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电子竞技的2017,我倾向于用“自我实现”这个词。这是个很有趣的词,我第一次看到它是在一本金融学的教材中,本意是指当市场上的参与者都觉得一件事可以实现时,这件事就会实现。
这个词被广泛地用于定性解释市场暴涨与暴跌,也即泡沫的形成过程。但我今天谈的不是电竞行业的市场泡沫,而是过去一年很多电竞行业自我实现的事情。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我粉饰太平,但正如格林斯潘说的:“当所有人察觉到市场泡沫存在时,市场泡沫就不存在了。”因此,到底这个行业有没有泡沫,又有谁能够说得清呢?如果单纯以整个行业的投入回报衡量,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产业或行业早已经习惯多年不盈利,有的被当成泡沫戳破了,有的还在。所以誰能说清楚呢?
回到自我实现上。
在2017年初,似乎每个电竞从业者都感到了时间的紧迫性。也许这种紧迫性来自于投资人的施压,或是“察觉”到了行业里一些大公司即将做出的举措,或许是KPI的压力。总之,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看上去像那么回事,再也不能是2016年一堆钱砸下去如泥牛入海的状况了。
于是票不卖了,化身平台。NBA在其成立之后的20多年里没有盈利,即便是被称为NBA之神的大卫·斯特恩也花了差不多3年的时间才让NBA变成一座金矿,但仍旧不是给全部球队的。时至今日,在联赛中排名靠后的队伍仍然要靠着来自联盟和其他俱乐部的“施舍”勉强度日。
英超更有意思,在1996年强行推广俱乐部上市制度失败后,直到今日俱乐部都是自负盈亏,联盟没有任何插手的意思。于是出现了曼联这样的超级印钞机,也出现了如博尔顿这样频繁被转手的烫手山芋。
传统体育花费了几百年尚未做到的事,我们应该可以做到,很多电竞行业的从业者这样想。
2017年的第一件事,便是成立联盟。各种各样的联盟,各种各样的模板。成立之后如何吸引别人加入呢,毕竟劝服一个人要诉诸利益而不是理性。于是我们看到有厂商拿出了真金白银,构建了大而全的联盟,并且合作伙伴都在对外讲自己的盈利模式。
是啊,厂商通过投资将资本从左手递给右手的合作伙伴,在合作中,右手的合作伙伴再把钱还给左手的厂商。如果在一个没有交易费用的世界里,这个体系内的所有人都没有亏,并且他们都获得了稳定的现金流,估值有了稳定的上升,以至于可以从外部拿到更多的资本。但如果算上现实世界中的交易费用呢?跨行取款1000块好像还要10块钱呢!
这还不是最有趣的。
最有趣的应该是联盟内的俱乐部。俱乐部现在都盈利了吗?差不多。这里的差不多就像是一只拼命用猫砂盖住自己粪便的猫一样。
当然,也有“成功”的联盟。凭借着在北京北四环的成功赛事以及一纸看上去挺像回事的规则收获了巨大的资本收获。粗略算起来,差不多几个亿吧。然而在面子上一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美好图景,里子们却在不停地问同一个问题。就像只能问上面那只猫:埋在哪了?
奥运会认可电子竞技的消息就像是清晨的闹钟,唤醒了每一个从业者心中的那份理想主义。的确,从诞生以来,电子竞技就一直在试图融进传统体育的体系,于是就有了电竞对线下的渴望、对线下专属场馆的渴望。
每个人都认为,当电子竞技的“优质”内容以海潮之势淹没线下时,一定充满了前景。所幸,最后理智战胜了拍脑门,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座电竞赛事场馆真正落地。至于电竞?反正你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看作电竞的内容放进去。
还是那句话,这还不是最有趣的。
场馆不好运营,做产业园区总可以吧。有一种说法叫做“可以解决合作伙伴空间上被阻隔的问题”,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的左手边就是VC和PE,右手边就是产业链上的其他机构,你可以出门右转喝上一杯咖啡,再左转去讲一则新的故事。
电竞行业的沟通难道不是依靠互联网和现代通讯设备?还是面对面谈判显得更亲切?唯一的解释是,将放猫粮的盆和装满猫砂的盆摆在一起,可以有效限制猫活动的区域,起码不弄乱你的房间。
移动电竞依然是2017年电竞行业的招牌,我们欣喜有产品正在真正打破之前电竞的边界,但并不是每一个移动电竞项目皆是如此。他们管这叫做市场的细分与新品类休闲电竞的出现。恕我直言,我不曾听过休闲体育一说。踢毽子?广场舞?总之,在休闲——门槛低——受众广的逻辑支撑下,在厂商拿出真金白银的劝说下做起来了,而且在转播信号路数以及参赛人数上超过了传统体育!
2017年无疑是电竞行业爆发的一年,每一个项目都卯足力向着传统体育发起了猛攻,同时不忘提醒身边的人,我们要改变这个行业。然而,我还是找不到当红移动MOBA游戏的更新日志。
在一个认为自己在电竞的世界里,无论怎样,都是电竞!
就好像以为将要统治人类的猫一样,似乎忘了这个用下肢行走的动物可以轻易地用上肢“支配”它们。
但实现了就是实现了,狡猾的行业,狡猾的2017,狡猾的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