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侗族传统木构民居的防火改造对策思考

2018-01-23 06:46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木构木结构村寨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6)

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鲜明的民族文化风俗使广西侗族传统村落的布局和侗族人的生活方式都具 有鲜明的特色。清一色的吊脚木楼依山傍水而建,沿坡聚集而居,鳞次栉比,户户相连,美不胜收。典型的侗族民居为干栏式木楼,包括上、中、下3层:底层架空,用于堆放杂物和圈养家畜;最上层布置谷仓,为半围护结构;家庭的日常活动中心位于二层,包括堂屋、火塘、卧室等。而火塘作为侗族人平时活动使用最为频繁的地方,稍不注意极易引起火灾,且村落房屋建设布局较为密集,一旦发生火灾,便成片焚毁,损失惨重。因此如何防止火灾的发生,并研究相关的防火改造措施,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1 国内外木构建筑的现状

受现代建筑结构形式的冲击,加上过去国家为提倡森林资源保护,建筑主管部门对木材的使用进行限制,导致木构建筑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和应用中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与国外先进的木构建筑相差甚远[1]。近些年,在人工速生林政策的推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木构建筑又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且备受关注。

在国外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及加拿大等,木构建筑在民居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伴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种新型材料的产出,木结构也向着公共建筑、多层及高层等建筑方向发展。

2 侗族木构建筑的现状

注重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的侗族木构建筑,依山就势,式样美观,有种独特的情趣美与意境美。但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部分富起来的村民已不愿再建造传统木构建筑,选择改建砖混结构,这对保护文化传统的木构建筑非常不利。

受旅游业的冲击,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引起村寨民居的改造和扩建,也将不可避免地对原有建筑环境造成破坏,打破原本的传统建筑文化,并给消防防火带来新的问题。

年轻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发生变化,更愿意外出打工挣钱,对于代代相传的木构建筑的学习兴趣不大,更偏向居住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房子,现面临侗族传统建筑的精湛技艺无人传承的困境[2]。

3 广西侗族木构民居的防火改造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当地防火传统

火塘作为家居使用最重要的场所,也是最容易引发火灾的地方,村民会采取一定的防火措施,如在火塘底部铺设难燃的黄泥,火塘周围1.2 m范围铺设方石[3]。平日里各家都会在自家的水缸内储满水,以备灭火之需。侗族村民素来对“火”怀有敬畏之心,平时用火谨慎,警惕性高的村民在外出和休息前,都会采用灰掩、水浇等方法消除火患,且通过侗歌传唱、日常巡逻(如喊寨)等方式来警示大家。

3.2 政府部门的政策法规

近年来,政府部门逐步开始重视村寨的消防建设。如政府出台了《广西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项目实施方案》[4],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实施广西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项目,通过实施以寨改、水改、电改和灶改为主要内容的“四改”工程,重点解决少数民族村寨用火用电隐患严重、无消防水源、无消防设施、无防火分隔等突出问题。

3.3 存在的问题

(1)尽管政府的“四改”工程已初见成效,但大规模火灾还是时有发生。“寨改”后的小寨仍是廊檐相接,依然达不到防火间距的要求,若发生火灾,仍会造成成片烧毁的结果。又因村寨地理位置的特点,消防救援力量不能及时赶赴现场,且现场的扑救工作难以开展。

(2)政府出台的规范《广西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项目技术规范》[5]虽涉及相关防火技术指导,但未能结合侗族村落的特点因地制宜提出合适的防火改造建议;缺乏灵活适用性,且在改造过程中还可能对原有特色风貌的木构建筑造成破坏。

(3)防火改造项目在“房改”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加上现代建筑元素的掺入,可能导致原本的木构建筑面临被取代的风险。有相关文献提出将木质结构房屋改造成砖瓦或砖混等建筑结构[6],此举虽可遏制火灾的发生,但宝贵的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建筑营造技艺会逐步消失殆尽。

(4)生活用火不慎,用电安全意识不强,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是木结构建筑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村寨中大量青壮年流向城市,留下的常住人口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妇女和小孩等弱势群体,打破了侗族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坚力量的流失削弱了村寨的治理能力,加大了消防知识普及的难度,并大大降低了火灾发生时的救灾能力。而引发火灾的又多为那些粗心大意者或者是老弱病残者。

4 防火改造的对策

建筑防火的策略:一是提高构件的耐火极限;二是提高建筑灭火的能力,尤其注重火灾的初起扑救;三是注重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对于广西侗族木构民居,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实际情况,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提高木构民居的防火能力。

