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受到母亲的熏陶
母亲对我专业方面的影响很大。她给我非常好的环境,教我怎么感受中国的汉语言文化的这种美。她是位老师,普通话、朗诵非常好。她希望把她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教给我,让我也能体会、接受这种美,同时也能用这种美来打动自己、感染周围的人。母亲对我从小严厉要求,小时候说话嗲声嗲气,她会努力地纠正,教导我如何说话大方。
第一次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是在刚上小学之时,我参加省里的比赛,朗诵《小红马的遭遇》,妈妈教我怎么娓娓道来,那时候对美的感觉还不是很强烈,就是觉得好玩。
后来再大一点,五年级,有一篇课文是《我爱故乡的杨梅》,母亲告诉我要自己去感受,你要自己先感受到才能让别人感受到,就像你已经品尝到杨梅酸酸的、甜甜的味道,哎呀,口水都流出来了。
我渐渐体会到,看到的字其实是有感觉的,通过语言的形象描述来再现具体的物体,看起来什么样,闻起来什么样,尝起来什么样。当别人通过我的表述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我的感觉是很幸福的。原来不是老说吗,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新闻与报纸摘要》音乐就是我的起床号
“海霞”不是艺名。我姓海,就叫海霞。出生在郑州一个回族家庭。高二刚好赶上三届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大赛并且获得“三连冠”。
1989年考上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我们那个班人才济济。有的同学分数能上北大;有的出身播音世家,从小就在这个环境中长大,录过广播剧、拍过电视剧、从小就是明星;有的颜值非常高,入学时就被老师称赞“国色天香”;有的声音条件天生非常好,一张嘴共鸣就是对的,气息就是通的,根本都不用练……尽管我高考时专业课考了河南省全省第一,但到了学校发现自己几乎就是“弱爆了”,就是一只丑小鸭。所以刚上大学的时候特受打击,怎么办?只能玩命学啊!
要说到在大学的学习,我真是刻苦啊。老师要求坚持练声,我是班里四年都坚持练声的学生。每天早上6:3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音乐响起来,就是我的起床号。早上到处找背风的、没人的、暖和的地方练声。在宿舍墙根下练声,被睡懒觉的同学喊。下了课,只要小课教室或是录音间能用,永远在里头练习。录一遍听听,哪儿不行,再来。每次都是管教室的老师要下班了、关门了,催我才离开。晚上永远在图书馆看书,写作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毕业时,我以四年总成绩全班第一的“名份”被央视录取。我从没想过自己能进中央电视台。我周围的人也没想到,当年那么一个不起眼的学生最后能走进央视,有一天能走上《新闻联播》。
我的成长与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相伴,参与了《晚间新闻》改版,《早间新闻》改版,见证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阅兵式等重大事件。
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我在上大学之前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训练,不像现在有很多艺考培训。那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播音,只是从小喜欢朗诵而已。上了大学开始学专业课之后,慢慢地就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播音这门艺术是老师给你方法,需要你自己去琢磨、去练、去找,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练发声,练气息,练语音……一进录音间,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一点不觉得枯燥。后来我回过头去反思的时候慢慢想明白了,我之所以愿意在这上面付出这么多时间、精力,去刻苦钻研,甚至到现在我都还在研究这些问题,就是因为喜欢,有兴趣。
我做这一行20多年,从内心来讲,正是因为有兴趣才会热爱,才会愿意付出更多,而且不觉得枯燥和痛苦。所以我觉得自己特别幸福也特别幸运,因为我终身从事的工作恰好就是自己最喜欢的、最有兴趣的事情。有人说,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当初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其实是误打误撞撞进来的,后来越来越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养家糊口。事业和兴趣兼得,是不是很幸运呢?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我是很幸运的,入台半年多就赶上新闻改版。经过竞聘,我这个刚进台、可能是全中央电视台最年轻的、基本没什么直播经验的新手被选中担纲全新的《晚间新闻》的第一任主播。1994年4月1日,这个日子我记得特别清楚。晚上22:00整,伴随着《晚间新闻》全新的片头推出、定格,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一条导语一条片子,有条不紊,顺利播出。从此我成为这个央视晚间黄金时段新闻节目的主要一员。
我当时那么年轻,为什么那么幸运?因为当时的大趋势就是电视大发展,全方位满足观众需求,而我们这一批年轻播音员扎实的功底、清新的风格,恰好满足了观众希望看到新节目、新形式、新面孔、新特点等等这样的要求。四年大学打下的坚实基础,在这时候也完全派上了用场。有句名言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但是没有人会提前告诉你,机遇哪一天会来,你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做好准备,迎接机会的到来。
播音是我的最爱
播音是我的最爱,工作以后,感觉越来越强烈。认识我的人说我属于竞赛型,到比赛场上就很兴奋。做节目的时候往往是我狀态最好,也是最兴奋的时候,所以我感觉这份工作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有人说,海霞是为电视而生。有点言过其实了,但我非常喜欢做电视这份感觉。电视是年轻人做的行业,每天都有新人进来,有新鲜血液加入,对我来说有种竞赛的感觉。我喜欢跟自己竞争,跟时间竞争。
电视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我读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的研究生,又攻读北师大影视学博士学位。无论是艺术还是影视,都使我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新闻播音工作。
它给我提供更宽广的思路,我们现在一直在谈,播新闻是一种信息传达的手段和方法,像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就是信息,其实信息不仅仅是传达这个内容本身,我们在播报新闻的时候,也给观众传达一种美的信息,观众不仅看到了新闻的内容,也会生发赏心悦目之感。审美的情趣和愉悦无时不在,大家对美有一种向往。而且中国人对美的向往与西方人不同。审美有民族性,我研究的是这个方面。
《新闻联播》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对于新闻播音员来说,做好一天的直播根本不算什么,而是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好每一天、每一次的节目。我们的工作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一年365天,差不多要工作将近300天,而且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长达五六年都是早班晚班倒班。
有人问过我,你为什么每次播音出镜的时候都那么精神?你们就没个头疼脑热,生病的时候?没个心情不好的时候么?从小了说,我们没有权利要求观众分担我们私人的情绪,观众没有这个义务;从大的方面说,我们不是代表我们自己在说话,我们是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说话。
所以,作为国家级媒体的新闻主播,我们时刻不能忘自己是一扇“窗口”,我们时刻——不仅是在屏幕上、而且在屏幕背后——代表央视,我们的《新闻联播》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大家可能会觉得“国家形象”这个词很虚、很大,对我们来说,它是我们每一天的节目,是我们在镜头前的每一个语气、每一个表情、每一个重音,是我们代表国家对每一个新闻事件具象的表达。这是这个岗位赋予我的职责,做好每一分钟、每一秒钟的节目是理所应当的,是必须的,没有任何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