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研究

2018-01-22 09:51孙冬惠张恒军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传播特点网络流行语传播效果

孙冬惠 张恒军

摘 要:本文以传播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传播内涵以及传播效果进行系统论述。首先归纳总结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传播平台的创新性;传播主体的广泛性;传播内容的精炼性。其次从传播主体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内涵。一是传播主体的“娱乐精神”;二是传播中凸显“网络民主”。最后对传播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语言生态环境的改变、受众与传播者的循环传播及传播效应的两面性都会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传播特点 传播内涵 传播效果

一、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

周晓凤、刘鸽(2014)认为“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归纳了网络流行语的特点: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普遍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新奇性、流行性、简洁性、不规范性等特点。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语料来源的广泛性、使用群体的层次性、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传播范围的无界性等特点。而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则认为流行语具有反传统、求新求奇、减压宣泄、彰显个性等社会心理特征。”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的一种,也是语言的一种。它既具有网络语言的简洁性、不规范性,又具有语言的创造性、信息传递性,同时它还有自身承载的独特特征。

姚必鲜(2011)表明:“网络流行语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网络技术的支撑性,即网络媒体作为其传播的技术平台;二是语言传播的流行性,即网络流行语契合了某些特定受众的心理需求,在一定的网民群体中能够引起普遍的共鸣;三是传播内容的精练性,即经过了加工、模仿的流行語是以文字、词组或语句的形态出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平台的创新性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广泛传播,与传播媒介有着重要关系。传播媒介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渠道,通过这个渠道,将传播内容传输给受众,也可理解为承载信息的平台。传统的传播媒介主要指的是电视,报纸,新闻,杂志,广播,影视作品等单向性的媒介,缺少与受众的互动性,属于公共性传媒,传播主流文化思想,语言形式比较正规。而新兴网络型传媒属于经营性或市场性的传媒,主要为实用性,服务性或纯娱乐性的传媒。

应该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人们广开言路,畅所欲言,网络流行语得以迅速传播开来。在已经结束的里约奥运会赛场上,中国游泳小将傅园慧成了比“金牌”更火的新闻人物。当被记者问到“今天的状态有所保留吗?”傅园慧使劲地摇头:“没有保留!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傅园慧的赛后采访视频在朋友圈被疯狂地转发,中外权威媒体为其背书,仅8月8日、9日两天提到“洪荒之力”的微信文章就有1.3万篇。现在“洪荒之力”被广泛应用,势不可挡。打开百度新闻搜索,包含“洪荒之力”的新闻标题截止2017年3月17日共计22500篇,新闻全文高达34万篇。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衍生物,是网络语言与流行语相互融合的产物,它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变化频繁,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文化的代名词。王阳洋(2015)指出:“网络新媒体技术所独有的便捷性、交互性、多功能聚合性,让虚拟的网络世界变成一个真正的‘信息的海洋。于此同时,依托网络新媒体技术而存在的虚拟世界,对当前现实世界的社会生活和发展变化拥有很灵敏的感知度,这一切都为网络流行语形成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由此可见,21世纪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网络流行语就是顺应这股潮流而生的产物。

(二)传播主体的广泛性

网络流行语在传播主体上具有广泛性。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广大网民,随着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各主流媒体也参与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中,成为不可忽视的网络流行语传播力量。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范围也具有广泛性。网络流行语已不仅仅在网民之间传播,不仅在网络平台上传播,更是渗入到现实生活中,普通民众也会使用网络流行语,报纸等纸媒体以及电视媒体也会使用网络流行语。

网民造语指的是由广大网民自发进行创造,在网民群体中传播流行,表达网民或无奈或嘲讽或不满等心理情绪的网络流行语。例如,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蓝瘦香菇”。2016年10月,广西南宁一男子韦勇因为惨遭失恋难过到想哭,用方言录制了一段视频发到网络上,以表自己的伤心之情。翻译版本为“难受,想哭,本来今天高高兴兴,你为什么要说这种话?难受,想哭在这里。第一次为一个女孩子这么想哭,难受。你为什么要说这种话,丢我一个人在这里。”“蓝瘦香菇”一词就是典型的由网民自发创造,并在网民中迅速流行的典型网民造语,表达了“难受想哭”的心情。

(三)传播内容的精练性

网络流行语一般表现为字、词和简短的句式结构,语言形式精简,有时口语化比较严重,不太规范,但却含义深厚,映射出现实文化,表达了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网络流行语的变异以词汇为主,变异形式多种多样。网络流行语构词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缩略语构词、外来语和方言构词、谐音构词、杜撰新词、旧词新义和混码构词等。如“大虾”(大侠)“杯具”(悲剧)“蓝瘦香菇”“网红”“高大上”“白骨精”“hold住”“中文+ing”等。

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内涵

(一)传播主体的“娱乐精神”

美国的约翰·费斯克(2006)的《理解大众文化》提出娱乐精神是大众文化的产生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互联网上,我们看到了样式繁多的网络流行语,通过对经典和权威的反叛和颠覆,塑造了各种类型的“草根英雄”,刺激着大众的快感神经,娱乐己经铺天盖地的将我们包围其中,构筑了一个世俗化的万众同乐世界,带领我们走进大众娱乐狂欢的时代。比如,“蓝瘦香菇”“洪荒之力”“你咋不上天呢”“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等网络流行语充分体现出其娱乐性的特点,也预示着大众文化带领下网络娱乐狂欢时代的到来。

