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平 姬甜丽 史建中
随着肛肠外科手术的进展,肛肠术后便秘逐渐成为困扰患者的一大病症。便秘是肛肠病术后常见的病症,临床多表现为术后大便量少、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伴长时间用力甚或弩挣排便以及排便不尽感等症状[1]。这一病症严重困扰着患者,不仅导致其心情烦躁不安,还可能导致切口裂开、出血、水肿甚至愈合延期等不良后果。本次研究选取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科2014年10月至2016年07月收治的62例肛肠病术后功能性便秘患者,分别运用中药敷贴结合按摩疗法以及汉森四磨汤进行治疗,其中中药敷贴结合按摩疗法治疗肛肠病术后功能性便秘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纳入研究的62例病例均来源于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科肛肠病手术后住院的患者。按照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法,将62例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中药敷贴结合按摩疗法组(治疗组)与汉森四磨汤组(对照组)。治疗组共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42.8±19.1岁;混合痔16例,肛瘘7例,肛裂5 例,肛周脓肿 3例,住院10~16 d,平均13.7±1.7 d。
对照组共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40.9±17.1岁;混合痔14例,肛瘘6例;肛裂6例,肛周脓肿5例,住院9~16 d,平均14.2±1.8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分类、住院周期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
患者年龄在18~82岁之间。根据功能性便秘罗马III诊断标准[2]:(1)症状不得少于以下2项:①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②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状或硬便;③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④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或阻塞感;⑤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帮助;⑥每周排便次数小于3次。(2)在不使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3)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不符合诊断、不符合纳入标准及未遵医嘱按规定用药者;(2)有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严重器质性病变及代谢疾病者;(3)合并心血管、泌尿、造血等疾病或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4)合并特定疾病不可停止服用抗胆碱药及解痉药者;(5)服刺激性泻剂(大黄、蕃泻叶等)达6个月以上者;(6)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7)患精神疾病不能配合的患者。
1.中药敷贴药物组成:大黄、枳实、厚朴、火麻仁、肉苁蓉、黄芪、冰片,上述药物研碎后加甘油,制作成1.5 cm×1.5 cm×0.2 cm大小的膏剂。皮肤消毒之后,将制好的膏剂分别敷于关元、气海、天枢(双侧)、大肠俞(双侧)及中脘等穴位,用医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8~10 h。
2.按摩疗法:患者仰卧,全身放松,双腿自然屈曲或伸直,双手重叠放在脐部,掌根不离开皮肤,带动大小鱼际肌,从右向左顺时针按摩下腹部,用力均匀,配合腹式呼吸(按压呼气,放松吸气)。按摩每次以5 min为宜,每分钟30~50次,早晚各一次。注意事项:按摩前排空小便,不宜过饥过饱,按摩后半小时内不得进食。治疗组患者采取以上两种方法同期联合治疗。
汉森四磨汤口服液(10 ml×10支/盒,湖南汉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5044),每日3次,每次2支,餐前口服。以上两组治疗均以一周为一个疗程。治疗持续2个疗程。
两组患者入组前停用与治疗便秘有关的药物,要求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多元化,多进食粗纤维食物,膳食纤维每日以25~35 g为宜[3]。增加饮水量,每日摄入1.5~2.0 L为宜[4]。多食蔬菜水果,但应叮嘱患者少食乌梅、石榴等收涩性水果,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及酗酒。保持心态良好。形成良好排便习惯,一般宜晨起大便为宜,排便时当集中精力[5],切勿刻意经常性地控制排便。适当增加活动量。
(1)排便时间:记录患者术后2周内每次排便时间;(2)排便次数:记录患者2周内的排便次数;(3)排便困难程度[6]:0分:排出无困难;1分:排便费力,需用力才能排出;2分:粪便呈团块或硬结,排便需非常用力;3分:排便不尽感、排便时肛门阻塞感或肛门直肠梗阻;4分:排便需用手法协助(按摩肛周、用手抠)或灌肠协助;(4)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观察患者术后首次排便及1周后排便时疼痛程度,记录止痛药的使用次数。VAS法:0分为无痛,10分为最痛。0~2分:“优”,3~5分:“良”,6~8分:“可”,>8分:“差”;(5)出血:采用症状计分法观察记录出血情况,0分:无出血或仅便纸染血,小于1 ml;1分:便后滴血或排出淤血,小于10 ml;2分:出血量大于10 ml;以上指标结合医生观察及患者自行记录而获得。
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应用程度越来越深入,这与其所具备的强大功能是分不开的。具体而言,电气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治愈:排便规律,1日一行,排便轻松,便条干湿适中,其他伴随症状消失;(2)显效:排便规律,2~3日一行,排便轻松,便条基本正常,其他伴随症状明显缓解;(3)好转:排便间隔时间缩短,排便困难不明显,便条稍干硬,其他伴随症状缓解;(4)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排便没有任何好转。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参照以上疗效标准,观察患者各项指标,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然而两组之间仍有差别。
