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前景广阔,但问题不容回避

2018-01-22 21:00杨晨
祖国 2017年23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军工军民

杨晨

自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不管是军队还是传统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民营企业对于军民融合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许多地区还涌现出以军民融合为方向的产业园、联盟、基金,有力推动了军民融合发展,军企与民企的相互融合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军民融合对于我国国防工业整体实力的提高和军事装备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样也存一些问题亟待求解。

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又要重视融合的难点

日前本刊记者带着相关问题采访了著名军事、军控专家徐光裕少将,徐将军首先对记者谈到,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大环境比较有利,对于促進我国军工领域进步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都很大。因为,虽然军事领域对于军工生产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但在很多基础性军工产品制造方面与民用是相通的,提倡军民融合,就能把军工技术研发基础面大大拓宽、军工生产制造空间更为扩大,民用为军,军用为民,是国际上通用的做法。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很不得了的,近年来我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民间真是藏龙卧虎,科技人才太多了,他们具有令人难以想象的技术和睿智,如果把‘民参军的通道打通,军事工业就可从民间获取大量营养。世界上的军事强国,在军民两用方面都有很成功的案例,如美国的洛克希德公司,就是典型的军民两用企业,它自己的大系统中就有广泛的军民融合项目,不少出名的军事装备和民用产品都出自这家企业。在这方面,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徐将军说。

针对我国军民融合的难点主要在哪里,又应当如何加以解决完善的问题,徐将军谈到,这方面的难点首先来自于军方,由于保密制度非常严格,部队怕把很多尖端的技术和先进的知识产权泄露到外面,国外的对手也无时无刻不在猎取我方的军事技术,这种防范意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过去我们的机制是军工与民用工业泾渭分明,地方的企业很难进入军工领域服务,就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但这也对后来的军民融合产生了障碍,现在民间企业服务于军工需要跨过很多很高的门槛。

其次是利益链的问题,每年国家要往军工领域投入很大资金,军工企业多少也担心民营企业会分走自己的利益蛋糕,不大愿意看到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参与竞争。

然而现在的形势不同了,民企进军军工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军民融合,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是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同时,近年来我国促进军民融合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接连出台,这就从组织机制和法律上对军民融合深入发展给予了最为有力的保障。

军民融合要出成效,必须要考虑到我国国情,对于相关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此,徐将军谈到,中央成立了军民融合委员会后,同样采取了很多措施将杂七杂八的军民融合单位进行了整顿,创建了新的正规化常态化机制,为军民融合出成绩出成效创造了良好条件。如何进一步开拓军民融合更广阔的天地,让地方的产品技术能够更好地为军队所用,并实现军民产品产业双向流通,是今后一个阶段的看点。

前一阶段,社会对于军民融合存在一定认识偏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怎么融、谁主导、融什么等的认识不一致,部分地方工信部门表示,推动军民融合主要基于上级部门指示,自身尚无明确发展思路;一些地方国防科工系统反映,一无资金二无政策三无手段,导致推动工作难度很大;大部分地方领导在谈及军民融合时首先考虑的是发展地方经济,只有国防科工办等少数部门认为应以保军为首责。由于多数从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角度考量,未站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局去谋划,导致行动上难以形成合力。

很多地方将军民融合视为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纷纷搞产业园区、上项目。一些省未切实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军民融合产业基础条件,大量集中认定省级军民结合产业园区,片面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产业链关联度小、平台功能不全、配套不够、模式创新不足,导致军民融合互动效应难以形成,并不同程度地出现“同质化”“泡沫化”现象。

重视创新,加强军民协同

2017年12月6日,国防科工局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有关情况,国防科工局网站进行了全程直播。国防科工局科技与质量司司长张良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国防科工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国防科技协同创新,2015年我们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意见》,从构建协同高效的国防科研体系等4方面提出了26条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意见》从完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方面,进一步提出了下一步举措。

一是建立与民口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加强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发展需求、规划论证等方面的对接和衔接,充分利用好国家民口的优势科技资源和成果,服务于国防科技创新活动。

二是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目前,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国防科工部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建立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的意见,从创新管理、创新力量、创新链条、创新任务、创新资源、创新政策6个方面提出机制措施,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国防科技创新整体合力。

三是完善科技需求信息发布共享制度。目前,国防科工局近期将印发军工科研项目指南公开发布办法,通过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国防科工局门户网站等互联网平台,将有关的军工科研攻关需求向全社会公开发布,鼓励全社会优势力量参与承担军工科研任务,激发国防科技创新活力。

