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2018-01-23 01:23孟鑫鑫
法制博览 2018年23期
关键词:资本论唯物史观生产力

孟鑫鑫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马克思思想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解释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转原理,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形式给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马克思思想,历史发展就像是自然界的运行一样有其规律,是人类意志无法改变的;但无法改变并不意味着人类没有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必要,相反,人类深入地理解历史规律,才能按照规律行事,顺应历史发展。所以,让更多人真正地掌握这些科学的、革命的、深入人类社会发展本质领域的革命思想,能够极大地加速社会发展进程,让全人类从中得益。

马克思思想体系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唯物史观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以剩余价值规律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这三大支柱,它们相互衔接、相互衍生,形成一个完整自洽的严密逻辑体系。要研究推广马克思思想,离不开对《资本论》这一马克思思想重要载体的探讨。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对于《资本论》的研究主题,马克思自己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二是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1]。在马克思看来,生产一定是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的,个人的生产一定依附于社会而存在。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对于生产的结论是基于单个的、独立的个体存在的,这样得出的观点显然很难是科学的、正确的。因为生产不可能是单独存在,所以马克思所研究的物质生产是由两个方面组合而成,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就是在生产活动进行中,人际之间体现出的社会关系。可以说,人的生产活动并非仅对大自然产生影响,人际之间也会产生相互的影响。共同的生产和相互的交换,决定了生产存在的可能,超脱出这个范围的生产是不存在的。甚至可以说得绝对一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缺少了任意一个,物质生产就不会存在。

(一)《资本论》深入研究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生产力。生产力就是生产活动进行中所涉及的各类物质要素之和,以及从事生产的人自身,这可以简单概括为物和人两方面的要素。在物质要素中,处于生产者和生产对象间的资料,是最重要的要素,这样的要素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劳动发展的测度工具,不同的生产工具背后往往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比方说,手工磨背后是封建社会,蒸汽磨背后则是资本家的工业社会。在生产工具之外,生产力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决定因素,其中包括物质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组合顺序等,这就是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方式、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等,这些因素是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能决定生产力的高低。《资本论》中将这些因素概括为生产技术方式。

资本论的另一个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也就是在生产活动进行中体现出的人际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要素的所有制类型,二是生产者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生产所得产品的分配方式。三者之中,以物质要素的所有制类型为最重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它对生产活动进行中人际之间的收益多少、地位高低都有着决定性作用。

(二)《资本论》深刻阐释了二者关系

现实经验与理论研究反复证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物质生产的两个方面是一体两面的,不可割裂的,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任意社会制度中都成为必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科学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在二者之间起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前进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前进,生产关系的内涵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但是反过来看,二者之间的关系又不能简单看做是生产力独立于生产关系而存在,事实上,若是没有适合发展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本身的前进会受到阻滞,甚至停止不前。这也说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有着确切的说明[2]。以资本主义与封建社会的对比为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相对封建社会的“单打独斗”生产方式而言,更加有分工协作、科学高效的特征;但这种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却不可能出现,只可以出现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速发展中。换句话说,封建社会制度给社会规模化劳动的出现带来障碍。

综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决不能脱离其运动规律,一定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探索。《资本论》深入探究了二者的本质和二者之间的关系,给生产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给生产关系的进步提供了原理。

二、《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承载

(一)《资本论》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哲学是人类知识王冠上的宝石。马克思哲学思想也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统帅。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亦称唯物史观。《资本论》作为马克思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著作,承载着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观点。这一点首先体现在第一版《资本论》的序言中,马克思在该序言中明确表示自己的观点是将经济社会的发展看做是自然史过程的一种[3]。苏联革命导师列宁认为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无疑是《资本论》的思想基石,并且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4]。这一观点把人类社会向前演进的本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于众人之前,将这一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呈现了出来——正是它,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原始走到现代、从低级走向高级。对于社会形态,马克思有着与以往观点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社会不存在于一般抽象之中。单独抽象的人无法生存,所以社会也是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上结成的,社会的本质就是人与人间不同形式的结合。基于对上述问题的一系列深刻研究,唯物史观的理论被提炼出来,也正因为《资本论》对这一基础规律的深刻揭示和对社会形态做出的客观探析,所以它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著作[5]。

(二)《资本论》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在《资本论》序言里,马克思定下了揭示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伟大目标,他创设的唯物史观对过往人类社会理论的颠覆在于,它对人类社会的运动有着独到的判断,它把历史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由过去观点中的抽象的人升级到了社会关系,而在所有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又是决定其他各种关系的始源。基于这一点,《资本论》认为人类社会运动规律实际上是自然规律的一种,而自然规律的运转并不依照人们的想法进行,那么社会运转的发展过程自然也绝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运转与自然界的规律相同,都能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做出精确的预测和判断。为了证明上述观点,《资本论》就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方式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通过巨量的研究材料来探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转与发展原理。经过如此深入的辨析过程,马克思在人类社会的历史究竟如何发展这一重大命题上,推翻了过去的将社会的发展视作偶然性、个体性和独立性交互作用的观点,阐明了社会形态本质上是生产关系总和这一本质规律,证明了社会发展过程本身是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意志不可改变的过程,将社会学归入了科学的范畴。至此,唯物史观不再是简单的假设,而是被证明了的科学原理。

