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梅
(南充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四川 南充 637000)
脑梗塞好发于老年人,临床症状以偏瘫、失语为主,指的是人体脑部动脉硬化病变或存在血栓,而使得脑动脉官腔变窄、闭塞,并使得人体脑部组织局部坏死。该病具有较长的病程且发病急,通常需要长期接受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心理极易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到临床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特此以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其心理护理要点。现作如下报道:
研究对象为我院60例脑梗塞康复期患者,于2016年09月~2017年09月间收治,以电脑随机的方式平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0例。研究组中16例男性研究对象,14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60~88岁,平均(73.5±3.7)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3.7±0.6)年;常规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1~88岁,平均(73.7±3.8)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3.8±0.5)年。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常规组接受常规化护理,包括健康教育、病情观察、用药护理以及日常生活指导等。研究组在进行常规化护理的同时实施综合心理护理,方法为:(1)紧密护患关系:护理人员热情接待入院的患者,并为患者介绍相关规章制度、医疗环境、同病室内的其他病友,着重为患者介绍责任护理人员、主治医师,旨在让患者尽快融入新的环境,消除其陌生感。(2)树立向上的心态:帮助患者办理入院手续之后,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加强巡视,并积极与患者交流,将脑梗塞的病因、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病症表现、预后等有关知识详细告知于患者及其家属,着重告诉患者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便于让患者正确了解掌握疾病知识,并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克服病魔的勇气。(3)社会支持:临床治疗期间,患者也会因为治疗费用、治疗效果等而产生焦虑心理。对此,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与患者家属交流,嘱咐患者家属多关心、陪伴、支持、理解患者,积极与患者谈话,耐心倾听其诉说,并针对性的予以心理疏导或情感支持,让患者安心接受治疗,消除其担忧、顾虑。(4)环境护理:干净整洁、明亮通风的治疗环境对改善患者焦虑心理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良好的采光条件以及通风条件,同时严控室内温度、湿度;鼓励同病室内的病友积极交流,分享各自的治疗体会,这有利于人文环境的创建。
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数≥55分则表示患者存在严重的焦虑心理,即分数越高,患者焦虑越严重。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临床统计分析,发现两组护理前的SAS评分无差异意义(P>0.05),但经过心理护理后的研究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SAS评分(±s,分)
表1 对比两组患者SAS评分(±s,分)
小组病例护理前护理后研究组3062.3±3.330.5±4.1常规组3062.1±3.448.7±4.4 t-0.23116.575 P-0.8180.000
脑梗塞患者得到临床抢救后,虽然可以脱离生命危险,但是极有可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而使得患者产生沮丧、焦虑不安等负性情绪。基于此,按照患者个性特点、实际病情,为其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方案,以减轻其焦虑程度,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另外,脑梗塞病情多变,且身体各个器官功能正在逐步衰减,使患者无法吞咽、无法言语、无法活动肢体,而护理人员每天都在与患者接触,故实施全方位的心理护理,是十分有必要的[2]。首先,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消除其担忧、顾虑,减轻其心理压力,嘱咐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安慰,并建立治愈的信心;然后在交流期间慢慢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赢得患者信任和好感,这样便可以促进患者积极配合临床各项治疗与护理工作。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护理后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说明为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更为优良。综上,心理护理在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应用效果十分突出,值得临床普及。
[1] 季 玥.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05):254-255.
[2] 魏传珍.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2014,33(0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