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亮,张 发,刘硕然,毛旭丹,周建芬,肖 文,杨晓燕*
(1.大理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2.大理大学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3.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云南大理 671003)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及相关的文化特色为目的,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自然保护意识、增加国家经济效益和建设国家公园基础设施的经济生态旅游活动〔1-4〕。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复杂,一方面,生态旅游能有效提升大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生态旅游也会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多问题,如生态旅游导致的环境污染、植被破坏、物种入侵及由此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5-6〕。因此,如何正确把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7〕。
水是生命之源,水质的好坏对居民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而微生物学指标是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依据之一。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饮用水中的细菌学指标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等〔8〕。菌落总数可反映水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数量越多说明水受有机质的污染越严重〔9-10〕。耐热大肠菌群与总大肠菌群的有无则反映水源是否被人畜粪便污染。我国饮用水标准规定,菌落总数不超过100 CFU∕mL,总大肠菌群数和耐热大肠菌群均不得检出,三项指标有一项不合格则判定该份水样不合格。
大理苍山由十九座山峰从北向南组成,每两峰间有一溪,共十八溪,苍山十八溪以苍山为源,自西向东汇入洱海,占洱海水来源的24.7%〔11〕。十八溪不仅是洱海的主要补充水源,同时也是大理市5个乡镇的主要饮用水源。由于十八溪位于苍山洱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景区内客流量较大,特别是苍山玉带云游路,其位于苍山海拔2 600 m处,北起小岑峰,南止圣应峰,全长16.2 km(不包括岔景区路的长度),从北向南途经6条溪流:梅溪、桃溪、中溪、绿玉溪、龙溪、清碧溪,沿途有中和寺、凤眼洞、龙眼洞、七龙女池、清碧溪、感通寺等景点,每年有众多的旅客到此旅游,因此溪流水质可能受到高强度旅游活动的影响。虽然此前已有学者对其水质进行过化学指标的检测,但关于其细菌学的检测还未见报道〔11〕。因此本研究拟对苍山玉带云游路所涉及的全部溪流水质的细菌学指标进行检测,了解生态旅游对水质的影响状况。研究结果可为生态旅游的开发及由此引发的公共卫生学问题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1.1 材料
1.1.1 供试水样 于2015年夏、冬两季分别采集大理苍山玉带云游路所涉及的6条溪流的上下游各100 m左右及苍山最南端的阳南溪水样,共20份水样,其中玉带路所涉及的溪流共采集18份水样(夏季:12份水样;冬季:6份水样,冬季处于枯水状态,部分溪流断流)。阳南溪夏、冬两季各采集1份水样。见表1。
表1 苍山十八溪部分溪流水样采集表
1.1.2 培养基、染色液的配制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乳糖蛋白胨培养基、三倍浓缩乳糖蛋白胨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EC肉汤、革兰氏染色剂按照文献〔12〕进行配制。
1.2 检测项目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1.3 方法
1.3.1 水样采集 无菌操作采集各溪流水样,每份水样500 mL,标明水样采集时间、地点,记录水样周边的环境,水样采集后带回实验室置于4℃冰箱保存备检。
1.3.2 检测方法 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的测定参照文献〔13-15〕进行。
1.3.3 统计分析 运用Excel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同时运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菌落总数测定结果夏季水样X1-1、X3-1、X6-1、X7-1及冬季的水样D1-1、D2-1、D3-1、D3-2、D5-1、D6-1菌落总数<100 CFU∕mL,其余水样菌落总数>100 CFU∕mL,考虑到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玉带云游路以上水样的菌落总数及玉带云游路以下水样的菌落总数运用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可得t=-3.028,P=0.014,按α=0.05的检验水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同一条溪流在苍山玉带云游路以上所采水样的菌落总数低于在苍山玉带云游路以下所采水样的菌落总数。见表2。
2.2 总大肠菌群测定结果水样经初发酵试验、平板分离、复发酵实验后,根据发酵试验的阳性管(瓶)数查总大肠菌群检数表〔13〕。检测结果显示,除冬季水样D1-1未检到总大肠菌群外,其余所有水样均检测到,对玉带云游路以上水样的总大肠菌群数及玉带云游路以下水样的总大肠菌群数运用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可得t=-2.612,P=0.026,按α=0.05的检验水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同一条溪流在苍山玉带云游路以上所采水样的总大肠菌群数低于在苍山玉带云游路以下所采水样的总大肠菌群数。见表3。
表2 夏、冬两季菌落总数检测结果
表3 夏、冬两季总大肠菌群数检测结果
2.3 耐热大肠菌群测定结果根据多管发酵法测定耐热大肠菌群可知,除冬季水样D1-1、D3-1未检出耐热大肠菌群外,其余所有水样均检测到。其中夏季X5-2超标最为严重,X2-2次之,X1-1检测到的耐热大肠菌群数最少。对玉带云游路以上水样的耐热大肠菌群数及玉带云游路以下水样的耐热大肠菌群数运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可得t=-3.684,P=0.002,按α=0.05的检验水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同一条溪流在苍山玉带云游路以上所采水样的耐热大肠菌群数低于在苍山玉带云游路以下所采水样的耐热大肠菌群数。见表4。
表4 夏、冬两季耐热大肠菌群检测结果
2.4 夏、冬两季细菌学检测结果玉带云游路所涉及的所有溪流水样的细菌学指标均不合格。运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夏、冬两季水样细菌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可得菌落总数:t=3.134,P=0.007;总大肠菌群:t=3.846,P=0.001;耐热大肠菌群:t=2.549,P=0.020。按α=0.05的检验水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夏季水样细菌学指标均高于冬季水样的菌落总数指标。夏季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的合格率分别为25.00%,0.00%和0.00%;冬季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的合格率分别为83.33%,0.00%和16.67%。见表5。
表5 夏、冬两季水样细菌学检测结果
本次对玉带云游路所涉及的各条溪流上、下段水样中的细菌学调查结果显示:大理玉带云游路所涉及的溪流的水质在夏季和冬季的细菌学指标均不符合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8〕,其中冬季的菌落总数和耐热大肠菌群的合格率高于夏季,玉带云游路以上的水样各检测指标的数量均小于玉带云游路以下的水样,且所有水样中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的数量均高于阳南溪。作为对照的阳南溪,冬季的细菌学指标为合格,夏季各细菌学指标均低于生态旅游区溪流。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3方面:一是玉带云游路游客数量较大,游客在溪流附近拍照和戏水等活动会对溪流造成直接的影响;二是玉带云游路全程较长,虽然设有移动厕所,但数量较少,且集中分布于洗马潭、中和寺和七龙女池景点;三是玉带云游路主要通过索道上下,而索道主要位于道路两段,故移动厕所的粪便收集、运送和处理较为困难,可能存在二次污染。
