向、就业心理、市场预期,相关农业发展前景和职业技能匹配程度等进行指导分析,让学生毕业之前就能够获得良好自我认知和农村市场需求认知。

(三)个人层面——主动转变就业取向,努力提升自身能力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期间要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培养创新意识,为未来就业创业打好基础,同时也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趋势和农业技术发展有更加全面综合认识,主动转变就业观念,将促进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责任担当。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平台,同时农村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为大学生农业创业提供动力和方向。因此,大学生在到农村就业之前,首要,要培养起现代农业知识和电子商务知识,将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作为学习主要方向,同时还要懂得现代管理理念,具备一定的商业头脑。其次,要用于挑战自己,在大学期间就应该新课题和创业新项目加以尝试,不断积累创业经验和解决问题能力。最后,大学生农村就业不仅需要非凡的勇气,同时也需要在观念、技术、管理上面具有综合素质,既要将农村就业作为创业的一次机会,也要通过创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为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农村就业取向,一是要从国家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增强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二是要加强高校教育引导,尤其是农科类院校要做好带头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取向的同时,提升学生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三是作为大学生应与时俱进,更新传统思想观念,同时提升自身的胆识和创新意识,为实现个人价值做出积极的努力。

[1]刘志侃.地方高校农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反思及引导[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2):86-91.

[2]张文娜.大学生就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31).

[3]王春华.大学生就业观的嬗变与引导[J].中国就业,2016(11):50-51.

[4]谢立峰.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专项人才的需求探索[J].科教导刊,2015(22):9-10.

[5]蔡烈.加强农广校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服务[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5(4):34-34.

猜你喜欢
现代化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