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传统木构建筑的保护与创新研究

2018-01-22 00:16周巍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5期

周巍

摘要:干栏式建筑是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特有的建筑风格,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这样的建筑形式适合在气候潮湿雨水丰富的地区搭建。本文从《三江县独峒乡高定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3—2020)》出发,针对侗族村寨中因无序建设导致村落整体风貌散失的问题,提出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引入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达到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设计上的创新,如:外观、内部、结构、设施、防火与节能等方面。

关键词:侗族房屋;侗族村寨;建造模数;保护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5-0083-03

一、引言

三江侗族村寨已列入国家文物局2012年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当中。遗产区侗族村寨民族特色鲜明,地域特色突出,在国际上具有唯一性,突出普遍价值高,符合国家文物局重点推存的类型。“侗族村寨”为湖南、贵州、广西(湘黔桂)三省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涉及三省(区)四市(州)六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及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省怀化市及通道侗族自治县,邵阳市绥宁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1]。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的侗族村寨共25个,其中三江侗族自治县有6个:高友、高秀、高定、平寨、岩寨及马鞍寨。

二、河姆渡干栏式建筑

在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许多遗址都有发现,如浙江的钱山漾、桐乡罗家角、江苏丹阳香草河、吴兴梅堰等遗址都有此类房子出土[2]。云南的剑川海门口、江西清江营盘里、四川成都十二桥商代遗址和湖北蕲春毛家嘴西周早期遗址发现的大型木构建筑群,说明干栏式建筑首先是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流行和发展。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影响比较大。

三、高定村概况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高定村距三江县城60多千米,地处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处。高定村有500多户人家,以吴姓为主。寨子分布于斜坡的坳间,四周竹树簇拥环抱,风景秀美,吊脚木楼和鼓楼交相辉映(如图1)。高定村被列为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有广西生态文明村等称号。

2010年我受柳州市旅游局邀请参加《柳州市旅游资源调查》项目组,走进了三江侗族自治县,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三江县大小村寨,尤为让我感到惊讶的就是独峒乡高定村,去的山路很颠簸,自驾车从三江县城出发行驶了2个多小时到了高定村,一下车就被邀请去高定小学教学楼楼顶俯瞰高定村全貌,这样的山地形村寨(依山而建、错落有序)的建筑形式深深吸引了我。做完旅游资源调查,我拍摄了很多高定村房屋、鼓楼的图片。2017年受三江县邀请参加《侗族村落建筑普查》项目再去到高定村(如图2),变化很大,水泥路村村通,但传统民居被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房子所代替。在得知高定村已列入国家文物局2012年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当中后,查阅了《柳州市三江县独峒乡高定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3—2020)》,感觉今天的高定传统村落慢慢在消亡。

四、高定村传统民居的特点和建筑模数关系

侗族村寨布局有三种大的类型:一是山麓河谷型,二是平坝型,三是山间高地型。民居结构分为干栏型和平地型,结构的选择取决于地形,干栏型多用于山麓河谷地型和山间高地型,平地型多用于平壩型村寨。三江县独峒乡高定村的住宅建筑,属于山间高地型干栏式建筑。

侗族民居营造的具体建筑构架取决于建筑实际占地面积的大小,掌墨师根据面积确定穿斗式排架的数量,即开间数量,至于开间的尺度和数模没有严格的要求和依据,有3柱、5柱,3排架、5排架之分。另一个因数是木材的规格,鉴于木材大小和承受力,也是决定开间距离的因数。

侗族民居建筑的层数有地域性特点,每一个地区有其统一的规制,通常是两层半和三层半两大类,干栏式民居的下层为牲畜使用,二层住人,三层存放谷物等;平地式民居下层住人,二层也是住人,三层存放谷物等。民居内部空间的划分大致按照这样的使用功能分隔,楼梯在建筑两侧的一边设计和营造。干栏式建筑二层的中心部分一般是堂屋和火塘间,为整个建筑内部空间内的双空间核心部分;地面式建筑的火塘设计在地面一层堂屋的后面,且高于堂屋的地面高度。

