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袁泉 温一军 易顺明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在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某些专业建设和管理缺乏科学规划,不能适应区域经济需求,提出了高职院校应与政府、行业、企业多方联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获得长远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管理和建设;成效与不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2-001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2.00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自2005年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作为经济与教育联系的桥梁,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对于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起着决定和主导作用,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与就业,更决定着学校本身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很多专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有些专业设置缺乏整体规划,专业设置面狭窄,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管理和建设中的不足之处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党在十八大提出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我国高职教育的一定要立足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如果离开了这一点,也就谈不上高等职业教育。
近几年,有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把人才培养目标以普通高等教育为参照物。但是由于学生基础差,办学条件水平低,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在理论水平上无法和本科学生相提并论,在实践和动手能力方面不如中等专科院校的学生,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二)开设新专业时没有深入调研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缺乏科学论证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没有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广泛的市场调研,同时也没有认清自己的办学条件,盲目申报新的专业;从而造成专业设置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没有形成自身的亮点和特色。
(三)缺乏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条件、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训环节落后
这里面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由于许多职业院校都在大量开设新的专业,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办学经费不足,在实训教学方面投入偏少,发展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能一步到位,不能保证正常的实训教学。另外由于没有切实的落实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也不能保证有良好的质量。
二是观念模糊,无法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很多教师把理论和实训分割开来,没有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完成技能训练任务,从而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三是实训内容落后,没有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许多职业院校实训的内容大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缺乏以真实的企业生产任务,融入技能训练,实现训练、生产一体化,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一体化的内容。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四)没有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课程教学资源落后
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课程体系架构也是参照普通高等教育,没有形成适合专科层次学生的特色。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内容。没有重视相应的课程资源开发,如课件、题库、多媒体教学资源、综合实训等。
三、高职院校专业管理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管理与建设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仍然有着差距,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深入理解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
1.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于理论知识不做深入研究,只要求掌握实用、够用的知识点,重点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从事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有关的工程型人才。
2.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结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注重知识体系结构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高职教育强调学生技能能力的培养。普通高等教育依据知识体系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培养学生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高职教育的是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熟练的技能、深厚的业务能力。
3.教学方法不同。普通高等教育的以理论教学讲授法为主,授课地点主要在教室,知识点较为抽象。而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课时可以占到总的教学计划的一半以上,有些实践课程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方法进行教学;每个专业必须具有校外和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技能训练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进一步掌握了职业技能。
(二)对专业设置的合理性研究不深入,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专业设置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教育市场决定的供给因素;劳动力市场决定的需求因素;学院办学条件决定的教育资源因素。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很多院校没有深入调研本地区经济和行业的发展,盲目设置专业或没有动态调整已有的专业,专业发展没有动力,招生和就业情况不理想。
(三)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endprint
很多高职院校片面的追求专业发展,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是没有重视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两个重要问题。专业建设是为了培养人才服务的,承担教育的基本功能的,因此专业建设必须立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四)专业建设和管理方面经验不足
1.没有及时调整专业的要素和取向。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因而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就必须充分了解社会需要和本地区经济发展,在专业设置时就必须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要牢牢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根据产业和行业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来开设专业,并在保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突破传统单一学科模式,依据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的变化对专业的要素和取向即时调整。
