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云 ,王 姝 ,王 莹
(1.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天津 300074;2.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天津 300192)
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建设健康中国、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十二五”时期,天津市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融合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为“十三五”经济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一是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主要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附加值低,利润率低。多数加工企业由于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及创新人才缺乏,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市场占有率高的精品,从而导致企业综合竞争力较弱。
二是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成果转化率低。天津市拥有农业科研院所27家,其中中央部属3家,市级24家。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等问题,科研人员与企业、与一线生产、与市场需求等联系不紧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这些均制约着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是产业链融合水平较低,信息平台缺乏。为龙头企业提供原料的本地中小企业及规模化生产的基地较少,配套能力不足,需大量外购原料,产业拉动效应不明显,没有形成以大型加工企业为核心,上下延伸、专业化水平较高、规模效应明显的产业链。虽然天津市农产品在加工和投入品生产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领域和企业,但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产业链融合程度低等问题,缺乏整合农业产业的信息平台,产业结合松散,信息监管和沟通渠道不畅。
2.1 实施种业科技重大专项
针对天津市种业存在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传统育种方法效率低,种质资源的收集、储备等基础性工作薄弱等问题,2015年起天津市设立种业重大专项,通过收集、评价种质资源,引进优秀团队、科研成果,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等手段,着手构建了以产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基地为依托,全产业链高效衔接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生物技术与都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联合育种体系。同时通过引进、吸收、创新,不断丰富种质资源,发展各种适合深加工或者休闲采摘的农作物品种,为农产品加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2 转型升级科技型企业
将传统农业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型企业,提高企业间协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型企业集群发展,增进融合,带动产业链前延后伸,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营造低成本、专业化、社会化、便捷化的农村科技创业服务环境,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3 开展农业领域互联网跨界融合
聚焦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企业创新示范、农业互联网远程诊断创新示范、“互联网+”智慧农业精准化生产示范等方向,在现代农业领域实现互联网跨界融合。通过设立“现代农业领域互联网跨界融合”专项,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品牌打好基础。
3.1 工作思路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强二、促一、带三”的思路,以“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为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技术、体系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保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聚科技资源,着力推进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科技创新。
3.2 总体目标
围绕天津市优势农业产业,在畜牧、林果、水产、花卉、中草药、食用菌等条件成熟的产业链,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关键节点开展技术攻关,完善产业链条。以企业带产业,多态并举,基本形成农村与城市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4.1 做优第一产业,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4.1.1 发展高效绿色农业 建立种植业标准化安全生产模式、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建立标准化安全(绿色)养殖生产体系、支撑搭建动物疫病预警和防控体系;示范优化养殖生态环境相关技术、调整种养业主体生产方式;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农渔农林复合经营的农业产业体系。
4.1.2 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 开展加工专用优良品种及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4.2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
4.2.1 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引导以粮食、果蔬、水产品、食用菌等大宗鲜活农产品的商品化预处理、干燥、储藏、保鲜保活等初加工为重点的加工及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创新。
4.2.2 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 围绕山楂、枣、葡萄、辣椒、大蒜、淡水鱼、牛奶、生猪等天津市及周边优势农畜产品,利用高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培育主食加工产业集群,研制生产一批营养、安全、美味、健康的多元化主食产品,开发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相关产品;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和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升级与集成应用;开展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及蛋白质工程等生物制造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开展信息化、智能化、成套化精深加工装备研制。
4.2.3 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 重点开展秸秆、稻壳、米糠、果蔬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梯次加工和全值高值利用,研制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建立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副产物收集、处理和运输的绿色通道。
4.3 做活第三产业,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
一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加工、流通、服务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支持流通方式和业态创新,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
二是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打造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和特色村镇。
5.1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产业融合领军型企业,引导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社会化服务,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发展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
5.2 支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联结机制。引导家庭农场对接龙头企业和社会资本,开设农产品直营店,鼓励发展订单式、定制化服务以及农业旅游等新业态,打造一批产业融合示范农场。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主体向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农业延伸,提升农业融合发展水平,引导发展区域型农产品销售联合社。
5.3 依托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高新区、星创天地、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建成集知名产业、优等产业、特色文化于一体的“名优特”产业融合示范综合体,培育产业集群,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打造产业融合先导区,推动产业融合、产村融合、产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