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洋
《礼记·中庸》中有云“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即走远路须从最近的一步开始,比喻做事要扎实稳重,逐步前行。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行远自迩”即发扬求实务实的科学精神,既要密切关注教育领域最前沿理论,时刻关注社会、国家甚至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最深刻的问题,又要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开始,打好基本功。简言之,要把远大的目标和务实的行动结合起来,循序渐进。
“成就大我”,是指人性的演化发展是由“小我”向“大我”不断前进的过程,因此,教育应持续不断地刺激受教育者向往“大我”,努力追求“大我”,这种“刺激”就是“满足他追求‘大我的需要”。
笔者曾历任汕头市东厦中学、聿怀中学、广州市第一中学校长,回顾反思多年的教育职业生涯,“行远自迩 成就大我”高度概括了笔者过往的办学思路和管理思想,也是“行远教育”的内涵所在。
一、传承一中历史,建设学校文化
“名校的一半是文化”,一所名校的成长离不开文化的积淀,一所成功的学校应以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广州市第一中学(简称一中)始建于1928年,在九十载的风雨洗礼中,积淀了浑厚的历史底蕴,为社会培育了各届精英人才。基于此,学校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整合资源,确立“大一中”发展思路,以期進一步深化、传承和发展一中的学校文化。
作为国民政府创办的广州市第一所国立中学,广州市第一中学一直扮演广州及周边地区教育界勇立时代潮头的弄潮儿角色。从这里走出了莫伯治、余国琮、梁栋材、蔡睿贤、刘颂豪、姜中宏、林秉南7位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诞生了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珠江纵队支队司令、原中共广州市委书记欧初、原广州市人大主任曾庆申等杰出的领导者,更培养了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主席杨学勤、省文联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乒乓球世界冠军梁丽珍、亚运冠军周嘉威、美国“9·11”事件中的“华人英雄”曾喆等大批各界杰出人才。
基于此,学校梳理一中发展脉络,重新组织撰写一中校史,建设校史馆,系统总结90年办学历程和教育成果,弘扬一中办学精神和展示人文底蕴,意在唤醒全体一中人的历史责任感和光荣感,意在激发一中人不曾消失的自信心,坚定地把一中办成广东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具有浓郁岭南书香校园文化的国家级示范性名校的信念。
二、立足院士文化,开发星光课程
一中的院士精神是学校最显著、最富内涵的文化基因。基于此,学校开发了“院士·星光”特色课程,沿袭广州一中一贯的育人理念,弘扬院士精神,发展“星光计划”特色课程。
学校将“院士精神”提炼为:以院士校友的求学态度、治学精神为标杆,倡导学生忠于科学、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勤于进取、博学修为、兼收并蓄、贯通交融;“星光计划”则是以众多校友的奋斗历程、杰出成就为榜样,勉励学生追随校友足迹、弘扬院士精神、立志成为传承一中文化的耀眼新星!
课程总体培养目标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培育具有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的远大抱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具有现代意识和竞争能力、崇美尚体的合格建设人才。
基于培养目标,以及历史文化的育人基础、学子成才规律和当前的传承条件,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责任担当、创新探究、崇美尚体、文化交融四大系列。
1. 责任担当
在90年的历史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一中人的优秀品质。“勇于担当”系列是一中人铁肩担道义的务实风格的体现。本系列课程包括校史与校友、科技与社会、中国与世界三个模块,《校史通识》《追寻校友足迹 培育时代英才》《高中生涯规划》《STS教育》《科技伦理》等课程,通过社会实践、班会课、与校友的书信联系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学习,让学生从校友、校史上体会成才的途径和力量,感悟传统文化责任和人生价值观,树立责任感。
2. 创新探究
一中院士校友和其他成功校友的足迹,充分反映了一中学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勤于探究的实践精神。“敢于创新”系列是一中人敢为天下先革新意识的体现。本系列课程内容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实验探究、技术设计四个模块。包含《院士:科学精神与价值观》《文献检索与利用》《研究方案设计》《科技写作教程》《e路学——平板应用》《创新实验》《璀璨·光径》《我往哪里去——无线电定向运动》《模型海陆空》《Arduino机器人》《信息技术应用——平面设计应用实例》等课程。其中后5门由学生自选2-3门。通过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感悟院士精神的真髓。
3. 崇美尚体
学校素来具有崇尚美、重体育的传统。当下,将“博雅强健”作为育人理念之一,体现全面发展、广博修为的核心素养追求。“崇美尚体”系列课程重点安排有科学美学和体育、艺术专项模块,包括《科学研究的艺术之维》《篮球》《游泳》《足球》《田径》《舞蹈》《健身操》《合唱》《管乐》《朗诵指导与作品精选》《版画》《篆刻》《艺术插花》等,还有一批各学科的常设活动课程供学生选修,让学生通过多种课程活动、社团活动,培养多元化兴趣,提高多方面技能。
4. 文化交融
