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向群
看了侯恕人新近在意大利的旅行写生,不由得不感慨,这个喜欢画画的孩子长大了。其中题为《日出》《日落》的两幅作品令人印象深刻。画作描绘的田园美景生机盎然,开阔的原野,寂寥的地平线,透明的空气,在
年轻的画家笔下,显得那样轻快与抒情,青春的萌动和对未来的憧憬交织在诗意的画面中。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段的光色捕捉和再现,分明是在向印象派大师莫奈致敬,那饱满的情绪和流畅的笔触,透出抑制不住的表现欲望和激情,在追慕塑造中完成了与大师的隔空对话。
侯恕人是我同事的孩子,从小性格顽皮,只有画画能使他安静下来。至今我还记得他拿着速写本,蹲在院子角落画写生的模样,那专注的神情与疯玩时的淘气状态判若两人。恕人的父亲对孩子要求比较严,对他学习艺术起初也不大看好。但他中考时自己偷偷报了美术特长学校,被北京109中学提前录取。学校离家很远,他就每天在上下学的地铁上坚持画速写,执拗地做着艺术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高中毕业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4年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被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绘画系录取为研究生。2015年,恕人在自己翻译的《色彩的启蒙》丛书中,以“色彩的鬼脸”为题写了一篇颇具水准的导言,有感于这个从小就被“色彩”吸引的孩子,在从艺道路上不断“变脸”——成长的过程,我把恕人的文题改了两个字,作为这篇短文的标题。
正如恕人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艺术多半源于“自然和天性”。他独立的性格和主见,使他在艺术上能够树立坚定的目标,不为世俗或时尚所左右。恕人上大学时,艺术的多元化和市场化使许多青年学子泯灭了艺术理想,甚至难以静下心来完成学业。各种思潮的干扰影响、现实困境和就业压力,都使人举棋不定、心浮气躁、焦虑徘徊。但恕人显现出非同一般的定力,他狂热地爱着油画,选择写实油画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他自觉注重基本功训练,在素描、油画技巧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获得了创作的自由。他本科毕业前后的肖像画作品,已经脱离了习作的气息,有了一定的追求和格调。如《父亲》《母亲》,不仅造型准确生动,而且在表达人物个性和状态方面,已经显得非常自信和自如。尤其是《母亲》的肖像,在古典油画的暖色调中,弥漫着一股脉脉温情和岁月痕迹,这既是“写”在人物的相貌特征上,更是通过画面的光线设置、色彩应用、神情刻画等整体氛围的营造和把握来实现的。这种表现方式,已经超越了“具象”的写实,其中情感的演绎和心灵的交流,才是这幅画最打动人的地方。
《驼与父子》是他的大学本科毕业创作,比较综合地反映了恕人经过4年专业训练后的绘画水平。异域情调的风俗画或许是他比较感兴趣的题材。恕人的父亲是旗人,母亲是蒙古族人,他出生在河北省最北端的木兰围场县,一望无垠的塞罕坝林海和草原风光,与他有着与生俱来的血脉之情。他画的《母与子》,是蓝天白云下,子随母后的两匹马,在草原上闲适地觅食散步,清新温馨如牧歌般悠扬。《驼与父子》在构图上要复杂得多,一对即将远行的父子,正在雪地上备鞍上路。儿子脸上天真无邪的笑容,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父亲回望远方,似乎正在规划行程。在这幅带有风俗画气息的作品中,环境和人物构成了一种稳定而和谐的关系,有亲情、有象征、有意境。恕人说过:“童年时我看蓝色的天空,我不相信天空是空空的,在那遥远的而又蔚蓝的天空中,还有伙伴们另一种不为父母所知的游戏。”不知画中的孩子,依偎在“山”一样的父亲身前,欣喜的表情里,是否看到了大人所感知不到的别样世界。
侯恕人終于走向了外面的世界。对于学油画、尤其是对写实油画情有独钟的学子来说,能够到意大利——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去留学,当然是梦寐以求的事。恕人梦想成真,他徜徉在古罗马时代的宏伟建筑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雕刻、古迹和文物之间,沐浴精神洗礼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艺术和人生做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抉择。他依然以虔诚的态度,执著地追求着艺术的梦想。他的画风也随着阅历的增长、视野的开阔,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他的色彩吸收了一些印象派的理念,手法也带有更多的表现性因素,即兴的感悟和情感的倾诉也越来越主动强烈。如《夜的树》《奥斯迪亚遗址》等作品,甚至能够呈现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感和象征意味,这对年轻画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色彩”的每一次“变脸”,都是侯恕人阶梯式成长的标识。他说红色和蓝色是自己钟爱的两种颜色,红色可以使他的内心始终怀有热情,蓝色可以使他在喧嚣繁杂中安静地寻找。我以为:恕人这样说并不是仅仅局限在颜色的个人趣味方面,他是从颜色的意象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一种象征和隐喻。这种“个性色彩”的不断张扬和完善发展,恕人的未来将不可限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