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应对挑战之策

2018-01-22 13:21赵海洋陈桂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应对互联网+教育高等教育

赵海洋+陈桂娟

摘要:“互联网+”促进传统高等教育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分析了各大高校在推进“互联网+教育”时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并提出应对之策。高等教育只有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解决问题,才能借助“互联网+”的“东风”飞向更高、更远的未来。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高等教育;挑战;应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5-0206-02

一、前言

“互聯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追求的不是简单的1+1=2,而是两者相互融合、创新发展的行业新形态。“互联网+”对最传统的行业之一——教育,产生了根本性和颠覆性的影响。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已经开始积极拥抱“互联网+”,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仿佛朝夕之间,优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平板学习、创新教育等借助于互联网的新兴教育模式乍然惊现。无论愿意与否、接受与否,“互联网+教育”的崭新时代已经到来。

由于“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环境、课程、教学、学习、评价、管理、教师发展、学校组织等教育主流业务都产生了系统性的变革。“互联网+教育”可以把乏味、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能够使学生摆脱时间、空间的约束自主学习;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融合和教育质量的改良;有助于教师创新教育方式,实行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化人才等。毋庸置疑,“互联网+”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然而唯物辩证法认为新兴事物的出现和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福祸必定是相依相存的。如何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成为了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互联网+”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教育”虽然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一些局限性,给教育生态圈带来种种机遇,但并不能完全颠覆传统教育模式。各大高校在全面推行“互联网+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既要享受“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无限机遇,也要明确它的挑战,以便更好地应对。

1.教育生态的过度开放使得“育人”功能被弱化。不同于教学和教书,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对学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影响,需要教师面对面地言传身教。先贤提出,教师的工作首先是传道即教育,其次才是授业和解惑即教学,所以育为先,教为后。传统教育中,教师采用的面对面教学方式,不仅是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师生之间也会有更多的良性互动,使学生能全方面地发展,成长为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然而,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师生之间通常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知识或信息层面的沟通,所以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中,突出了教学,而弱化了育人功能。

2.碎片化学习降低了学习深度和系统性。“互联网+教育”颠覆了传统教育的“固定模式”——即由固定教师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内完成固定的学习内容,学生借助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自己喜好的知识,便利学习的同时也拓宽了学习的广度。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学习时间地点的自由选择性,学生会利用课间休息、等车、睡前甚至如厕这样的零碎时间来学习知识,学习时间碎片化会使很多学生产生消极怠工的思想,不会预留出固定时间用于学习,当必须完成知识的学习时,多数学生会临时抱佛脚,盲目地去接收知识而做不到边学边想,完全忽略了深入思考才是学习的有效途径。而学习时间的零碎化又直接导致了学习内容的严重碎片化,学生感觉自己充分利用了碎片时间,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然而这些知识点间的关联却难以建立,犹如EXCEL图表中的散点图,连不成有意义的知识网络,形成不了知识体系。

3.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和知识,严重挑战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教育中,教师会按照经验为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知识量相对固定,难度不高,所以传统教育下的学生会围绕这些被筛选好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而借助于互联网的教育领域融合了各行各业的知识,拓展了知识广度,提升了更新速度,加强了复杂程度,扩充了信息含量,但是学习资源虽然新鲜丰富却又良莠不齐。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熏陶的学生们,不可避免地对海量知识产生迷茫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也会使更多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学不到有用的知识。所以如何让能力各异的学生们在“大海”中捞到自己想要的“针”成为了“互联网+教育”不得不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积极应对“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挑战

在肯定“互联网+教育”积极意义的同时,更需要清晰地意识到其存在的两面性。客观剖析“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挑战,高等教育不能一味地服从恪守、听之任之,而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迎利解弊,实现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完美融合。

1.坚持“育人为本”,互联网为我所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应该成为遗忘教育本质的“帮凶”,而应作为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进行及时沟通的教学辅助工具。“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育人环境已经从象牙塔走向自由,QQ、微博、微信等已然成为现今大学生所热衷的互联网交流工具,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和这些新兴媒体平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表达方式、交流途径和交往对象等信息,根据学生所关注的、普遍性的热门问题,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思想工作,成为学生们的“线上良友”。借助互联网,教师可以基于生活、兴趣、文化背景、发展方向、公共事务和国计民生等话题,促使学生进行理性深刻的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己见,根据学生的态度和反应进行适度评价,端正学生的世界观。这种朋辈教育方式优化了高校育人效果,真正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教和育的完美融合。

2.借助互联网合理应用“碎片化学习”。“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常见学习方式有三种:系统学习、碎片化学习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零存整取式学习。对于相对固定的结构性知识,应采用系统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只能作为补充与拓展;对于网络中产生的未定型的大量知识和信息,则需采用碎片化和零存整取式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零碎时间内学到的碎片知识,需要借助零存整取策略使其系统化,才能做到把握前沿,建构独立观点和思想体系。虽然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几乎任何人都离不开碎片化学习,但它只能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我们要走出碎片化学习可以化零为整的误区,切勿过于依赖零碎时间,需定时归纳总结碎片知识,明确在板块时间内进行的系统学习才是获得网络化知识体系的必要条件。

3.发挥互联网优势,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互联网+教育”不单单要求学生掌握互联网应用的技能,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学习能力,即自主从海量知识中选择出为我所用知识的能力。多数大学生还没有真正把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更多地是当作娱乐工具,所以高校教务部门和高校教师需采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互联网学习意识和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确“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自身角色的转换,从传统“填鸭式”教育中的“被填鸭”转变为互联网教育中的主动“索食鸭”,提升其借助互联网主动学习的意识。随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其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存取的方便性以及交互的及时性进行学习和研究,学会一种研究方法,一种运用网络提供的全新手段去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辅助下的全新教育时代,各大高校需要保持一份冷静,勿要盲目地、毫无选择意识地全面推行“互联网+教育”。在全面推行“互联网+教育”之前我们更需要“瞻前顾后”,既要将传统教育的“好东西”沿袭下去,又要利用互联网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不要错过有利机遇,也要直面推行“互联网+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采用合理措施避免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其成为教育改革前行的动力,确保互联网真正服务于教育、推动教育,创造出一个标新立异、良性循环的绿色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阮俊华.互联网思维与育人机制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5,(03):110-113.

[2]王清江,王悦.“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137-138.

[3]庄会连.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2.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0):11-23.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对互联网+教育高等教育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