今年的一期《鲁豫有约》节目中,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在访谈中说,“先定个小目标,比如,先挣一个亿”,此语一出,迅速成为互联网社交平台的网络流行语,网民都知道,这个“小目标”其实是很难实现的,为了表达自己的无奈,嘲讽,纷纷创造了很多“小目标”体,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共鸣。类似的还有“双十一”“剁手”“吃土”,由于每年十一月十一号,淘宝网购物平台会有很多折扣,大家纷纷在这一天购买很多东西,有些东西其实用不上,但因为折扣力度很大,许多消费者还是会去消费,因此会造成工资不够支付生活开支的情况,网友们纷纷自嘲只能“吃土”,引起众多网民的共鸣,购物浪潮席卷而来的是作用在语言上的全面狂欢,从而表达和宣泄自己情感,获得认同感。

(二)传播中凸显“网络民主”

“网络民主”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知名小说与散文家马克斯·劳卡(1995)所提出。他认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就是所谓的‘网络民主,或者说是网络成分融入民主当中。”网络流行语讲究求新立异,这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政治大背景是离不开的。甘玲珑(2009)指出:“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年代,借助于网络这个简易便捷、公平的平台,‘我的话语可迅速传播,无经过考核、检验,知识权威、精英话语的稳固地位已不复存在。亦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年代。”正因为有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网民们才会积极地放宽思路、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创造形形色色的网络流行语。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最主要的就是集中表现了国人关心政治、参与政治和监督政治的新风貌。

宁珊珊(2013)指出:“网络流行语具有鲜明的针砭时弊、讽刺现实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的出现既是政治民主自由的产物,又是政治尚未完全民主自由的结果。”例如,2009年云南青年李乔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称死者与狱友玩“躲猫猫”时头部撞墙所致,“躲猫猫”是对官员隐瞒事实真相、漠视公众知情权的质疑和愤慨。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铁道部官员的发言,成为网络流行语“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映射出某些官员在突发事件处理时的不负责任的态度。我国社会精英集团,上层主流权力机构掌握了话语权,普通的草根网民就只有利用网络流行语来进行话语的自救。

三、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王美丁(2010)曾经说过:“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开始于传播者,经过媒体到达受众。受众在传播的过程中,可能又是新的传播者,以此类推。其实,在现代传播社会,受众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传播的成败。”因此受众的作用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果上影响很大。

(一)语言生态环境的改变

毕会英(2013)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谈网络流行语》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发音和结构上的变异,而网络流行语幽默、诙谐的表达往往通过此变异实现其效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言规律,而是增强了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效果。人们应该乐观、宽容地对待网络流行语。从保护弱势语言的角度,人们应该公正地对待新兴语言,容许其在语言生态环境中存在,进而保持语言生态的多样性。石杰(2016)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中,从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特征和带来的多样文化以及其发展情况等方面论证,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进一步证实了它符合语言发展的生态原则,应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积极促进其成为汉语体系的一部分;或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看网络流行语的趋势以及应持有的态度。也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直面探究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和治理,如杨勇,张泉(2015)在《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語的语言污染和治理探究》中指出:“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已经构成大面积污染,需要多方合作,加强网络跟踪、评估和监管,才能提升网络语言的规范度,捍卫母语的纯洁性,保障现代汉语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二)受众与传播者的循环传播

网络流行语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开来,说明它的传播是成功的,在受众层面受到欢迎,受到认可,才能继续传播下去。而网络流行语的受众,则是网络流行语传播主体发出的流行语的接受者,这个过程并不是单向的,受众可以反过来作用于传播者。根据英国著名学者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网络语言满足了受众追求自我、彰显个性和不断创新的心理需求。由于网络空间平等对话的特点,受众的地位逐渐得到强化,受众的概念不再局限于被动接收信息者,在作为受众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同一循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作用于初始的传播者。在这种循环的传播活动中不断改变着传受双方的角色和地位。因此可以说,接受者亦可称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者,如此循环往复。

(三)传播效应的两面性

网络流行语承担着解压阀的作用。部分流行语透露了网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不满和发泄。大部分网民有着强烈的民主意识,善于洞察社会现象,喜欢用激烈的语言表达思想。这种夸张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共鸣,从而得以传播。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容易在传播中产生障碍。陈聪在《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传播与控制研巧巧》中指出:“网络虚拟世界里的成就和现实社会中的失落,容易造成网民的角色冲突,使个体自我认识模糊、混沌,甚至影响到较小年龄的网民健全人格的形成。”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但是由于没有共同的语义空间,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障碍,导致无法传播。

网络流行语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传播主体主要是中青年网民,受众既可以从传播主体处接收信息,也可以成为新的传播主体,传播效果广泛,传播速度极快。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从传播特点、传播内涵以及传播效果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内涵。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及人们心态的转变,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也在发生着改变,值得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为2016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传播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XJJS27]。)

参考文献:

[1]姚必鲜.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J].新闻爱好者,

2011,(10):110-111.

[2]周晓凤,刘鸽.网络流行语现象的语言文化分析[J].东北师大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84-189.

[1]屠忠俊.网络传播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国强,袁光锋.论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以“躲猫猫”事

件为例[J]新闻学与传播学,2009,(5)54-56.

[3]王阳洋,周彬.网络流行语产生和流行的背景分析[D].合肥工业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宁珊珊.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网络流行语研究[D].吉首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13.

[5]王美丁.网络环境下山寨文化的传播学解读[D].西安:陕西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孙冬惠 张恒军 辽宁大连 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116044)

猜你喜欢
传播特点网络流行语传播效果
全媒体视角下的弹幕传播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响应表现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多屏环境下体育节目的传播特点及改革策略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