开放包容的基因自创校以来就存在。“学养中西”系列是一中文化传统之一,体现兼收并蓄、贯通交融的开放观念。本系列课程分国际文化、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三个模块,内容包括《英国文化》《国际礼仪》《走遍法国》《PGA国际课程》及部分国外大学预科课程、《游学任我行》《面对可能的世界:科学的多元文化》《科技文明的传播》等课程。通过这些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建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前提下,从语言、知识、交往、文化、思维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提高和更多的启迪,拓展国际视野,树立文化交融意识,为科技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下,以“院士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以及与此相关的特色课程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学校高中部、初中部先后成为广州市教育局授牌的《院士·星光》特色学校,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大有裨益,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也因此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深化教学改革,推行强师计划
学校倡导“解放思想、改革增效、善思敏行、特色發展”的队伍建设新思路,将强化育人特色、深化课堂改革、提高管理效能、促进教育公平的思路贯彻到教学工作实践中去,以教育教研工作为主线,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1. 加强校本培训
学校不断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如组织“一中大讲堂”,坚持举办“教育花会”等教师教学业务竞赛;举办读书节,鼓励教师分享教育教学心得,广泛开展听课评课交流研讨等活动;二是通过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考核,继续推行以老带新结对行动,发挥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用,使骨干教师与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三是通过各级示范课、公开课、录播课,拓宽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渠道,激活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大力构建学习型团队。
2. 以研促教
学校通过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调整建立了学校课程委员会,为高中和初中课程以及各有关领域课程管理提供骨干支持。调整并设置多名特聘教研员,协助对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的管理和研究;二是根据学校未来发展的办学规划,对学校的教师培训体系进行规划,提出了 “广州一中岭南书香文化特色研修项目体系”。制定并实施《广州市第一中学教师送培管理办法》,逐步规范教师培训送培机制;三是制定《建立广州一中校本研修中心及部署开展教师研修活动的方案》和《教师研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初稿)》,为实现学校和学科的研修计划安排、课程设置、研修记录、送培记录、成果管理等全方位的信息化系统管理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措施,不仅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得到有效提升,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四、把握时代命脉,两大引擎引领发展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中在努力提升办学质量的同时,紧跟全国、广东省、广州市和荔湾区教育发展的步伐,在教育国际化、信息化方面走在全国、省、市同行的前列。
1. 信息化
“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孕育着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等新的教育形式快速崛起,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针对当前教育实际,学校确立了《基于平板电脑的学生个性化网络学习模式探索》的研究项目,成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也是广州市唯一一所获得此资格的中学。学校从高端顶层设计入手,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基于平板电脑的个性化网络学习模式探索,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利用网络教学实施平台,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教育者为主导,网上和网下学习相结合,超越时空、多维参与、主动探究、在线互动,创建“云学习”模式,实现常态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学校大面积开展网络空间人人通打下基础。
2. 国际化
如前文所述,“学养中西”“中西合璧”一直存在于一中的学校精神中。近年来,一中引入北师大开发的PGA国际课程,开办了“PGA高中国际课程班”。这不仅满足了社会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和综合素质水平,有利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建设,还对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竞争力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PGA毕业生全部进入全球前300名校也印证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初衷,学校也因此成为了广州市首批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131”基地学校。
“行远自迩”,教育需要脚踏实地的精神,也需要心怀大志的情怀。未来,学校继续全面推动各项改革,努力开创和谐发展、特色发展、尖端发展新局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均衡发展,依托信息化建设和国际化教育两大引擎,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广州市先导性的现代化学校,全国一流的实验性学校,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开放性学校”的发展目标。
责任编辑 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