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强
思维导图为一种逻辑性强,表达放射性的图形形式的思维方式,将其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其他教学方法达不到的效果,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连贯性的思维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
一、思维导图的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 改变阅读方式
通过思维导图方式,可以精简段落,提炼文章的不同段落意思,根据关键词以及关键意思对整个文章进行概括,体现在思维导图上,这样大大的降低了阅读难度,并且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加深知识的印象,增强课堂的乐趣,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
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制作思维导图,发挥自己的个性,非常契合当下教学要求的转变,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化成长的需求。
3. 改变评价模式,鼓励学生个人发挥
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绘制成为思维导图,教师就可以准确的了解到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明白学生是否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在学生理解错误的地方第一时间指出了让学生加以改进,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的具体运用
1. 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思维导图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信息的传递方式,可以通过图片、线条、文字、数字、颜色等来传递信息,可以多元化去表现,结构更健全、灵活,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可以在思维导图插入大量视频和音频,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趣,兼具视觉和听觉,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更加有吸引力,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有效提高阅读课堂效率。
如在学习《小桥流水人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动图效果以及文章内容相互结合,以动态的照片,优美的音乐背景将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一篇静态的文章转化为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将抽象化转化为形象化,用大树的形象将文章的知识点概括出来。不再是教师单向的向学生对文字进行讲解,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通过思维导图方式,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中,感受到语文阅读的魅力,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全面性思考。
2. 多元发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导图带有的散发性特点,它不是仅仅把所有知识点堆砌一点,而是通过一个点或者关键词位中心,以点带面向外延伸以及辐射,通过知识点与联想相互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知识网络结构图。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形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教师在设计思维导图时,应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维导图设计中,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权和思考权,通过学生自己思考以及教师指导,共同制作的思维导图可以更加深刻的记录在学生的脑海中,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帮助学生将文化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文预习时对课本进行思维导图设计,这样更体现学生的个性思维,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阅读,强化学习效果,并且可以和教师、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实现个性阅读。
3. 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思维的抽象性
小学生阶段对很多事物认识还不够明确,特别是在学习阅读理解时候,很多抽象的材料难以把握,导致学生对文章理解的不够完整。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就可以对抽象的知识点提炼出来,延伸到更加具体的事物上,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将整篇文章信息整合,直觀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从思维导图上整体掌握内容,学习更多的知识点。以一个点为中心,将零星的知识点衔接起来成为一个知识网络。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延伸,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比如学习完某一单元的文章,教师就可以用思维导图方法将整个单元的知识脉络衔接起来,方便学习记忆和复习,增强学习效果。通过思维导图形成一个完成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理解,为往后的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