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至12日,笔者随省委党校第38期县(市、区)委领导干部进修班来到临沂革命老区接受革命传统党性教育。两天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参观了红嫂革命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在踏寻革命足迹的过程中,接受了一次难得与难忘的党性教育洗礼。
伴随清晨和煦的阳光,我们乘车向蒙阴常山庄村的红嫂革命纪念馆出发。一拐入常山的山村里,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房屋,潺潺流淌的溪水,满山苍翠的植被,呈现出一片祥和、静谧、清新的山村气象。广场南边横卧一巨型石头,上刻“沂蒙红嫂纪念馆”七个红色大字,鲜艳醒目。穿过一座小桥,便是红嫂们的“家”,石砌的围墙和房屋,茅草做成的屋顶,掩映在绿树之间,石屋错落有致,古朴简洁。
随着导学老师走入屋内,一座大型群雕塑像和一帧帧保存年代记忆的革命照片映入眼帘,再现了当年红嫂用乳汁救伤员、沂蒙母亲抚养革命后代、沂蒙大姐带领姐妹做军鞋、碾军粮、烙煎饼、送郎参军、送子上前线的真实场景。参观中,我不时为一位位“红嫂”的事迹所感动、所震撼、所沉思。在聆听了沂蒙母亲王换于故事后,深深地被她质朴的情怀、永恒的大爱和真情奉献的精神所感染。当年,她冒着生命危险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革命烈士遗孤;她为党保存“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38年、全力救助八路军战士白铁华,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她穿梭于敌人的炮火间,抢出八路军女干部陈若克的遗体,并含泪埋藏等等,听完其事迹后,我的眼角沁满了泪水。随后,移步红嫂原型明德英展室,她是抗战时期一名农家哑妇,在八路军战士生命垂危的时刻,冲破了封建观念的束缚,做出了乳汁相救革命战士的大爱壮举……一个个触动灵魂的红嫂人物,仿佛把我带回到了可歌可泣的抗战时期,红嫂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穿梭,在部队补给后方忙碌,身影是那样的飒爽,斗志是那样的昂扬。
最后,当我看到当年群众拥军支前所用的工具的场景时,心中再起波澜。摊煎饼的鏊子,做饭的风箱、土灶,磨面的石碾、石磨,简陋的纺线车、小推车……当年,沂蒙红嫂们就是用这样近似原始的工具,为部队摊煎饼、烙油饼、缝军衣、救护伤病员。
在沂蒙红嫂身上,集中体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是“红嫂精神”的本质所在,更是广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在这些平凡伟大的女性身上,也体现了沂蒙人民爱党爱军、不畏艰险、顽强坚韧、拥军支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
壮举惊风雨,大爱动天地。回望一栋栋红嫂纪念馆,不忍离去,望着浩气长存的沂蒙山和奔流不息的沂河水,我更加坚信沂蒙“红嫂精神”将与日月一样普照华夏儿女,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尽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