4.1 研究最佳木骨架的方法

国外的消防理念更注重木结构构件的耐火极限,以此来保证人员的逃生时间和财产的安全转移。美国规范要求木结构构件的耐火极限须达到1~2 h,并通过限制构件的最小尺寸来满足耐火极限的要求[7]。可运用相同理念设计侗族建筑结构:通过走访调研,总结分析在火灾实际案例中未出现整体倒塌的木构建筑,得出主要承重构件尺寸的经验数据;并结合当地杉木实际尺寸大小,设计成若干组不同尺寸的木骨架建筑,运用FDS火灾模拟软件进行仿真模拟试验;依据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不断设计优化,推算出侗族传统木建筑结构的立柱、瓜柱、檩条及穿枋等构件的最小尺寸大小,得到最佳木骨架。以此来提高木质结构的防火能力,保证木结构在火灾发生的情况下能保持1 h内不发生整体倒塌,以免火星四溅殃及与其相接的其他建筑,并为村民生命财产转移和救火赢取时间。

4.2 设置简易的细水雾灭火系统

广西雨水丰沛,消防水源易寻,结合当前村寨的消防水系建设的基础成果,进一步对吊脚楼的适当部位设置简易的细水雾灭火系统,能明显提升吊脚楼的防火能力[8]。项目拟利用吊脚楼密集的不利因素,化不利为有利,即在吊脚楼的内部及外部设置细水雾灭火系统,当火灾发生时,着火房子立即启动自身的内外部喷雾灭火系统,同时,毗邻的房屋也利用其紧挨的特点开启外部的喷雾系统对着火点进行喷水雾灭火,在着火点周围形成一圈“水雾防火墙”,不仅可帮助邻近房屋的着火点灭火,而且防止火焰的蔓延。同时,下风处较远的房子还可根据烟感监测情况自动启动外部的细水雾自淋系统,防止随风飘动的火星形成新的火源,从而避免火烧连营。

4.3 涂刷绿色防火涂料

在木材的防火措施中,可对木构建筑的杉木构件涂刷绿色防火涂料,增强构件的耐火能力。目前,我国新型的木结构构件在进行绿色防火涂料的涂刷时,不但不会影响木结构构件本身的外表特征,而且在环保上须符合国家的现行标准[9]。水基防火阻燃液和溶剂饰面型防火涂料为常用防火涂料,两者结合使用阻燃效果更好。因此发掘更多绿色防火涂料,将不同的阻燃剂或将阻燃剂两两组合,对杉木构件进行涂刷或者加压浸渍处理,通过相关试验验证,研究经过阻燃处理后的木制构件的耐火性能,选择最优的方案或者最优的组合方案,来达到增强木结构的阻燃能力。

4.4 木墙外裹耐火石膏板

国外木结构建筑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还在于其成熟的防火技术处理,木质结构的所有部件都需进行防火处理,其中包括将木材夹在石膏板间做成干墙。此方法利用石膏板耐火极限高的特性来隔绝火与木材的直接接触,提高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确保木墙不被燃烧[10]。同理,我们可借鉴国外技术,结合侗族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将木制墙体和木制楼板外裹耐火石膏板。拟用不同厚度的耐火石膏板包覆墙体、楼板,设计不同构造的复合木墙体和复合木楼板,并反复对其进行耐火试验或者计算机仿真模拟试验,通过试验结果选择最佳的构造方案。

4.5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村民的安全防火意识

因侗族木构建筑的特殊地理位置,导致发生火灾时消防救援难度较大。且政府投入的改造资金主要用于“四改”建设工程,而对于村民自身房屋的防火改建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很难实现。所以最低成本的防火措施就是人防,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方式,提高村民的消防知识和灭火技能,特别针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弱势群体传播防火知识,引导其正确安全用电,加强用火管理等。同时,可组建义务消防队,配备相关的消防器材。当地消防部门定期下乡对其进行培训指导,帮助制订灭火预案,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进行消防预演。若一旦发生火灾,充分发挥村民自救能力,实现快速自救,第一时间灭火,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5 结束语

侗族木结构民居经沉淀千年表现出来的固态艺术文化,面对现代文明,现代建筑的冲击,是否可完好保存、传承,取决于其防火能力能否与时俱进。木构民居独特地域环境和气候,限制其不能照搬城市的防火策略,因此探索出成本低、见效快的防火改造对策及其技术,是保护侗族木构民居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猜你喜欢
木构木结构村寨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BIM技术在古建木结构中的保护研究
云南藏区木结构民居框架构造研究
木构的味道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锅巴粥
无蚊村寨丁屋岭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