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非得,钟顺清,申秀英
(1.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2.衡阳师范学院 环境教育研究中心,湖南 衡阳 421002)
工业化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却导致了人类环境的严重破坏,由此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与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
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绿色、共享发展就必须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实施环境教育则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根本途径。对此,国际社会早已达成共识,我国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形式各样的环境教育。1996年,我国发布了《全国环境教育宣传行动纲要(1996-2010)》,明确提出要在中学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进一步明确要求各地中小学要把环境教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
目前来看,我国中学环境教育主要采用各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模式,主要涉及的学科包括化学[1]、生物[2]、地理[3-5]等。在这些与环境教育相互渗透的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中学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为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因而很多中学地理教师为实施环境教育采取了一系列形式各样的教学方式[5]。这些形式各样的教学方式为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环境教育。
微课是近年来随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以视频教学为主要手段,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的活动[6]。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微课具有“情景真实、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形式灵活、交互性强、动态生成”等优点[7]。目前已有很多中学地理教师借助微课开展了有效的教学活动,但从知网检索结果来看,将微课与中学环境教育结合尤其是在地理课程中采用微课的新型模式,进行环境教育的研究甚少。为了更好提高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效果,发挥地理课程环境教育主导地位,本文尝试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式与中学地理教育相结合,以巩固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主导地位。
中学地理课程是关于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课程,是中学所有学科中完整涉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即自然环境的学科,地理课程一直十分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2001年,我国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后地理课程更加注重环境教育,也更密切了地理课程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第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提出要“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习惯”。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共有4条“知识与技能目标”,其中第1、2、3条分别要求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认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意义与途径”、知道“区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特别强调要“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阶段中学地理课程各阶段各学期都渗透了环境教育的内容。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从地球与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与气候及居民与环境的角度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七年级下册从全球的角度渗透世界各大洲和国家的环境知识;八年级上册通过介绍中国的疆域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与文化、地域差异来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八年级下册则通过介绍我国不同的地理区域来渗透环境内容。此外,初中阶段的《乡土地理》内容也特别强调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现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包括必修I、II、III和《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与生活》、《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门选修课程,其中,必修I关于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II关于人文环境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必修III主要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七门选修课程中每门课程都涉及了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尤其是《环境保护》模块,更是整门课程都围绕环境保护而展开。
基于上述原因,目前很多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环境教育,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有的中学地理课程渗透环境教育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开展以自然、人文以及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的环境教育活动,此外,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如主题活动、环境知识讲座、成立环保小分队等形式渗透环境教育也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但无论课堂教学还是综合实践活动,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现有中学地理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如必修I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部分,在讲地形对交通的影响时,却没有包含高铁这一现代的交通方式;讲地震灾害时,汶川地震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例子,中学教材却没来得及更新),导致环境教育内容跟不上时代和学科发展;此外,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具有知识量庞大、内容相对抽象,且时间和空间跨度大的特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完成教学任务,相应的能够分配给环境教育的时间相对较少,环境教育的效果也会打折。
微课的产生与发展为当今微型化、碎片化、移动化学习及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新的值得借鉴的模式。将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具有以下突出优点:
①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人们的学习变得碎片化、移动化,新的形势需要新的改变。微课与环境教育结合,可以就某一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的利与弊”、“大气污染”、“臭氧空洞”等设计5-10分钟的视频,学生可利用课外时间在移动终端上观看学习,课堂上教师可就这一部分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②丰富与深化课堂内容。微课与地理课程结合实施环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具体感知与理性认识与环境相关的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八年级下册(湘教版)中关于“贵州省环境保护——石漠化治理”,教师在准备素材制作这一部分微课时,需要从喀斯特地区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来分析石漠化产生的原因,而地质背景本身是造成喀斯特地区的碳酸盐岩成土作用十分缓慢及喀斯特地区地表和地下二元水土结构的重要原因,在准备这方面素材过程中,不仅深化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也将提升课堂教学的层次。
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与地理课程结合进行环境教育,可以通过将地图、遥感影像、示意图、景观图片、视频等资源整合,集中向学生展示时空跨度较大的环境问题,发挥与增强学生想象力,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大尺度环境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一个完整的微课,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四个步骤[8]。中学地理课程与微课相结合渗透环境教育,首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提炼出适合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育部2013年审定)为例,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各章节适合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表1)。
表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中可渗透的环境教育内容
续表1
章节内容可渗透的环境教育内容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北京的绿化建设”;“北京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坎儿井”;“新疆的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石漠化的治理”;“‘五子登科’农业开发模式”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窑洞与环境”
根据以上各章节中渗透的环境教育问题,进行整理,设计成环境教育微课的主题(表2)。
表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环境教育微课主题
选择其中的某一个主题,以“土地癌症——石漠化治理”为例,进行微课案例设计(表3)。
表3 《土地癌症——石漠化》微课设计
续表3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意图“土地癌症———石漠化”有什么特征呢?通过展示石漠化的景观照片,了解石漠化的主要特征。如果我们是医生,我们来给“石漠化”这种土地癌症找找原因。通过观看科学视频、阅读分析相关数据找出石漠化产生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明白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会给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得了这种癌症,会有什么危害?结合前面的景观照片、视频及阅读材料,分析石漠化的危害。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危及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既然这种癌症有这么大的危害,我们来给它开个方子治一治吧。给出贵州石漠化治理的案例,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石漠化治理的措施。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因地制宜的思想。课堂总结通过小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最后,将设计好的微课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和Microsoft Power Point软件进行录制。
[1] 张冬.初中化学中环境教育内容的教学设计[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2] 陈浩荫.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1(S1):157-160.
[3] 徐喆,邵兰霞.中学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实践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79-81.
[4] 潘建桃,申秀英.中学地理课程与环境教育课程内容相关性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6):133-138.
[5] 李冬昕.中学地理学科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17,11(Z2):84-86.
[6]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3(4):10-12.
[7] 张运喜.高中地理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5,36(4):45-47+51.
[8] 玛娜.高中化学环境教育微课资源的开发[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编校 刘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