2.没有更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不能及时掌握企业用人信息,决策容易出現错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学校和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企业没有获得他们实际所需的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校方很热情,但是企业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不能实现双赢,而且举步维艰。
3.没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许多高职院校片面地认为专业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没有重视课程的开发和相关配套资源的开发,而这种片面的做法将会导致专业建设的失败。专业是由许多关联的课程组合而成的,课程是专业的基本单位,如果没有良好的课程作为支撑,专业是不能发展的。由于课程资源开发、技能训练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因素,造成许多院校的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
四、高职院校专业管理和建设的对策
教育部从2006开始准备在五年时间里创建一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其中专业建设是最重要的内容。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校的内涵建设是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途径,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专业(群)建设是高校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不仅是提升内涵建设的突破点,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高职院校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抓好专业(群)的管理和建设。
(一)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发展应该随着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而进行科学动态的调整。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的时候要坚持“有所为”和“差异化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有所为”就是紧跟地方经济、努力对接产业发展,满足产业和行业的发张,不要一哄而上、盲目开设新的专业;“有所不为”就是要依据专业招生完成情况、就业率和社会满意度,对于招生指标和就业指标都不能完成的专业实行“关、停、并、转”,形成落后淘汰的机制。
(二)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应转变思维模式,改变以往的被动教育思维,根据自身的教育特色,主动的到相关行业去寻找合作企业,改变以往的学校守着一亩三分地等着企业来上门的状况。真正的以市场化的思维去推动教育资源的设置和整合,变被动为主动,学校各专业院系以市场化的竞争模式去开拓合作企业,主动性的为企业量身定做,以企业的需求改革和设置自身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最终实现教育教学产业化的目标。
以往的校企合作行政色彩浓厚,学校只专注于僵化的教学行为,企业的需求通过政府这个无形的手进行分配和安排,双方合作行政指令化,在这种模式下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工作模式,本应双方合作磨合的,最后被政府这个无形的手给予不必要的干扰。学校的工作教学氛围依然像行政单位不紧不慢,不愿意深入到企业一线,培养的学生达不到工作要求,因而企业对职业教育学生失去兴趣,最后导致校企合作不了了之。因此职业教育学校要去行政化,真正的以市场竞争原则平等的与企业合作,双方合作要契约化,契约规则的制定和执行要市场化,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共同的以市场化的契约规则指导双方的教育和生产活动,达到有目的的招收、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流程化的实习、有严格的考核,最终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双方达到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
学校和企业是两个单独运行的独立体制,双方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没有交集,学校作为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的上游产业没有发挥好自身的作用,企业也不重视与学校的交流融合,因此导致校企合作僵化,甚至空心化,因此在探索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过程中,双方针对学生这个生产要素要产生合力。根据合作双方契约的建立,学校作为企业的上游单位,应当成立一个遵循市场化运作的,一个为契约订立双方服务的管理协调机构,机构成员应当囊括双方针对生产要素所涉及的教育管理人员,以避免各自为战的局面,该机构统管协调教师深入一线调研、学生现场实习教授、企业提供实习现场、企业专业工程人员教授等涉及学生教育过程的一切协调管理工作。该项机构应严格按照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三)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教师的能力是一所学校能否实现学校教书育人基本功能的核心要素。目前高职师资队伍一般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到站上讲台,存在着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要引进和培养师资,另一方面要管理好专任和兼职教师,建立教师长效发展机制,完善培训体系、坚持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完善聘请企业一线的技师或工程师到学校任教;学校应与紧密联系的相关企业中共建“双师型”培养基地,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四)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与课堂教学
学生在学习课程中,主要就是通过教师课堂教学以及相关的课程资源。因此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就是课程资源的建设。高职院校要以企业、行业的实际案例为项目,形成项目化教学,教学资源与行业企业无缝对接,促进课堂教学发展,要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课程标准、规划教材、数字化等资源建设,在教学中引入企业行业的资源,真正使优质资源进入课堂;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讲授,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开展与学习方式相协调的协同变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远程互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同时,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的有单招,五年一贯制,普招等不同分类,分层实施课堂教学。
(五)系统推进实训体系建设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锻炼动手能力的实习实训在教学计划中占比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高职院校不仅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而且也要建立相关的校外实训基地,两者相互补充来满足专业发展和教学要求,以真实的企业项目为例,使所学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融合,学习课程与职业内容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活动融合。
(六)优化专业(群)资源配置方式
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注重资源配置,突出体现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全方位的专业评价机制,将每个专业招生的计划完成率、报到率、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兼职教师的授课比例,实践教学占总的教学计划的比例,生均仪器设备值以及横向科研项目、社会服务收入等作为效果评价、专业调整、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指标,引导优质资源向专业汇聚,支撑优势特色专业持续深化内涵建设。
五、结束语
总之,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设置长线专业;同时要认真调研,紧跟新兴产业的发展,密切企业用人需求,积极寻找和探索新的专业增长点,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