四是发挥国防科技创新基地作用。进一步优化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体系布局,加强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协调,在新兴技术领域,视情依托民口优势单位布局国防科技创新基地。

五是组建国防关键技术创新联盟。重点针对全行业技术领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问题,引导和支持军工科研机构与民口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等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着力开展跨专业、大协作协同创新。endprint

我们知道,武器装备的生产,比如说战略导弹等等,是国之利剑,大国重器,研制生产的条件和要求也是非常高,民口单位参与武器单位科研生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国防科工局军品配套与监管司司长简明对记者说,所有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内的活动的单位都需要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对军工集团公司和民口单位的要求是完全相同的。按照相关规定,申请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应当先取得武器装备质量体系认证和保密资格认证。同时,根据军队相关规定,还要取得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这就是大家所称的“军工四证”。

按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对于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内的活动的申请单位应当符合下列七个方面的条件:1.具有法人资格;2.有与申请从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3.有与申请从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相适应的科研生产条件和检验检测、试验手段;4.有与申请从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相适应的技术和工艺;5.有经评定合格的质量管理体系;6.有与申请从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条件;7.有与申请从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相适应的保密资格。因此,对许可目录内的大多数项目只要具备以上条件即可提出许可申请。

科学整合资源,实现军民融合效益最大化

据悉,“十三五”期间,中国计划实施重大工程及项目中,很多领域都是军民融合的重点。军地结合产业受到“热捧”。用军工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共同选择,北京、陕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已有20余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军队人大代表、天津警备区原司令员董泽平认为,发展高技术的军工产业,通过航空、航天、船舶和电子等产业的带动,逐步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提高信息化时代的国家核心竞争力,这是利国利军利民之举。

军队人大代表、原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总工程师王维俊带来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全国主要公路、铁路、港口、码头、机场等基本建设都考虑到了军事需求,预置了国防功能。部队利用高铁、民航、民船等进行战略投送和应急保障,渐成常态。报告还显示,这些大型基础设施贯彻国防要求,发挥了经济建设的最佳效能;军用机场、军港码头、战备公路等国防工程兼顾民用功能,寻求军事设施的最大综合效益。

“军民融合实质上是资源整合,实现利用效益最大化。”军队人大代表、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舟表示,在我们国家有一些很成功的范例,以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很好地实现了军地资源共享。

新兴领域军民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体系化理念进行统筹设计,按照统一需求、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的思路,制定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二是项目化推进。新兴领域军民融合横跨军地两大体系,需要按照项目化管理模式,选择和实施一批龙头工程、精品工程和示范工程,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整体提升,军地能够统筹安排的不再重复建设,对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军地双方急需,单独依靠一方力量难以完成的重大工程项目,军地要联合攻关、逐个击破。

著名军事专家杨承军教授谈到,要把“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落到实处,必须要深入调研、准确决策,务实推进。当前着重要抓好五个方面:一是降低在军队列装的准入权限,要严格技术把关,建立准入责任法律法规。二是构建日常军地交往平台,使军地的交往不再仅仅局限在政治部和民政部门的惯例交往,更加注重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交流。三是打破各种现实壁垒,使地方的一些军品能够在军队基层进行试验和试用,一旦能够有效提升军队战斗力,就申报进行检验并列装。四是军品公平透明招标,不搞暗箱操作,让真正科技领先、技术过硬、适应战场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入军队服役。五是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对现役的各种装备有计划的进行重新评价,对于已经落后、已经影响到部队整体作战能力的技术和装备,要及时进行淘汰和退役。

著名军事专家、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军社认为,军民融合,是全系统、全要素、全过程的军民结合,是对我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成功经验的凝炼与提升,是富国强军的必然选择。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首先提出了“军民两用”的概念,国防工业就开始实行“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的发展方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军民结合”不断向更深层次的 “军民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科学谋划富国与强军两大战略性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目标是,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使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其中,“全要素”应是指实现包括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人才等全要素的军民融合,“多领域”应该是指实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后勤保障体系、国防动员体系、基础设施以及海洋、太空、信息网络、电磁空间等多领域的军民融合,“高效益”应该是指实现军民资源互通、互用的军民融合,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融合,进而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利国利军利民的大战略,我们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思考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军民融合的理念和要求贯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过程,进一步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水平,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军工军民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军工大检阅
军民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