高定侗族村寨从高处眺望,全寨村民的房屋都不在一个等高线上,都是以鼓楼为核心向四周扩散,高低错落。高定鼓楼有:独住鼓楼、楼瓦鼓楼、吴六雄氏族鼓楼、五苗鼓楼、悦和楼六座建筑形态各异的鼓楼。高定村寨民居布局以单栋为主,鼓楼为中心。民居多横向延伸,与等高线平行布置,或适当采用挖、填、筑等手段对陡坡地形进行处理,将房屋垂直于等高线。如遇缓坡,一般采用片石垒平基础,防止滑坡,取得一个平整的基地利于建房;但也有不少建筑顺应山势,底层贴山一面用挡土墙,使楼房从背面直接出入室外,形成“正面看三层、背面看两层”的贴山建筑。

五、高定村传统居住建筑的现状及问题

2017年我受邀参与侗族村寨建筑普查工作,时隔7年又去高定侗寨,钢筋混凝土房子随处可见,特别突出的就是远处的三栋高大的建筑,和整个侗族村寨格格不入(如图3)。《独峒乡高定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3—2020)》中明确提出有保护修缮的建议和计划,但当地村民视而不见。下到实地调研过程中询问当地村民,他们对侗族传统建筑存有很多不满,如:隔音、防火、采光、鼠患等问题,对村民影响很大。众多问题中防火是至关重要的,2010年至今侗族村寨着火次数逐年增加,根本原因主要是漏电。问题主要是出现在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前大家都是在鼓楼乘凉,现在大家都安装了空调,家里电器齐全,用电功率增加,造成电源短路的机会大大增强。

六、传统村落中居住建筑的建设思路

建筑设计注重实效性,采用了文献收集、田野调查、主题访谈等方法,将设计客体置于特定的时间、空间维度中思辨,在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综合专家、村民、政府等多方意见,并通过合理分析与权衡判断,落实于具体的设计中。以“如何达到高定侗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最佳结合”为导向,解读村寨现有的资源条件,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案例的方法,求解设计的目标,最终完成侗族村寨居住建筑的专项设计。

通过查询《柳州市三江县独峒乡高定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3—2020)》,针对关键的设计内容,结合地域与民族特点,重点对建筑更新与改造(外观、内部、结构、设施、防火与节能)进行阐述,如图4。

建筑单体设计层面,包括典型建筑的外观改造,建筑室内改造,建筑防火,建筑节能设计,建筑防腐、防蛀设计五大项,焦点集中在新型材料的使用,室内火塘、厨房、卫生间改造等,从而有效消除侗族传统建筑存在的安全隐患,达到可持续保护利用的目的。建筑一层原先是养殖区和杂物堆放区,养殖区夏天异味和声响对二层功能空间影响比较大,故改为客房、厨房、柴房和卫生间;建筑二层原先是厨房、餐厅、客厅,几个空间设计不合理、不实用,改为客厅和餐厅相连,增加厨房和卫生间,客房增加晾晒区;三层建筑原来是储藏空间,现改为三个卧室、卫生间、起居室和晾晒区(如图5)。

高定侗族民居建筑的结构主要是高地型干栏式建筑,建筑依山而建,在抵挡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方面结构设计不足。针对结构问题进行重新设计改造,一层改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架空层,增加一层结构楼板,以一层楼面为基础建立起二、三层支撑结构,二层、三层还是传统侗族木构建筑的制作手法,保留原始设计和施工技术不变,增加楼板和墙体之间的隔音隔热材料(如图6)。

七、结语

高定侗族村寨在建设和发展中,新建设的房屋要保留侗族传统建筑特色,不能无目的地乱建设,底层房屋可以使用混凝土柱加装饰改造的形式,一层楼面可以是钢筋结构楼板,上层房屋要严格按照侗族传统建设的标准和形式来从新设计功能,卫生间可以通过整体浇筑的方法来设计以达到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薇丽,谢劲松.广西侗族木构建筑技艺的传承研究[J].中华建设,2016,(09):76-77.

[2]黄淑娟,陆文超,黄铮.桂北高定侗寨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J].山西建筑,2011,(04):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