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美学

2018-01-22 00:37何璿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51期
关键词:发现美

何璿

【摘要】美学诞生于人们的生活当中和生产当中,是对自然美的客观表达。在新课标当中,将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科学理解以及其实际应用价值等等做为了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去体会数学当中的美学意义。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充分利用数学美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美学渗透于数学教学之中。

【关键词】奇异美 和谐美 发现美 对称美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1-0162-01

新课程的最大亮点就是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地位转变为主动获取姿态。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如何最大化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学习当中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便成为了新课标当中的关键点。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方式,笔者认为应当从将数学的审美展示给学生开始。初中数学知识的理性美,以及教学过程当中所能展现出来的美感都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数学自身的吸引力,利用这种审美去吸引学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针对在教学当中向学生展示数学的美感,徐立治先生曾经总结过:数学的美非常多,譬如在概念上所具有的简单性和统一性,在整体知识系统当中所具有的协调性和对称性等等。除此之外数学在思维方式上,在使用方法的灵活上也都在表现着数学具有的独特审美。简而言之,表现在简单、趣味、奇异、统一和谐和抽象思维等方面。 初中数学知识的理性美就数学知识本身而言,数学是一种理性和思维方式,数学中的结构是逻辑的结果。

二、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渗透美

1.发现美的渗透。数学一开始就以抽象的形式出现。有些同学说数学枯燥,除了概念就是公式,毫无感情色彩。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教学让学生领会到数学美的所在。例:计算: 1/2+1/6+1/12+1/20+1/30+1/42+1/56+1/72+1/90对于这道题的解答,如果采用通分方式进行解析,便会使得计算量变得非常大。如果对题设进行仔细的通读,便会发现每一个计算单位的分子都是1,而分母也具有一定的规律,那便是每一个计算单位的分母,都是两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也即是1×2,2×3,3×4,4×5,5×6,6×7,7×8,8×9,9×10,于是,我们便可以用两个分数之差来代替题设当中的计算单位。如此一来,尽管增加了需要计算的项数,但却能够出现相同的、正负相间的同一个分数,消除了中间项,计算时只需要对首末两项进行计算。

从而很快获得结果,即:原式=1/1×2+1/2×3+1/3×4+1/4×5+1/5×6+1/6×7+1/7×8+1/8×9+1/9×10=(1-1/2)+(1/2-1/3)+(1/3-1/4)+(1/4-1/5)+(1/5-1/6)+(1/6-1/7)+(1/7-1/8)+(1/8-1/9)+(1/9-1/10)=1-1/10=9/10

2.奇异美的渗透。数学的奇异性是指数学结论或解决问题方法的新颖、奇巧、出乎意料,往往勾起思想上的震动,引起人们的赞赏与叹服。如数学教学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例如,对于任意三角形的三条中线总是交于一点,三条高交于一点,更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了三角形中蕴藏着一种奇异规律。

3.和谐美的渗透数学知识的和谐美是数学的普遍形式。通常表现為数学概念、规律、方法的统一,数学与其它学科的统一。例如:平面几何中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统一为:S=a·b;还有,在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用图形得出简洁的等式,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和谐美!

4.对称美的渗透。数学当中的轴对称美便是数学美的代表性体现,譬如等腰三角形和矩形。除此之外,还有中心对称美,如圆形等等。通过将生活因素引入到教学当中,对生物体结构进行联系,譬如衣服和人体都是对称的,可以有效揭示对称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对称美。通过这种生活实例的引入,使得学生能够加深自己对于数学对称美的有效理解,深化自身思维能力,从而更好的培养自身对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当然,数学中的美远远不止这些,普洛克拉斯早就断言:“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它需要我们去发现、感受、体验,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去渗透、去引导,让学生融入到数学这个美丽的花丛之中。

参考文献:

[1]孙颖超.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教育,教学研究.

[2]娄佳明.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略谈,中学数理化.2015年4月第4期

[3]李永然.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展现初中数学之美,教师.2003年09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现美
让幼儿的美育飞扬起来
音乐,让语文课堂更“美”
浅谈对体育教育中的审美渗透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如何挖掘小学语文课程之美
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充满“美”
寓情于景发现美、寓情于教欣赏美、寓教于乐创造美
让美术课“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