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观察

2018-01-22 08:45:12马金河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4期
关键词:弹簧圈蛛网膜下腔

马金河

(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神经外科,吉林 四平 136000)

导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颅内的动脉瘤发生破裂,其临床致死率和致残率水平相对较高[1]。临床近年来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会选择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等两种方式,对发生破裂的颅内动脉瘤进行有效处理可以使治疗效果更加理想[2]。本文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做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通过随机分组的形式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9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14例;发病时间1~16 h,平均(5.1±0.7)h;患者年龄29~76岁,平均(45.8±6.7)岁;左侧动脉瘤17例,右侧动脉瘤22例;治疗组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发病时间1~19 h,平均(5.5±0.8)h;患者年龄25-71岁,平均(45.4±6.0)岁;左侧动脉瘤16例,右侧动脉瘤23例。上述几项两组研究对象的自然指标比较,组间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所得数据具有可比性,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进行治疗,全麻后根据动脉瘤病灶所存在的具体位置对入路进行选择: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均选择翼点入路方式。将入路位置的皮瓣、骨瓣实施分离清除,将硬脑膜完全打开,在显微镜条件下对脑血管的解剖位置情况进行观察,对瘤颈实施分离,对动脉瘤夹闭的位置进行选择,采用100 mg的罂粟碱对大血管进行浸泡,实施妥善的术中止血,对开口实施逐层关闭处理。

治疗组采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用支架的患者在术前通过口服或经鼻饲管途径注入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全麻后依据血管造影检查的具体结果对动脉瘤直径水平进行测量。在造影技术的引导下将微导管以轻柔的力度置入到动脉瘤的病灶中,避免操作过程中将瘤体刺破。再次通过造影方式对动脉瘤状况进行确定,进一步明确微导管的具体位置,将弹簧圈和支架送至预定位置,使用支架的患者应该将支架完全的覆盖到动脉瘤颈的位置,弹簧圈放置至预期位置之后可以结束手术操作。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总有效率、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

1.3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显效: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术后彻底消失,检查显示病灶完全去除;有效: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明显减轻,检查显示病灶去除程度超过50%;无效: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术后没有减轻,检查显示病灶去除程度没有达到50%,或病情进一步加重,或患者死亡[3]。

1.4 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χ2检验,用(±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并实施统计学t检验,当P<0.05的时候,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共住院治疗(16.59±3.74)d,治疗组共(11.05±2.56)d,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患者中有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经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后达到显效标准,17例达到有效标准,13例仍然无效,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患者中有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经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后达到显效标准,22例达到有效标准,4例仍然无效,总有效率为89.7%。组间数据对应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 在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者仅有1例,少于对照组的7例,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近年来临床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实施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内科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其中内科治疗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使依靠相关的药物对患者病情的发展进行控制,该项治疗措施在具体实施期间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药物的起效速度相对较慢,患者在治疗后发生再次出血事件的概率较高;采用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方式对该疾病患者实施治疗,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程度较大,会使临床病死率水平明显增高,对一些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或年龄相对较高的患者而言不太适用;介入治疗术在该疾病的治疗期间应用,可以使用可脱微弹簧圈动脉瘤栓塞术,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且手术治疗所造成的创伤较小,安全性更加的可靠,该项技术的主要原理是根据患者病灶的具体部位和发病原因实施对症的治疗[4-5]。采用介入栓塞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实施治疗的主要机制在于,将动脉瘤与正常血流之间的通道完全阻断,防止动脉瘤发生破裂性出血。其中手术操作过程中采用的可脱微弹簧圈具有较为理想的柔软性,对瘤腔所产生的堵塞效果相对较为理想,从而使动脉瘤得到有效闭塞,并使载瘤动脉的通畅性能够得以维持,有效避免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对患者机体所造成的严重创伤,使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的显著[6]。通过本次研究可以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方式进行治疗,可以减少治疗所导致的不良反应,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充分提高治疗效果,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充分保障。

猜你喜欢
弹簧圈蛛网膜下腔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医学概论(2022年4期)2022-04-24 14:59:22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输卵管栓塞后弹簧圈脱落2例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33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