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8-01-22 05:40海问
上海工运 2017年12期
关键词:王彬方法论职场

◎海问

引子

时至今日,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自明。但知而不行,却是不少职场人的通病。究其原因,一则是意识上还未真正重视,二则为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论。终身学习是一段伴随人生成长的漫漫旅程,故而何时加入,都为时未晚。当然,也莫将如此重要的事情,总是托付明天,就从今天起,终身学习吧。

吸收新鲜养分

钰门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王彬

海问:很多人在步入职场后,就与学习这件事渐行渐远了,你觉得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王彬:可以想见,能用来学习的时间渐渐少了。学生时代,学习是主业,甚至是全部。但步入职场后,工作、恋爱、家庭……一系列的人生大事开始牢牢占据我们生活的主要部分。此外,环境对人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好比围绕他的朋友圈、同事圈,如果周边的人不常常聊起学习的话题,再加之他的工作稳定安逸,没有竞争压力,这些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内在的学习动力。

其实,即便在学校里,也不是人人都爱学习,更遑论在进入职场后的学习了。学习本身是辛苦的,职业中的学习更是,而能坚持终身学习,绝非易事。所以,许多人与之渐行渐远就在情理之中了。

海问:当下,整个社会都在呼唤“终身学习”,你是如何思考它对于职场人的作用与意义的?

王彬: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经历都不短,但步入社会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习得的知识,可以应用在现实问题解决的部分已越来越少。我们需要意识到,知识应被不断地补充与更新。就好像是今天的一日三餐,保障你精力充沛地工作,而不是靠多年前吃的饭。同样的道理,唯有具备顺应当下需要的知识、技能等一系列的综合素质,我们才能立于职场。事实上,稍有敏锐的洞察力即可发现,一个新技术引领的新时代已然到来,人工智能在未来只会更广泛地普及、应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个体将如何审视自己的职业与未来,是麻木不仁、焦虑恐慌,还是以全新的思维、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定位自信出发?如果是后者,你格外需要广阔的视野。而高度、视野怎么来,持续地学习,源源不断地吸收新鲜养分就非常重要了。

学习在打开思想世界的同时,也将重塑我们的社交圈、朋友圈。你会发现,很多人在进入工作后,朋友圈反而会慢慢变小,更确切地说是同质化。现在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人不少,除了希望获得学历上的提升之外,也是突破自我的现实环境,建立新的朋友圈。在这里我想提醒一下职场人,当你在外参加培训学习时,除了专注学习本身,也不妨多和你身边的同学建立联系,人脉的拓展将对你大有裨益。当你真的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或许正是这些朋友助你一臂之力。

知与行同步

海问:职场人撸起袖子加油学很重要,但也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

王彬:是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有人对学习很漠然,但也有人矫枉过正,陷入了知识焦虑。像一些职场人,面对快速更迭的行业形势,产生了对生存处境的担忧,他们渴望快速改变,却又不知道如何作为。然后受媒体的影响,在各种利用零碎时间学习的APP上砸钱,希望借由知识付费,快速地学有所成,释放内心的焦虑情绪。

我看到网络上不少学者质疑这类APP,称之为文化工业时代的反智商品,“一本经典名著怎么可能用30分钟说得清?”但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始于冲动,终于付费,却没有真正去实践学习的初衷。

事实上我并不排斥这种创新的学习模式,但要紧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它并利用好它。而焦虑更无益于我们对知识有持续地渴慕,只会让目标失焦,最终丧失耐心与恒心。既然是终身学习,讲究的是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同时,考虑到现在的知识迭代速度非常快,即便错失了某个阶段,也无碍大局,因为还是要抛弃存量、拥抱新知的。

海问:那么,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可以是什么样的?

