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立场”

2018-01-22 10:27康春梅
新课程·上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大问题

康春梅

摘 要:“学生立场”要求教学基于静态的学生实际初始状态和学生学习过程生成的动态发展需求。“学生立场”不单是认识问题,更是一个技术问题。教结构、用结构,是关键。提炼“大问题”,是促“共生长”的切入点。活用教材,是使教学契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学生立场;教结构;用结构;大问题;合作支架;活用教材

新基础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呈现以学生“资源生成”为目的的“有向开放”,以促进“过程生成”为目的的“交互反馈”,以促进“拓展生成”为目的的“开放延伸”,以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为核心的“互动生成”。这些目标的达成,都得基于“学生立场”方可实现。

那么,什么是“学生立场”?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用李政涛教授的两句话来表述:一、学生的实际状况是教育教学的起点,是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满足和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个人的理解是:老师关注的不单是静态的学生实际初始状态,还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生成的动态发展需求的满足。

“学生立场”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认识的问题,更是一个技术问题。

一、教结构、用结构,是落实“五还”的关键

新基础教育提出了基于“学生立场”,重心下移,落实“五还”的要求。如何落实还空间,还时间,还工具,还“提问权”,还“评价权”?这都不可避免地牵涉到课堂推进的工具问题。落实“五还”,得有一个方法的习得的过程,我觉得,日常语文教学中,教结构、用结构,是实现“五还”的关键。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学中,我们想下放学生的评议权时,难免会遇到孩子们不知以什么标准来评价的问题。以二年级课文《假如》的正音环节为例,在引导孩子们评价同伴的朗读时就遇到了孩子们不知从哪个角度和标准进行评价的问题。对二年级孩子而言,诗歌的朗读停顿,是学生的成长点,教学中,老师引导孩子们梳理出诗歌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诗歌节奏”的方法结构后,孩子们在后面的自学环节和评价就更具有针对性,教学也更富有实效。方法结构和内容结构往往并行或交替使用并层层推进,大结构中又会衍生出小结构。前面提到的诗歌的“读好节奏”的要求还可衍生出“标点—词组—断行”,帮助孩子掌握读好诗歌节奏的方法性结构。熟练运用结构工具,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方法性的支架,使课堂富有融通之美。掌握教结构、用结构这一工具是真正落实“五还”的关键。

二、提炼“大问题”,是促师生“共生长”的切入点

“大问题”的设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促进课堂生成,因此,必须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原有经验和可能具备的思维能力水平,必须得让学生“有话说”“有建构”和“有刺激”。我觉得,大问题的设置应该能成为师生互动生成,实现“共生长”的切入点。教学设计中,善于提炼大问题,往往有许多令人欣喜的收获。如二下《丑小鸭》设计的“大问题”:“你觉得丑小鸭该不该出走?”这个问题的设计也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孩子们必须在读透课文的基础上形成价值判断,并能准确地从课文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在辩论赛中阐述观点。这样的大问题很好地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问题零散、课堂上师生单向问答的弊端。

三、巧用合作支架,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是落实重心下移的有效途径之一

众所周知,大班教学的弊病在于老师很难同时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往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很难满足新基础教育提倡的合作互动、互动生成的要求。因此,在完成比较复杂任务的环节,教师应改变课堂组织形式,根据需要采取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小组合作如何操作才能有效推进?我觉得,巧用支架是个有效的方法。如一年级起始阶段的同桌合作学习生字时的正音环节,可以采取如下合作支架进行:

读字音:同桌咬耳朵,听到同桌读错的字音纠错。

语言支架:我想提醒你……请跟我读……

要求:口耳相近,轻声细语。我说你听,你说我听。纠正错音,言语彬彬。

有合作支架的支持,小组合作才更有实效,这是落实重心下移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活用教材,是使教学契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有效策略

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是相对而言的。即使是现在使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系统性与科学性也还需要得到实践的验证。针对不同的学生需求,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又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活用教材,是使教学契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有效策略。为了解决随文识字中分散识字的缺陷,我们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渗透字理学原理,根据汉字部件归类和演变的历史进行选择性组合,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与房屋有关的可归纳出点橫部的汉字:亮、高、亭、豪、毫、嵩、景、影等,以层叠屋顶为意向代表的尚、敞、堂、裳、常、赏等。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组织学习内容,有机地将字的音形义科学地组织起来学习,孩子们学得更轻松,也更有效率。活用教材,是使教学契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学生立场”的有效策略。

总之,基于“学生立场”是达成“共生长”理想课堂的前提。如何有效推进课堂,都是我们目前最急需的教学智慧。基于“学生立场”不断努力探索,我们便可以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张向众,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01-01.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大问题
例谈“大问题”导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大问题”中的大智慧
用“大问题”引领学生有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