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观察指标看,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排便时间短,排便次数多,排便困难程度较轻,排便时疼痛程度较低,出血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疗效对比,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表2。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有1例出现腹泻;治疗组未见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也没发生明显瘙痒、红斑红疹、水疱等皮肤过敏反应。
讨 论
便秘病因多种多样,大肠传导失常,大便秘结不通,从而导致一系列症状。肛肠病术后便秘常见,发病率高达52%。肛肠手术后便秘主要原因归结如下[11]:(1)局部解剖原因:肛管齿线以下为脊神经支配,痛觉十分敏锐;(2)药物使用:麻醉剂、止痛药的使用使肠蠕动减缓而导致便秘;(3)患者主观控制饮食:部分患者认为肛肠术后进食会增加排便,故刻意减少进食量,导致胃肠蠕动减弱;(4)患者主观控制排便:多数患者惧怕术后排便引起切口疼痛,故主观控制排便,延长下次排便时间,这使大便在肠内滞留时间过长而致水分吸收过度,便质变干,排出困难,疼痛感加剧,患者惧怕排便,形成恶性循环;(5)运动量不足:患者术后长期卧床,不能或不愿下床活动,肠道蠕动减弱,大便滞留,不能正常排出;(6)排便习惯改变:患者术后排便习惯被动改变,或大手术患者不习惯卧床解便,控制排便,便意减弱或消失,排便减少;(7)术后进食结构变化:患者术后主要进食高蛋白食物,如鸡、鱼、蛋类,粗纤维含量相对减少,肠道蠕动因此减弱,从而形成便秘。
以上原因均可导致或加重便秘的发生,出现腹胀腹痛、食欲减弱、大便难解等症状。肛肠病术后切口疼痛多发生于术后两周内,尤以第一周为甚。多数患者惧怕术后排便引起的切口疼痛,故采取减少饮食、主观延迟排便等方式来减少排便。这种情况反而加重便秘,使患者更加痛苦。患者排便弩挣易引起切口崩裂、出血、水肿,创面愈合延迟,大大降低了手术效果,甚至会诱发心脑血管意外而危及生命。因此,术后有效的预防与治疗便秘是十分重要的。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观察指标对比(x±s)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对于肛肠疾病术后便秘,临床治疗举措颇多,然而疗效各有利弊[12]。泻剂仅能暂时改善症状,停药后病情易反复,也可能并发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易产生依赖性;开塞露也是术后便秘常用的药物,局部刺激作用有时效果欠佳,如操作不当也容易造成肛门直肠黏膜出血损伤。
中医药治疗肛肠病术后便秘方法较多[13],如内服中药汤剂、丸剂,外用塞肛、灌肠,还有针灸等特殊治疗,各类疗法各具优势,也存在不足之处。中药敷贴结合按摩治疗肛肠病术后便秘与上述疗法比较,没有口服中药的不良口感导致依从性差,也没有肛门塞肛、灌肠、针灸对切口及身体局部带来的痛苦;此疗法尚未发现不良反应,同时也避免了西药常见的毒副作用,如依赖性、成瘾性、胃肠反应及肝肾损害等。该疗法取得了良好的依从性,确切的疗效,且无痛无创,简便易行,因此临床适用十分广泛。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外治法,其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将药物制成膏剂贴敷于人体特定穴位,使药物经皮吸收,刺激穴位经络,鼓动全身经气。穴位敷贴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4]。现代医学证明,中药可以被皮肤良好地吸收[15]。穴位贴敷疗法对人体机能产生双向调节作用[16],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充足的状态。穴位贴敷对脏腑功能及机体起到整体调节作用,治疗便秘疗效肯定,是常见的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中医外治法之一。且此法方便迅速,经穴位直接吸收,避免了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亦可使肠胃免受刺激,肝脏负担减轻[17]。
黄芪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大补脾肺之气,为虚性便秘方中主药,火麻仁润肠通便,肉苁蓉温补肾阳,亦润肠通便。大黄泻热通便,涤荡留饮宿食,调中化食。现代研究表明[17],大黄中的有效成分结合性大黄酸类物质,可使肠壁血管收缩,促进分泌,使糟粕易于排出。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冰片促进透皮吸收。以上药物配伍,共奏润肠通便,理气消痞之功。另有文献报道[18],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可以改变胃肠调节肽水平,MTL(胃动素)、SP(P物质)升高,NO(一氧化氮)水平降低,表明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以通过调节胃肠调节肽增加胃肠动力,从而改善便秘一系列症状。
关元穴为任脉经穴,小肠募穴,足三阴经与小肠经交汇于此,可调理肠腑,统治足三阴、小肠及任脉各经疾病。气海,生气之海,为膏之原穴,可调畅气机[19]。天枢穴是足阳明胃经穴,大肠募穴,是治疗便秘的重要穴位。有研究表明,用深刺天枢穴的方法治疗便秘,有效率100%,近期治愈率57.7%,且无副作用,安全性高[20]。大肠腧,大肠之背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可理气降逆,调和肠胃。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又为腑会,可治一切腑病,日本学者泽田健和代田文志曾研究认为:“中脘穴联系背俞穴,能影响上、中、下三焦全部功能”[21]。
中医认为,腑以通为用,《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腹部按摩的作用:总体来讲,轻柔缓和地按摩腹部、脐部,可培元固本、温运气血、激发腑气、促进肠蠕动。顺肠道方向按摩腹部,促进肠道蠕动,增加其推进型节律收缩,减少水分重吸收,大便软化得以排出;通过腹部按摩,刺激排便反射,改变腹压,增强直肠复合运动,肛门括约肌反射性松弛,缓解排便费力现象,使大便及时排空,防止便秘[22-23]。另外按摩腹部可促进肠道血液循环,营养肠黏膜神经,增强神经末梢敏感性,改善肠蠕动功能[24]。
中药穴位贴敷通过将药物敷于皮肤,达腠理,透皮肤,经经脉,摄体内,融津液,合二为一,具内外一贯之妙[25]。循消化道的所行,予物理按摩,按摩所产温热,渗透刺激并温煦肌肉、脏器,健脾理气,增加胃肠蠕动,机体恢复自身规律。中药敷贴结合按摩治疗肛肠病术后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经济实用,无毒副作用,且易操作,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1 ] 张健, 高玉宝, 韩轲, 等. 电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肛肠手术后便秘临床观察 [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17(1): 90-91.
