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育纯
【摘要】广播语言稍纵即逝,如何将抽象的表达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传递,直接关系到广播传播的效率和效果。本文通过笔者切身实践,总结出“对比法”“替代法”“类比法”“比喻法”四种表述方法,以期增加广播信息的形象感,提升广播语言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广播语言 形象记忆 形象再现 信息传播 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广播依赖于声音,而节目主持人是声音表达的主体。在工作中我们常常要求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而实践中却常常只强调了“生动”,而忽略了“形象”。这里的“形象”指的是心理学上的“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简而言之,就是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信息类广播节目基本上是依靠主持人的语言唤起听众的记忆或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够快速有效地唤起听众记忆,直接体现了语言(信息)传播的效果。
按照心理学的分类,记忆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型、抽象记忆型、情绪记忆型和动作记忆型几种,广播传播中,用得最多的是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主的记忆类型,是直接对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颜色、声音、气味、硬度、温度等具体的记忆,其直观的形象性是其显著的特点。抽象记忆型也称词语逻辑记忆型,它是以文字、概念、逻辑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抽象化的记忆类型。
由于新闻播报的内容往往来自文字稿件,所以,广播首先是以文字为基础的,属于抽象记忆;而对于听众来说,为了能更容易地记住信息,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形象,进行“形象再现”。比如,说到某种动物,脑子里就会出现该动物的样子;说到某座城市,就会联想到该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或对这座城市印象最深刻的画面;说到某个人,就会在脑海中搜索这个人的形象……由此可见,形象记忆远比抽象记忆直观易记。对此,心理学研究早有结论:形象记忆是人脑中最能在深层次起作用的、最积极的、也是最有潜力可挖的一种记忆力。在人的脑子里,形象记忆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抽象记忆。它们之间的差别究竟有多大呢?据日本创造工学研究所所长中山正和推算,我们一般人“记忆中的语言信息量和形象信息量的比率为1:1000”①。不过,如果将两种记忆方法相结合去认识事物,会更符合人的记忆规律。
那么,如何将抽象概念通过语言转化得生动形象呢?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对比法
对比法,指的是将事物与人们熟知的同类事物进行对比,从而获得明确信息的方法。
数字是新闻信息中最不可或缺、最实在、最有说服力的部分,同时也是最枯燥、最难以理解的内容。因为广播具有转瞬即逝的特性,所以听众往往缺乏充足的时间去理解数字。
倘若主持人能够对数字稍加处理,采用对比的方法,听众就更容易理解。比如一篇讲述某特大桥的稿件,用抽象的数字描述它的桥墩高多少米、桥身长多少米、跨江面多少米,听众很难记住。但如果拿它与人们熟悉的大桥相比较,就很容易理解了。
2017年,广东汕头市新建了不少公园,每次报道都会提及这些公园的面积,于是便出现了“平方米”“公顷” “亩”等不同计算单位的表述,听众一时很难弄清新建公园到底有多大。其实,只要将新建公园与汕头人们都很熟悉的中山公园对比,以“半年来汕头新增的公园面积相当于三个中山公园那么大”来描述,就简单明了了。
二、替代法
替代法是以大家熟知的事物代替听众可能相对陌生或缺乏形象再现能力的事物。
有关交通的信息一般都是用路名和方向来进行播报,例如,“某某路与某某路交接处到某某路与某某路交接处东往西方向出现拥堵”,一组信息里时常涵盖很多路段的交通情况。这种时候,就会有听众反映听不清楚或听不明白,很久才能反应过来到底指的是哪段路。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当我们播报“某某路与某某路交接处”时,绝大多数听众会在大脑中搜索这个路口的画面,就像开启电子导航设备一样需要时间。而且许多城市的道路并非完全的東西南北走向,许多方向感不强的听众,接受起来就很困难。这时,不妨使用“替代法”加以补充。例如在播报路口和方向的基础上,增加该处的标志性建筑物或单位加以解释,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替代法还可以用在其他领域。比如,某些概念由于南北方差异,叫法不同,文字表达与民间俗称也不同,需要使用替代法替代或补充说明。曾有汕头广播电视台广播主持人选用了一篇介绍江浙一带特色食品“鸡头米”的稿件,但她照本宣科,介绍了半天,连自己也不知那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只能说自己也没尝试过。如果主持人能够在节目前做好案头工作,了解“鸡头米”就是潮汕地区常见的“芡实”,用“芡实”替代“鸡头米”,听众一听就明白了。
三、类比法
类比法是借用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去说明另一种事物的方法。
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的信息,有时难以用语言清晰表达,比如用直径25厘米或是直径250毫米描述一个球体,尽管准确无误,但没有多少人能很快反应过来,明白这些球体到底有多大。如果通过类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以说这一球体像篮球、足球、排球一样。除了视觉信息外,其他感官信息也需要通过类比说明。在区别“单丛茶”的香型时,可以用“玉兰香”“桂花香”“姜花香”“杏仁香”“茉莉香”“蜜兰香”等进行阐释。同样是酸味,也有“柠檬酸”“苹果酸”“酒酸”“醋酸”“乳酸”的差别。在听觉信息中,可以用像鸟鸣或像其他什么乐器形容,比起频率、振幅和相位的表述将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比喻法
比喻法与类比法相似,但类比法是将两种具有同样特征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而比喻法比对的则是不同事物。
比喻法在生活中、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语文课本总结了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等。熟练掌握比喻法可以说是记者、主持人的基本功,许多专业知识只有靠生动的比喻才能让听者明白。
比如,生活在空气质量良好的汕头人对雾霾缺乏切身感受,更无法厘清“霾”与“雾”的区别。有一则报道就这样比喻道:“雾是水汽、是液体,霾是灰尘、是固体,雾冰清玉洁,而霾是地痞流氓,雾霾是两者的结合,就像小孩子玩泥巴,把泥沙和水混在一起又浑又脏。”
卫生健康类节目经常会涉及医疗专业术语,但专业术语常常让听众“摸不着头脑”。在一档节目中,医生就将“融合内固定”“椎间孔镜”等骨科手术术语通俗化,用汽车进行比喻:“人的椎间盘好比汽车轮胎,难免有破损、鼓个包的时候,直接换新轮胎肯定不如先补一下,补了后又可以用很长时间,直接换新胎实在太可惜了。所以对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在做融合内固定之前,一定要先咨询一下是否还有修补的机会。”
此外,科普类报道更需要形象的比喻。比如,一篇介绍石油钻井新技术的文章是以这样的方式说明“鱼骨状水平分支井技术”的:“随着鱼骨状水平分支井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我们不仅可以打出六分支、八分支,而且可以在分支上打出分支,哪里有油层就把分支指向哪里,在地下打成一棵‘树。”②这样一来,受众的头脑里便清晰浮现了一棵倒立的“树”的形象,也就基本了解了此项技术。
总而言之,形象是反映在人的头脑中的客观形象,这一形象可以被物化并为人所感知。它在人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人们快速有效地认知、理解事物。对于广播这种只能依赖声音进行传播的媒体,主持人必须掌握语言技巧并机动灵活地应用,通过听觉,有效调动听众其他感知器官,以增强传播效果。
注释
①刘安卫:《提升记忆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未来英才》,2016年18期。
②陶建定:《用通俗易懂语言翻译专业术语,进行新闻报道》,中国石化新闻网,http://www.sinopecnews.com.cn/shxwj/2016-03/17/content_1598797.shtml,2016年3月13日。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