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合理设置公共卫生间对旅游产业发展非常关键。中国生态协会专家林江在第11届世界厕所峰会上表示,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厕所可以提升当地的旅游竞争力,但面对迅速膨胀的旅游市场,中国厕所依然是个短板〔16〕。为此,国家旅游局2015年发布了《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划》,规划从2015年到2017年全国共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5.7万座,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大理州也按照国家开展“厕所革命”的部署要求,结合大理州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推广普及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部署,以“五项举措”综合施策推进,得到了国家旅游局和省旅发委的肯定,荣膺2016年度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城市。然而,生态旅游活动与一般旅游不同,其开展区域往往在交通、运输和管理困难的区域,因此生态旅游区厕所的建设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必须以长效管理为焦点内容。习近平主席在视查大理时强调“洱海是大理的母亲湖,一定要改善好洱海水质”。苍山十八溪不仅是大理居民重要的饮用水源,覆盖整个洱海西岸,十八条溪流全部汇入洱海。因此,大理州的“厕所革命”还需重点关注生态旅游区,以保证大理苍山洱海国家自然保护区及下游人居区的生态安全。
新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新发传染病的威胁,其中大部分为人兽共患病〔17〕。生态旅游在促进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增加了人类接触新感染源的机会〔18〕。有研究表明人为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可增加肠道传染病的流行风险〔19-21〕,且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和多种肝炎病毒均常以水作为传播的载体〔22-23〕。本研究也发现生态旅游活动与水源的污染有关,因此,需要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制定科学的规范并进行合理的规划,消除食物或水源受到的污染,避免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播。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确定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总体布局、重点任务,作为未来十年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为了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建议在未来规划修订和实施的过程中,组织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部门参与,以保障生态旅游过程的公共卫生安全。
〔1〕NEWSOME D,DOWLING R K,MOORE S A.Wildlife Tourism.Cli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J〕.Book re⁃view∕Tourism Management,2006(27):1436-1437.
〔2〕HORWICH R H.How to develop a community sanctuary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the conservation of private lands〔J〕.Oryx,1990,24(2):95-102.
〔3〕BRANDON K.Ecotourism and Conservation:a review of key issues〔M〕.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1996.
〔4〕黄新华.鸡公山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132-6133.
〔5〕张军.国际旅游对生态环境及卫生安全的影响与应对措施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2):322-324.
〔6〕赵燕丽,杨学军,司惠萍.生态旅游中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9(7):50-54.
〔7〕杨永安,张凯,余全智,等.浅议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关系〔J〕.绿色科技,2014(9):205-208.
〔8〕金银龙.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释义〔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9〕钱存柔.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60-163.
〔10〕周德庆.微生物教程〔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5-209.
〔11〕马根连.云南大理苍山十八溪水质监测评价〔J〕.人民长江,2012,43(12):68-70.
〔12〕张玲.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18-230.
〔13〕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1-214.
〔14〕刘逸泠.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检测实验及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19):190-191.
〔15〕黄秀梨,辛明秀.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4-78.
〔16〕杨春虹.各国专家热议厕所文明〔N〕.海南日报,2011-11-24(A03).
〔17〕李延鹏,和晓斌,和鑫明,等.黑白仰鼻猴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J〕.四川动物,2014,33(3):399-402.
〔18〕张波,叶玭婧,卢浪,等.生态旅游对川金丝猴肠道寄生虫的影响〔J〕.兽类学报,2017,37(1):66-77.
〔19〕SCHRAG S J,WIENER P.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what are the relative roles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J〕.Trends Ecol Evol(Amst),1995,10(8):319-324.
〔20〕DASZAK P,CUNNINGHAM A A,HYATT A D.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of wildlife:threats to biodiversity andhumanhealth〔J〕.Science,2000,287(5452):443-449.
〔21〕CHAPMAN C A,GILLESPIE T R,GOLDBERG T L.Pri⁃mates and the Ecology of their Infectious Diseases:How will Anthropogenic Change Affect Host-Parasite Interac⁃tions?〔J〕.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Issues,News,and Reviews,2005,14(4):134-144.
〔22〕邓瑞姣,方辉,熊国强,等.旅游热潮与传染病的传播〔J〕.实用预防医学,2002,9(4):430-431.
〔23〕易聪,王景妹,甫祝云.来琼游客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对旅行生活的影响〔J〕.中国热带医学,2007,7(5):838-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