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
巴州区妇幼保健院麻醉科,四川巴中 636000
腰—硬联合麻醉主要是运用针内针技术于同一椎间隙予以腰麻及硬膜外麻醉,这种麻醉效果虽然良好,但不利于产妇的术后有效恢复[1]。而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能够有效避免传统麻醉方法的诸多缺陷,对于剖宫产产妇的术后快速康复具有积极影响。该研究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并总结如下。
此次研究所纳入的108例研究对象,皆为该院期间接收的剖宫产产妇,所有产妇均无严重心肺疾病,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症。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麻醉处理方法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采用传统腰-硬联合麻醉,研究组则实施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每组54例。其中,对照组产妇年龄在20~40岁,平均年龄(25.3±4.26)岁;研究组产妇年龄在19~42岁,平均年龄(25.5±4.31)岁。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所有患者在麻醉前,均进行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并采取左侧卧位,运用一次性腰-硬联合穿刺包予以操作。
对照组仅于L2~3椎间隙予以硬膜外穿刺,并用针内针进行蛛网膜下腔的穿刺,注意用0.5%的布比卡因1.5 mL予斜面向上注药,凭借临床经验让麻醉平面至T8-T6之间,之后退出腰穿针,并进行硬膜外导管的置入与固定。产妇在平卧后,运用手术床左侧倾斜约10~15°,若是平面小于T8要尽快注入3 mL的利多卡因,并运用手术床头略低位,进行平面测试,以免过高。
研究组于胸12-腰1(T12~L1)椎间隙予以硬膜外穿刺及置管,之后又用腰穿针于L2~3予以蛛网膜下腔穿刺,在穿刺成功之后,用0.5%的布比卡因1.0 mL予以斜面朝上用药,再次过程中,要注意用药的缓慢性。产妇在平卧后,运用手术床左侧倾斜约10~15°,若是平面小于T8则在硬膜外进行2次利多卡因的缓慢注射。
所有产妇在平卧后之后,均予以500 mL的代血浆注入进行补偿性扩容,并在血压降低大于30%时,用10 mg的麻黄素静注;在心率小于50次/min 时,用0.5 mg的阿托品静脉注入,在术后用舒芬太尼、布比卡因等进行硬膜外镇痛处理。
记录两组术后快速康复效果,包括肛门排气时间、初乳分泌时间、术后疼痛状况。其中,术后疼痛状况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进行,分值越高疼痛越明显。同时,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产妇的肛门排气时间、初乳分泌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组间术后康复效果对比(x±s)
2.两组间术后并发症率对比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96%,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2所示。
剖宫产为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术之一,切口在脐-耻骨联合间,也就是T10~12脊神经控制区,子宫传入神经纤维通过上腹下丛及腰交感干、胸T11~12神经后根进入到脊髓。其中包括了子宫底、子宫体部痛觉传入纤维。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通常来源于S2~4脊髓节,通过内脏神经达到子宫。因此,单一椎间隙硬膜外麻醉通常无法达到最佳麻醉效果。
表2 组间术后并发症率对比[n/(%)]
运用针内针技术于L2~3或是L3~4予以腰-硬联合麻醉能够有效阻滞低位胸神经以及骶神经。但传统的腰-硬联合麻醉很容易对产妇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到胎儿的血供。加之导管留置位置的限制,其术后麻药作用仅在T12以下有效,而对经T10~12传导疼痛作用较小,不利于产妇的术后快速康复。
而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通常使用两点法进行,首先于产妇的T12-L1予以硬膜外穿刺及置管,之后再在L2~3位置处予以腰麻,并注入少量的局麻药物[2]。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平面过高现象的出现,并在产妇平卧之后,对麻醉平面予以测量。若是较低,则很可能是由于妊娠末期硬膜外隙静脉丛出现怒张状态导致,此次硬膜外的潜在容积通常会减少,因此,阻滞平面所需局麻药量一般要比正常人更少。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进行T10~12间较窄平面的阻滞。通过硬膜外缓慢注入利多卡因,来达到最佳麻醉平面效果。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术后疼痛很可能引发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平滑肌张力降低,并出现反射性胃肠功能抑制,很容易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造成不利影响。而由于局部麻药刚好作用于T10~12之间,能够有效阻滞由于切口、宫缩所导致的疼痛,使得术后镇痛效果良好,能够有效减轻产妇术后机体应激反应,让产妇可以尽早下床活动,并进行及时哺乳,以便更好的促进胃肠蠕动,缩短肛门排气时间,避免出现严重的腹胀现象,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子宫以及阴道内积血的有效排出。与此同时,若是术后镇痛不全,还会对产妇的生理、生理造成较大影响,使其出现焦虑、疼痛、自主神经紊乱等状况,并导致内分泌紊乱,从而诱发机体功能的改变,不利于乳汁分泌及宫缩、胃肠功 能恢复,从而加深了产妇的术后疼痛,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在传统的腰-硬联合麻醉中,由于神经元长在高浓度局麻药物作用下,很容易出现神经元的血流障碍,并对神经纤维膜蛋白结构及磷脂产生破坏,因此会出现排尿功能障碍、肛门排气时间延长等马尾神经症状[3]。而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在蛛网膜下的用药较少,能够避免出现严重的马尾神经症状,并缩短了留置导尿管时间,促使术后肠胃功能的恢复。从此次研究结果可看出,研究组产妇的术后康复效果明显要由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产妇中实施,不仅能够促使产妇的术后快速康复,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1]付仁季.剖宫术中的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与单点穿刺法麻醉的应用价值比较[J].吉林医学,2014,35(12):2611.
[2]李利波,刘明.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联合可行走式腰硬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1):98-101.
[3]陈明富,付群.腰硬联合麻醉后不同时点摆改良折刀位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9):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