[ 2 ] 张东铭. 盆底肛直肠外科理论与临床[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423.
[ 3 ] Bharucha AE, Dorn SD, Lembo A, et al.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medical position sta; tement on constipation [J]. Gastroenterology, 2013, 144 (1): 211- 217.
[ 4 ] Lindberg G, Hamid SS, Malfertheiner P, et al. 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 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 global guideline: Constipation--a global perspective [J].J Clin Gastroenterol, 2011, 45 (6): 483-487.
[ 5 ] Rao SS. Constipa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colonic and anorectal motility disorders [J]. 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 2007,36(3): 687-711.
[ 6 ] Thompson WG, Longstreth GF, Drossman DA, et al.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and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J]. Gut, 1999,45 (suppl Ⅱ ): Ⅱ 43-Ⅱ 47.
[ 7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胃肠动力学组,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结直肠外科肛门学组.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 武汉) [J]. 胃肠病学, 2013, 18(10): 605-612.
[ 8 ] Drossman DA.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Ⅲ process [J]. 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 (5): 1377-1390.
[ 9 ] Gallegos-Orozco JF, Foxx-Orenstein AE, Sterler SM, et al. Chronic constipation in the elderly [J]. Am J Gastroenterol, 2012, 107 (1):18-26.
[ 10 ] 张有生, 李春雨. 实用肛肠外科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297.
[ 11 ] 陈俊, 叶茂, 贺应林. 穴位热敏灸治疗肛肠病术后便秘临床观察 [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2, 12(2): 15-16.
[ 12 ] 李莉, 杨燕青, 李达, 等. 中药敷贴联合按摩点穴治疗功能性便秘35例临床观察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14):1694-1696.
[ 13 ] 关威, 李师. 肛肠病术后便秘中医治疗概况 [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 26(10): 83-84.
[ 14 ]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 1.
[ 15 ] 温双霖. 涌泉穴药物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16 ] 刘莉, 李慧, 孙学刚, 等. 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中药穴位贴敷透皮给药治疗豚鼠哮喘的作用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 27 (3):683-685.
[ 17 ] 潘洁玲, 李艳慧, 尹丽丽.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便秘研究进展 [J].新中医, 2006, 38(4): 24-25.
[ 18 ] 顾冬梅.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便秘对相关胃肠调节肽影响的研究 [J]. 护理研究, 2016, 30(34): 4325-4327.
[ 19 ] 潘洁玲, 王澍欣, 林凯玲, 等. 穴位敷贴治疗实证便秘30例疗效观察 [J]. 新中医, 2008, 3(3): 68-69.
[ 20 ] 刘志顺, 郑成哲, 张维, 等. 深刺天枢治疗老年性便秘近期观察 [J]. 中国针灸, 2004, 3(24): 155-156.
[ 21 ] 孙冬梅, 郭丽, 赖新生. 芒针深刺中脘穴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临床研究 [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7(36): 812-814.
[ 22 ] 覃荣周, 唐玉香, 钟毅, 等. 反射区按摩配合运动疗法辅助治疗老年性便秘的疗效 [J]. 中国老年学, 2013, 33(14): 3420-3422.
[ 23 ] 黄秀凤, 杨衬, 黎观妹. 腹部按摩预防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便秘的效果观察 [J]. 南方护理学报, 2002, 9(4): 10-11.
[ 24 ] 王凌云, 周清宏, 余莉. 骨科卧床病人便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J].护理研究, 2005, 19(40): 661-662.
[ 25 ] 汪永坚, 陈晓洁, 胡婵娟. 复方大黄膏敷脐预防乳腺癌化疗后便秘的效果观察 [J]. 护理与康复, 2011, 10(1): 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