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珊
〔摘要〕以某中学413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中学生父亲在位量表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学生父亲在位水平在多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并对家庭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父亲在位;中学生;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6-0010-04
一、问题提出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国内外的许多心理学工作者都对家庭、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做了大量研究,包括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社会性发展等方面。近些年来逐渐把关注点转移到父亲这一角色上,关注父亲在各个方面对孩子的影响,由此出现了“父亲在位”一词。在这里,“父亲”并不一定仅仅是和孩子一起生活的父亲,而是孩子心理上的父亲。即使不与父亲一起生活,孩子也可以有心理上的父亲在位。“父亲在位”已然成为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青少年处于发展阶段,与家庭逐渐分离并形成自我个性和价值观,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父亲在位水平现状进行分析,对家庭教育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被试的选取
本研究对天津市某中学部分学生进行方便取样,进行集体施测。正式测量一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50份,回收率100%。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筛查,剔除漏答较多或回答明显不认真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413份,回收率91.77%。回收后对问卷录入整理,得出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采用由吴国来等修订的《中学生父亲在位量表》,适用于11~18岁的初中及高中生,共66个项目,包括3个高阶维度,分别是父子关系高阶维度、代际关系高階维度、父亲影响高阶维度(此高阶维度下只有一个分量表,因此高阶维度名称与分量表名称相同),8个分量表分别是父子感情分量表、母亲支持分量表、参与感知分量表、身体互动分量表、父母关系分量表、母亲与外祖父关系分量表、父亲与祖父关系分量表、父亲影响分量表。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964,3个高阶维度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分别是0.968、0.883、0.825,8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在0.825~0.931之间,信度指标良好。
(三)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父亲在位水平分析
如表2所示,该量表八个维度、三个高阶因子及量表总分的项目平均分均大于中值3分。
(二)中学生父亲在位的性别差异
如表3所示,男生在父子感情、父母关系和父亲与祖父关系上的父亲在位水平均高于女生。
(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的父亲在位水平差异检验
如表4所示,独生子女中学生与父亲的身体互动水平要高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
(四)父母有或没有离婚史的中学生父亲在位水平的差异检验
如表5所示,父母有离婚史的中学生父亲在位水平要远远低于父母没有离婚史的中学生。
(五)住校与走读的中学生父亲在位水平的差异检验
如表6所示,走读生在父子感情、父子关系、母亲支持、父母关系、代际关系上高于住校生。
(六)不同年级中学生父亲在位水平的差异检验
以年级作为自变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结果,如表7所示。父子感情、代际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和父亲在位总分在不同年级的中学生中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在父子感情、代际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以及父亲在位总分得分上存在极显著差异。父子关系、参与感知、父母关系、母亲与外祖父关系在不同年级的中学生中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在父子关系、参与感知、父母关系、母亲与外祖父关系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事后检验(LSD)发现,初一年级学生在父子感情、参与感知、父亲与外祖父关系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初一年级在父子关系和父母关系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初一年级在母亲与外祖父和代际关系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二年级,高二年级在身体互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年级。
四、讨论分析
参与本研究的是天津市某中学初一年级、初二年级、高一年级、高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2岁到18岁之间。其中男生48.2%,女生51.8%。他们当中有70%为独生子女,30%为非独生子女,49.6%为住校生,50.4%为走读生,83.3%的中学生主要和亲生父亲生活在一起,9.7%的中学生父母有离婚史。
通过对中学生父亲在位量表进行SPSS统计分析发现,该量表项目平均得分为4.0121,每个维度得分都在3.5以上,大于中值3分,由此可见,中学生父亲在位水平处在中等偏上。
统计结果显示,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与父亲的身体互动更高,而非独生子女要和其他兄弟姐妹共享父母,身体互动的机会自然减少。
父母有离婚史的中学生父亲在位水平要远远低于家庭完整的中学生。父母离异导致中学生核心家庭破裂,由于孩子年龄较小,离婚后选择和母亲一起生活的居多,导致孩子缺乏父亲管教和家庭温暖。这些父母离婚前经常吵闹或冷战,甚至拿孩子出气,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使孩子恐惧不安或情绪暴躁。很多单亲学生甚至认为父母的离婚是由于自己的过错造成的,自卑,缺乏安全感。
