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尔沁作为蒙古族重要的聚居地,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声乐、舞蹈、乐器等都是科尔沁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极具代表性的蒙古民俗文化,具有典型蒙古民俗文化特点。因此,本文主要对科尔沁蒙古民俗文化特点进行分析,包括复合性、多元性、开放性、英雄忧患性等,希望能够帮助当地人民更好的开展民俗文化建设。
关键词:科尔沁 蒙古族民俗 民俗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那种民俗文化是不可取代的瑰宝。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民俗文化。而时代条件、社会条件、物质条件等都是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科尔沁是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其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蒙古族风格,以下是对科尔沁蒙古族民俗文化特点的具体分析。
一、科尔沁蒙古族民俗文化具有复合性
蒙古族大多属于游牧民族,尤其是科尔沁地区,大多数人都是以游牧为主,狩猎为辅。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尔沁的民俗文化也由传统的草原文化转向农耕与畜牧结合的复合型文化。该文化类型的转变,主要由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随着文化类型的会转变,科尔沁草原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各种商品和农牧产品渐渐出现在市场当中。同时,国家经济的发达,交通也跟着发展起来,民族之间交流更加频繁。这样的变化给科尔沁带来巨大转变,目前,除了汉族商人之外,很多蒙古族人民也开始转向交通运输、商铺经营等方向,原本的游牧民族渐渐开始适应定居生活。自此,科尔沁民族文化也渐渐转变为狩猎、游牧、经商、手工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因此,目前科尔沁蒙古族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复合性。
二、科尔沁蒙古族民俗文化具有多元性
在科尔沁地区,生活着诸多蒙古氏族和部落,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民俗文化不断交流发展,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民俗文化。这种文化的交流合作主要在和平的形式中進行,而形成文化交流是由各种历史事件的影响促进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成吉思汗对明安、老斯沁、科尔沁诸部的分封;达延罕时期由哈萨尔后裔居民肚子形成万户,促进科尔沁的第二次科尔沁组成;明朝初期,扎菲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等带领科尔沁部落的迁徙是科尔沁部落的第三次组成;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苏鲁克、蒙古真、喀喇沁、昭乌达、卓索图等带领蒙古族人民大量往科尔沁迁徙组成科尔沁第四次部落形成。并且,由于大量蒙古族人民的迁徙,科尔沁民俗文化也从之前的传统草原文化慢慢转变为游牧与农耕结合的文化。19世纪初,清朝道光十九年,出台《禁止私招异旗蒙户》的规定,但是,这个规定依然没能组织各旗蒙古族人民之间的来往,文化融合现象也越发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尔沁蒙古族民俗文化已经具备了多元性。
三、科尔沁蒙古族民俗文化具有开放性
经过几次科尔沁部落大迁徙后,科尔沁民俗文化已经与其他文化渐渐融合,具备一定的张力,自我调节能力和生命力也更加旺盛。异文化的影响造成了文化的变迁,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科尔沁蒙古族民族文化与汉族、藏族、满族等多个异族文化均有过交流,并且不断发展和衍变。因此,科尔沁蒙古族民俗文化具备一定的开放性。科尔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等自古以来都是蒙古族人民聚集地,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地区。在老哈河流域与科尔沁西拉沐沦河地区曾多次发现满族、蒙古族、女真族、契丹、鲜卑、东胡、匈奴等十多个民族居住的历史遗迹。科尔沁人民移居到此时,深受各族文化的影响,其民俗文化也逐渐具备开放性,对各种文化的容纳性比较高,适应性也比较好。
四、科尔沁蒙古族民俗文化具有英雄忧患性
科尔沁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自古以来,为了生存,忧患意识比较强,尤其在近现代社会,由于历史环境的影响,该民族忧患意识更上一层,这种忧患意识深入到科尔沁蒙古民俗文化当中,是当地居民的一种深层心理特征。同时,科尔沁一向有英雄部落的称号,当地居民大多英勇善战。科尔沁的始祖哈布图哈萨尔曾经带领一千户科尔沁卫军,在蒙古征战中美名远扬。北元时期,大延罕重新统一蒙古的战役当中,哈萨尔的后裔是该战中的先锋,长期与卫拉特部以及明廷作战,曾被誉为“在枪林弹雨中身先士卒”的亲王。近现代时期,科尔沁人民在反清反封建斗争当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由宾图王旗带领蒙古人民组成武装队伍,开展武装起义,公然反抗当时的军阀和王公。在战争中,科尔沁人民不惧强权,英勇斗争,在史册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因此,科尔沁蒙古族民俗文化当中,英雄忧患性与生俱来,是刻在每一个科尔沁人民骨子里的文化意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是民族发展的软实力。因此,在科尔沁蒙古族的发展当中,同样不能忽略民俗发展的重要性。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人文迁徙等多个因素息息相关,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烙印,也是多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沉淀,通过探究分析科尔沁蒙古族民俗文化特点,包括复合性、多元性、开放性、英雄忧患性等,能够让当地人民更好地认识民俗文化,并且加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内蒙古西部蒙古族民俗文化视觉审美形态探微[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05).
[2]陶继波,崔思朋,夏琳等.斯文·赫定日记里的内蒙古民俗文化——兼论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与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7).
[3]五一.论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以内蒙古阿拉善游牧民族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5,(18).
(作者单位:科右前旗第一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