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甜
审美教育的定义是教师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时,自觉灵活的运用美学观念和方法来教导和启迪学生的审美能力,明确审美对象为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和环境,让学生在整个受教育的阶段能够不断地去突破自我,体味真正的美,感悟美,欣赏美,创新美,然后再将这种感觉传递出去,不断地提升和加强自身的能力,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观念。教育内容一般是借用形象生动的艺术体,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深邃意境,简练优雅的精确词句,抒情色彩浓厚的感受来传达,在小学语文阶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塑造独特审美人格。所以,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因素是渗透性审美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完善方面。
一、小学语文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优越性
细心留意下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会发现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融入了很多美的因素,比如,豐满、感人的人物形象,生动、多彩,引人联想的画面;或活泼有趣,或优美生动的文字语言等。
首先,做一个对比,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大多数的题材都是注重传统的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对于道德伦理的坚守,对自然和人类发展的密切关注等等,虽然能够增强语文的特色和多样性,但是却不能够与先进时代的呼声相结合,会压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与社会对接的能力,不能正确地认识现代科技以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作用。而在教育教学改革滞后,会将时代和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材中一般会选取的文章形式是八歌、童谣、散文、诗歌、童话寓言故事等等,不会仅仅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一个模式中,具有多样性特点,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只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更容易受到他们的欢迎。然而,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也很注重插图的设计,在实际语文课文内容结合之后选取恰当的图片加以解释和体现课文内容,且学生不至于审美疲劳,还能够换换思维,保证将思想情感和艺术三者有机结合。最后,在选择的图片冷暖色调方面也很考究,大多会选择激励人心的暖色调,传达一种柔和与明亮之感。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在现今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创新提出的教学理念依旧停留在最表层,没有深入到实际的体验之中,传统的教育观念也在严重地束缚着课堂教育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教师的教学模式固定在只追求形式主义,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不能够强调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抒发和体会,但是却没有体现出来实际的效果,也没有将学生完全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上,美学渗透更是没有任何体现。
现在的教育普遍都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考试成绩也成了家长、教师、学校评判一个学生的标准,教师就会选择性地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灌输,解题技巧的讲解和死记硬背,增强语文的实际实用性上,在一般的课外阅读等相关辅导材料中也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同一个套路。范围、表现形式,写作手法几乎一模一样。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探析
1.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更好地感知美。感知能力是培养学生进行审美和体味审美活动的一个最便捷的途径,特别是针对小学生这个低龄年龄阶段,只有从视觉、听觉这些最表面最直接的画面或声音中才能够最快的刺激他们的感官,从而调动他们的理解性和审美。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具体的事物所传达出来的内涵,再结合他们个人的想象,增强体验感,这才会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上升一个等次。如在教学生识字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汉字的特殊的美学特性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像“日”、“月”这种象形文字,就是通过描画事物形象演变而来的。
2.注重课堂教学中审美环境的创建。学习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因该注重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好的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充分地吸收知识,比如,可以很好地利用教室的板报、墙壁等空间开展多样形式的识字环境,如小笑话或者一些画作、古诗词以及字谜等。
3.阅读中渗透审美。首先,教师可以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将文本中的情境和图片等放在大屏幕上,可以充分全方位的展现课文,保证其多样性,让学生能够将五官调动起来感受课文,增强理解力。其次,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可以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选择不同的语调、语气和语速,增强情感的穿插,将学生带入其中,充分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增添多样性,提升学生的理解程度。最后,可以选择让学生参与到阅读之中,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和模仿文章中出现的一些特殊声音的描写,自己去还原,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珍珠山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