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01-22 08:34锐,胡俊,李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83期
关键词:胆红素肝功能胆囊

何 锐,胡 俊,李 宏

(安徽马鞍山市第四人民医院肝病科,安徽 马鞍山 243000)

肝硬化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腹胀、恶心呕吐等,发生这些症状的因素与肝硬化导致的胃肠道黏膜淤血和运动障碍、慢性肝病导致的胆囊病变等有着密切的关系[1]。有学者称肝硬化患者发生胆囊结石的几率要明显高于非肝功能人群,肝功损害程度越严重那么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也就越高[2]。此次研究针对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展开讨论,具体报告如下。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将2016年1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一时期在我院门诊检查的6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研究组患者6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24~70岁,平均(47.0±3.2)岁。纳入标准:①参加此次人员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②肝硬化的发病原因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③研究组患者经影像学均被诊断为胆囊结石;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②患有胆道或者肝脏手术史的患者;③伴有胆囊或者肝脏恶性肿瘤的患者。根据肝功能Child-Pugh的分级标准[3]将其分为I级组(15例)、II级组(15例)和III级组(15例);健康组6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25~70岁,平均(47.5±3.4)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血清ALD的测定

在清晨空腹的状态下抽取肘静脉血液进行生化的检查,在对标本进行检测时应严格按照仪器操作指南实施操作。

1.2.2 血清CCK的测定

在禁食12个小时后在空腹的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液,剂量为4 ml,将血液标本放置在血清管之中,在室温下静置,时间为1小时。在血液凝固后在温度为4℃下作离心处理,转速和时间分别为3000 r/min和15 min,对血清进行分离,然后放置在冰箱中等待测定,冰箱的温度为零下80℃。在对标本进行检测时应严格按照试剂的说明书实施操作。

1.3 观察指标

对不同组别之间空腹血清CCK与ALB检测结果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研究组和健康组胆囊结石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为41.7%(25例),健康组胆囊结石发生率为6.7%(4例),研究组胆囊结石发生率要明显比健康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053,P<0.05)。

2.2 I级组、II级组和III级组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的比较

I级组、II级组和III级组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分别为8.0%(2例)、32.0%(8例)和56.0%(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伴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家中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也会逐渐提高。

2.3 不同组别之间空腹血清CCK与ALB检测结果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ALB含量要比健康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级组患者CCK含量明显比I级组和II级组患者高,ALB含量明显比I级组和II级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级组和II级组比较,III级组患者CCK含量明显比健康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组别之间空腹血清CCK与ALB检测结果的比较(±s)

表1 不同组别之间空腹血清CCK与ALB检测结果的比较(±s)

注:与研究组ALB检测结果比较,健康组aP<0.05;与健康组、I级组和II级组比较,III级组bP<0.05;与健康组CCK检测结果比较,I级组、II级组患和III级组cP<0.05

组别(n)CCK检测结果(ng/g)ALB检测结果(g/g)健康组(4)17.2±2.4b41.5±4.1ab研究组(25)63.4±5.835.9±3.4 I级组(2)42.5±4.3bc41.3±4.0b II级组(8)51.4±5.5bc41.0±3.9b III级组(14)88.9±7.2c33.4±3.2

2.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分析后发现,血清ALB含量针对回归模型的作用具有差异(P<0.05);血清白蛋白越低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就越高,是影响肝硬化患者发生胆囊结石的重要影响因素。见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发生肝硬化的因素主要是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的肝脏进行性、弥漫性纤维化,临床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然后出现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再生结节、肝小叶结节改变的现象,最终造成肝脏发生变形及硬化[4]。肝硬化的发病比较隐,具有发病慢、病情轻微的特点,肝硬化的潜伏期为3~5为,甚至达到超过10年,个别患者因短期肝细胞出现大片坏死的情况,在3~6个时间内就会发展成为大结节性肝硬化[5]。发生胆囊结石的原因主要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胆汁成分和理化性质出现改变,造成胆汁中所有的胆固醇呈现出饱和及沉淀析出形成结晶,也就是胆囊结石。伴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临床中治疗肝硬化的发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有效的延长了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时间,另外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也有明显的提升。

经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发生胆囊结石的几率要明显比健康者高;伴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增加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也越高;肝硬化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与性别没有差异,与血清蛋ALB含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刘晓敏,王萍等人在“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指出,肝硬化胆囊结石发生率与性别没有关系,与腹腔积液、胃肠激素、血清白蛋白等有着直接的关系。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LB含量是肝硬化患者伴胆囊结石的重要影响因素[6]。

胃肠激素作用的靶器官通常为肝脏,同时也是CCK、血管活性肠肽等胃肠激素灭火的活动场所[7]。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能受到损伤,进而也会对胃肠激素的代谢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血浆中的含量也会发生变化。有研究显示CCK受体与健康组比较有所下降,血浆CCK的水平则有显著的提高[8]。起到了刺激胆囊收缩效果,所以极易发生胆囊结石。肝功能在收到损伤后,肝脏合成白蛋白会有明显的降低,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所下降,增加了胆囊壁的体液,造成胆囊壁出现血肿、水肿的情况,所以低蛋白血症与胆囊结石有着密切的关系[9]。

肝硬化患者发生胆囊结石与肝功能分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此次研究中,I级组、II级组和III级组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分别为8.0%(2例)、32.0%(8例)和56.0%(14例)。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1)肝硬化时门静脉高压,造成胃肠道出现淤血水肿,进而导致肠道粘膜保护的作用有明显的下降,肠道菌群发生移位,产生β-葡萄糖苷酸,与胆红素结合后成为不能溶于水的非结合胆红素,与钙离子结合后形成了胆红素钙,从而加重了形成胆囊结石。(2)肝功能的程度越差,白蛋白水平出现降低和胆红素水平有所升高,胆囊壁出现水肿的现象,胆囊收缩能力有明显的下降,造成胆囊充盈的时间比较长,降低了胆囊的排空能力,极易形成胆囊结石。随着胆红素水平的提高,极易形成色素性结石,加快了胆囊结石的形成。(3)肝功能合并脾功能亢进,造成慢性溶血的情况,增加了对红细胞的破坏,造成胆红素水平出现增高的现象,排到胆汁中,结合胆红素载体蛋白相对减少且酶活性出现障碍,不能结合的胆红素不能发生酯化,这种非水溶性复合物沉淀形成了纯色素性结石。

综上所述,肝硬化患者发生胆囊结石的几率比较高,与肝功能分级、低蛋白血症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低蛋白血症是引起胆囊结石发生的重要因素。

[1] 张 棽,王凤亮.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5,23(10):786-788.

[2] 李 剑.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8(11):97-100.

[3] 王子晨.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特点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14(22):17-18.

[4] 周 诚,何 伟,王晓嵘,等.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相关因素分析[J].兵团医学,2014,40(2):3-5.

[5] 连 敏,隋永恒,汤桐芳,等.肝硬化患者的胆囊结石发生率及其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4,34(2):131-133.

[6] 刘晓敏,王 萍,王宏运,等.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9):3212-3215.

[7] 郭忠良.肝硬化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7):2301-2302.

[8] 张丽丽.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特点及发病因素[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7):100-101.

[9] 吕 胜,张 伟.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14):1-3,7.

猜你喜欢
胆红素肝功能胆囊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胆囊底缝线牵引两孔免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操作体会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拉米夫定在乳腺癌化疗期间对肝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