三、《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的核心典籍

(一)《资本论》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要实现社会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就要变革资本主义,然而这种变革仅靠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原罪是不够的。因为任何经济制度的弊端并不天然证明其失败,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也不天然证明其必定成功。如此,资本主义对社会的统治就难以动摇。所以,变革资本主义,首要先深入理解其生产方式,科学地分析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什么是资本主义剥削,其产生的原因和必然性是什么,它有怎样的历史作用,其发展会经历怎样的历程,有什么内在矛盾,又为什么会必然消亡和被取代,取代它的新生产方式又是什么模样,剔旧更新的社会力量在哪里,应该如何运作。只有这些问题得到科学合理的解答,共产主义理论才有说服力,才能让无产阶级抱成一团奋勇而战。《资本论》就是马克思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阵地,他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对经典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改造创新,对剩余价值理论这个中心命题进行了全新阐释,把共产主义的理论引入经济学领域,建立了划时代的丰功伟绩[6]。

(二)《资本论》阐明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本质

在阐明商品价值关系后,马克思又在《资本论》中细分了价值生产到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这也就揭露了社会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转向的过程。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对深刻定位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本质,即生产资料被社会上的少数个体或群体占有,从事劳动的人却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他们只能将自身劳动能力出卖给生产资料拥有者。这样的所有制关系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产生的途径。劳动者的全部劳动力只有一部分被用来供养自身,另一部分则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剥削占有。剩余价值理论将资本主义剥削路径呈现于世人,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以存在的根基,同时也揭示了这种制度下分配模式中的不合理之处——资本家不需支付报酬即可霸占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于是社会中资产阶级和劳动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就逐步成形。这种揭示给科学认识资本主义提供了遵循,给实现共产主义指明了方向[7]。

(三)《资本论》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实际上,资本主义与过去其他所有制度相比,它的剥削具有一定进步性。因为它并非单纯强调剥削,而是更加注重剩余价值的创造与增殖,因此也更能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增长。马克思在三卷《资本论》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构架与经济运动规律、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等逐一进行了深入阐释,把资本主义积累的原理展现出来,给两大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做出了客观解释,证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必然斗争的铁律;对资本流通的规律进行解读,阐明了社会各部门间的组合方式与货币通行对这种组合方式的影响关系;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利润、平均利润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考察,证明了资本主义将不停扩大生产这一发展形势,判断出生产过剩的社会矛盾必然周期性爆发;得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过渡形态,必然有全新的生产方式取而代之的结论[8]。

四、《资本论》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一)《资本论》证明了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是必然的进步过程

《资本论》从正反两面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正面看,资本主义所有制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有其历史进步性;反面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大增加了不同阶级的社会对立,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开始阻碍生产力的前进,最终会导致其自身的消亡。资本主义消亡的必然性给社会的再进步带来了新的选择——能够让全人类得到解放、给任意个体提供自由全面发展空间的共产主义,它不再是对新社会形态的空想,而是马克思头脑中拥有现实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的科学理想。《资本论》的这一证明,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深刻而坚实的理论基础,给工人阶级的社会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式幻想一定会消逝,但其时机这取决于工人阶级的运动变为现实之时,[9]——当然,此种情形并非社会主义理想被放弃,而是理想的实现路径已经显现,工人阶级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去为之奋斗。

(二)《资本论》指明了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实现路径

唯物史观的建立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创设,促进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加清晰地看到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实现路径。他们对解放全人类这一伟大目标从未动摇。同时,他们对达成这一目标的途径认识上有着不断进步的过程。恩格斯曾在书中表述,共产主义并不是仅为工人阶级服务的理论,其最终目标是把全社会从现有的狭小空间中解放出来,其中也包含资本家在内。到了1892年,该书再版时,恩格斯自我批评说,这样的想法理论上没有错,但实践中却不大可行,甚至是有害无益。因为很多资产阶级并不认为自己需要被解放,他们还给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造成极大阻碍,所以工人阶级应该独立去进行社会革命[10]。在这样的逐步深化的认识中,原先想要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被马、恩两位导师修正为先行将无产者解放。是现实将马克思的观点改变了,让他用更加科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取代了空想社会主义。

五、结语

马克思思想体系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其中唯物史观的创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巨大进展,都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基石。这印证了《资本论》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资本论》从剩余价值理论出发,通过对价值、资本积累、剩余价值产生和平均利润率等规律的揭示,深刻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部运行规律。这些规律描绘出了资本主义是怎样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以及怎样因自身的逐渐陈旧而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前进的障碍的完整图景。这一图景在肯定资本主义积极方面的同时,也对其必然失败的结局进行了证明。这一发展过程是不以人类意识为转移的,它正是唯物史观的最好运用。同时,因为资产阶级发展规律必然会为自己培养出强有力的无产阶级反对者群体,也就给自己造就了最坚定的掘墓人。这些资产阶级掘墓人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中流砥柱,他们需要理论的指导和武装,需要社会主义从一个虚无的设想走向科学的实践,《资本论》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指导和武装。所以说,《资本论》中的思想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既是基础也是核心,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猜你喜欢
资本论唯物史观生产力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