王彬:其一,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放弃学生时代的学科边界思维,因为未来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每个人的职业道路,不可能单凭个别几种的知识体系即横行天下。假设你曾经是数盲,建议尝试突破自己的局限,去认识理科的世界。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如此炙热的当下,如果我们拒绝去了解与之相关的技术、计算机思维等,这将对自己是极大的亏损。同样的道理,理工背景的职场人,也应更多涉足自己知识体系之外的内容,比如文学、社会学等。

其二,在实践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论。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得持久且好,掌握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论是很有必要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方法论也一样,但这之中一定有共性的部分。比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每天可自由支配的碎片时间里,除去适度的娱乐,你会喜欢获取新闻资讯,阅读严肃内容;你会为自己想要读的书刻意安排时间,过程中不让诸如微信新消息、朋友圈图片来干扰自己的专注力;当你选择报班学习,会立志自己的出勤率在多少以上、甚至全勤,围绕一考就过的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同时,涉猎掌握一些高效的学习技巧。职业中的学习,因为受之时间、精力、体力等限制,就更突显方法的重要性了。现在无论是书籍还是网络,这类应用型知识还是比较多的,可以效仿一些高效学习者的方法。

其三,知识要学以致用。想想以前读书为什么觉得枯燥难耐,因为一直在输入知识,却没有很好的机会进行输出。好比人摄入了许多营养,却没有适当运动,积累了一身的肥肉。学而不用,就堆出了知识肥肉。读完一本书,能否试着写一篇读书笔记;能否从每天看的新闻,得出一些你对时事的客观见解与未来预判。你是否会有意识地将业余上课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至自己的工作中;如果现有的条件不具备,是否想过主动为自己创造条件,比如换岗或跳槽(当然需综合其他因素)。归根结底,不管以怎样的形式,要让知识真正为自己所用,内化于心,同步外化于行。

说到知识应用,想特别谈谈对部分职场人选择中断职业进行学历提升的看法。英语里有一个词,gap year,译为间隔年。有些西方国家的年轻人会主动暂离职场,利用间隔年重返学堂、读书深造。但我认为,这样的模式并不适合更多当下的国人效仿。除非他有厚实的经济基础,或者跨界的新领域需要充足的时间去学习积累。否则的话,不妨选择在职学历提升,因为撇开上述因素,从“学以致用”的视角,好处就在于现有的职场就是你最佳的实践平台,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周期更短。要知道,用工方对人才的选择,永远是青睐好用过于“好看”的。

永远在路上

海问:有关于“终身学习”,你还有哪些感受或者建议?

王彬:我对“终身”的理解,套用一句广告词,就是“在路上”,开始了,但始终未达终点。另外我想说,既然学习是一种投资,而不是投机,那么你何时加入这条跑道,都来得及。千万不要因为太久、太久没有学习,就以为肯定落人后、赶不上了。要知道,时间是我们的朋友,忘记背后、努力面前才是正确的态度。

事实上,我真正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是从35岁开始的。那时学习的动力,不是遇到了职业瓶颈或者前中年危机,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惶恐。从外人来看,我的绩效表现非常出色,职业发展蒸蒸日上。但只有自己知道,我一切的工作方法,更多的是靠悟性、经验累积而得的。问题是,这种完全从经验中总结的方法论是否科学呢?是否是真正可以普遍运用的方法论呢?在情感与理智中,我决定更系统地学习人力资源知识。学习的一大意义,就是让人可以超脱自己的经验,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见更广阔的风景。而也就从那时起,我进入了终身学习之门。一开始的不适应总会有的,好比客观上要平衡好家庭与工作,主观上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注意力、记忆力都不如当年了。但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学习能力恢复了,越学越快,甚至不亚于学生时代。合理地安排时间,再加上刻意地自律训练,一切都不像想象的那么难。

当然,虽说“终身”还很漫长,何时开始都不嫌晚。但毕竟,知识需要消化、积累,越早开始,对于个人的助益越大。所以,不要像海子的那首名诗开头说的“从明天起”,总要趁着今天。学习是一件重要却不紧急的事,但聪明人永远会把重要的事当紧急的事来办。

猜你喜欢

单个领域快速学习战略

第一步:大量泛读

首先,找3本该领域评价最高的书;其次,通过相关推荐再选5本;最后,找2本不畅销但系统性强的书,比如XXX原理。

第二步:建立模型

好好睡一觉,让知识在你的大脑中自由地碰撞、连接、融合。

第二天找自己最清醒的3小时,找一面巨大的白板墙,把书上标注的概念、模型、公式写在上面,再不断建立、修正他们之间的关联,逐渐形成系统模型。

第三步:求教专家

第四步:理解复述

用你的语言把模型讲给别人听。记录讲不明白或者别人听不懂的薄弱点,回到泛读资料里,重新理解;或者上网找答案;或者再请教专家。重新理解后,再复述。如此重复。

猜你喜欢
王彬方法论职场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王彬海报设计作品
一个大学生的自毙
被解读的爱情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