走读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家庭,接触父母,可以每天和父母沟通,他们会感受到更多的父母支持。而住校学生每周或几周回家一次,与父母沟通机会较少,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及时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偏离。
初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和其他三个年级的同学相比,更加依赖父母和家庭,这种依赖会让父子感情更深。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一,孩子对父亲的情感、孩子与父亲的互动、母亲对亲密的父子关系是否支持、父母关系是否良好以及代际家庭影响这五个方面与父亲在位质量的高低呈显著正相关。endprint
五、教育对策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举足轻重,若父亲在位缺席,大权旁落给母亲,就会对子女的心态造成不良影响。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子女的心理发展。
第一,父亲在位会促进子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父亲的情感温暖能促进子女人格的外向性、严谨性和宜人性,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会感到自己更有价值、也更自信。父亲对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等具有重要影响。具有良好父亲教养方式的大学生会较多的应用成熟型(求助、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和较少地应用不成熟型(自责、幻想)的应对方式来调节压力。
第二,父亲在位促进子女的认知发展。在家庭中,由于父亲与子女交往上的独特性,子女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得到的认知收获不是完全相同的,父亲可以为子女提供更为丰富广泛的知识,并能通过各种游戏活动,逐步培养子女动手操作的能力,丰富子女的想象力、发展思考和创新意识,增强求知欲和好奇心。
第三,父亲在位促进子女性别角色发展。豪爽、威严、豁达、自信、独立、远见、安全、勇敢等男性化的父性意象特征对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学习至关重要。没有建立良好父性意象的子女,在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塑造方面容易出现问题,男孩表现为性格脆弱、胆怯、懦弱、做事犹豫、缺乏阳刚之气,女性化趋向明显。
第四,父亲在位促进子女社会发展。父子激活关系理论认为,父亲在子女成长中的特殊作用体现的父子的打闹游戏中,父亲通过展现新的经验和新异刺激以激活子女的情感,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父亲在与子女的打闹游戏中通过不断地鼓励子女,可以使子女获得更多成就感和更好的社会性发展。与父亲有良好关系的子女具有更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较少的反社会行为,并拥有更多的亲密同伴。
因此,应增强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提高父亲在位水平。
树立正确的家教意识,提高父亲对教育子女重要性的认识。要想从根本上转变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不良局面,转变意识是先导,父亲应做反思,视教育孩子为己任,积极发挥父亲的教育作用。
增强亲子互动,促进父亲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父亲应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现状,学习状态以及生活上出现的问题。多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比如学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运动会、家长会等,与孩子一起外出旅游,从生活上给孩子树立榜样,提供正能量,给孩子积极的影响。
注重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父亲的品质、言行、个性、兴趣、生活方式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对子女起到示范作用,这些示范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父亲应多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来影响、感化、带动子女。历史上闻名遐迩的“二王”书法家父子、“三苏”文学家父子是言传身教的结果,已成为耳熟能详的佳话。
优化家教氛围,提高父亲教育影响的亲和力。父亲与子女共同建構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父慈子严”是父子间交流的良好模式。父亲不妨将角色定位于孩子的知心朋友,改变教育中的“目中无人”,将孩子视作“大写的人”、一个能独立体进行交流,容许儿童解释、申辩、反驳,甚至勇于向子女承认错误,父亲如能怀着一颗同理心,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的心灵欲求,建立亲密、宽松、平等的教育氛围,教育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蒲少华.父亲在位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3):11-12.
[2]吴国来,王敏迪,韩萍,胡惠云,张梦楠,王长荣,等.中学生父亲在位量表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6):1006-1009.
[3]刘禹含.小学高年级学生父亲在位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吉林地区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3.
[4]Krampe,E.M.,& Newton,R.R..The Father Presence Questionnaire: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anewmeasure of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being fathered. Fathering,2006,4(2),159-190.
(作者单位:天津市耀华中学,天津,300040)
编辑/于 洪 终校/李益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