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技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发展,以及科学事业单位机构体制的改革,2012年12月28日,财政部、科技部印发了新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新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在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在科学事业单位的运行中,财务管理的作用也日益显著,科学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将从财务管理概念、会计基础工作、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预算管理及内部控制等五个方面解析如何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是单位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在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很多财务人员简单的认为财务管理就是日常报销和记账,资金的收支核算等,财务管理完全停留在处理单位具体财务实务层面上。这种财务管理理念只是简单处理财务报销过程中的问题,是一种事后对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实行的会计核算,并不能有效控制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有效地发挥财务管理在科学事业单位中的作用。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入,停留在处理单位会计实务层面上的财务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当前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需要运用单位的内外部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灵活处理单位内外部关系,遵照财经法规制度有效运用资本,盘活资金。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会计基础工作包括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办理会计交接等方面。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会计基础工作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单位财务人员较少,存在财务人员岗位相容现象,比如会计人员同时担任出纳,出纳管理会计档案,出纳同时管理单位资金收付等。二是有些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会计科目理解不透彻,存在对会计科目的使用不准确,导致单位的科研项目验收时出现大批量的调账现象。三是有些单位在填制会计凭证时,会计分录摘要简单不清晰,不能准确描述该笔会计分录的经济业务活动内容,以致成为单位财经工作检查中的重点对象。四是有些单位财务人员轮岗时,在交接工作时,仅仅只是移交人与接收人之间进行交接,缺少监交人的监督;同时,有些财务人员轮岗后对其移交前的会计工作不再承担责任,导致会计后续工作责任主体不明晰。
预算编制是各级政府、各部门、各预算单位根据国家预算编制的原则,按照编制办法和程序,制定筹集和分配预算资金年度计划的预算活动。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包含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其中预算编制是财务管理活动的起始。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科学事业单位存在以下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科学事业单位认为预算编制仅仅是财务人员的事情,不需要单位各职能部门及科研人员的全员参与。二是财务人员简单认为预算就是向财政部门要钱,预算越大越好,而不管单位具体实际情况预算时,出现不需要花钱的地方预算金额大,需要花钱的地方预算金额小的现象。三是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某项费用需要多预算某项费用需要少预算,而未考虑到市场经济、政治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这些都会导致单位预算编制不全面,造成资金的浪费。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有些科学事业单位由于预算编制不全面,出现基本支出挤占项目经费的现象,出现无预算开支,超预算开支现象,未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科研经费是科学事业单位重要的资金来源,也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资金保障,这就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现阶段国家对科研经费未形成法规条例,也没有预算法案,使得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不统一,管理口径不一,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费的可操作性困难,难以管理。二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陈旧已不能适应科学研究的发展,现阶段有些项目的管理办法是十年以前甚至更久前出台的,比如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民口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等相关的管理办法,部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陈旧,导致科研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可操作性差,给科研工作者造成麻烦。三是科研项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会出现无预算开支、超预算开支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中未全面考虑项目实施具体情况及市场价格等因素。四是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现阶段相关管理部门无法从实质上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及其取得的成效进行有效的评价监督,而且评价标准不一,容易造成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流于形式。
内部控制是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的有效手段,也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长效保障机制,更是实现财务管理的保障。科学事业单位由于其单位性质的特殊性,在内控方面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科学事业单位内控意识淡薄,有些单位人员认为内控是财务部门统筹把控的,与其无关,殊不知其经手的各类经济业务很可能就是内控风险管控点。二是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具体发挥内控作用,有些单位仅仅是制定内控相关的管理办法,但其可操作性不强,或者是涉及内控相关业务时没有按照其管理办法实施,而是根据其以往经验处理。三是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监督不到位,在内控实际工作中,对前期内控风险点可进行有效管控,但在内控评价监督时,不能对内控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和改进。
要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必须要从思想上深刻理解财务管理的概念,认识到其重要性。科学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比如自行购买各类财经专业书籍、参加各类财经培训等,不断加强专业业务学习。财务人员需要认识到财务管理不再仅仅是会计上对账面数据的处理,而是要利用单位的有限资本,合理处理单位内外部关系,向单位管理层提出建设性财务管理意见,盘活资金,增加单位的财富。如利用单位的科学技术、科技副产品、大型仪器共享设备等,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协作,扩展单位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单位自主开发收入,为单位带来财富的同时,财务人员需要考虑到单位纳税负担,进行纳税筹划,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合理避税,减轻单位纳税负担。
会计基础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奠基石,虽然其工作繁琐,但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需要不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一是建立会计人员不相容岗位责任制,在不相容岗位上,不允许一人多岗,防范会计舞弊风险。二是规范会计人员对会计科目的使用,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准确把握会计科目的含义,理解每项经济业务的实质。单位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开展部门内部业务学习,互相交流财务经验,加强财务学习。三是规范会计分录摘要,要求会计分录摘要详细描述经济业务活动。单位财务部门可以通过设置每一类经济业务活动的摘要描述,统一规范会计分录摘要。四是设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加强会计交接监督。单位财务部门每一个会计岗位可以设立AB角,在每一个会计岗位上主要负责人A角因公出差或者休假期间,其岗位上B角可以替补完成工作,保证会计工作的衔接性。在会计轮岗时,为保证会计工作的连贯性,可以让B角主要负责A角工作,在交接工作时双方都比较清晰工作内容,业务熟练,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在会计交接时,需要第三人即监交人监督。
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就需要全面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加强预算监督。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一是在预算编制环节,全员参与,各职能部门及科研人员协助配合财务部门编制预算,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项目实施具体情况和其可行性及市场经济实质情况。二是预算编制摒弃传统的“增量预算法”预算单位收支,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以支定收,根据单位实际经济业务活动所需资金来预算单位资金收入,这种预算方法可以防范在不重要经济业务活动上预算大额资金,在重要经济业务活动上预算较少资金,同时可以防止资金的浪费。三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科学事业单位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引入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通过在财务信息化系统嵌入预算执行模块,对预算执行中发生无预算开支及超预算开支情况进行预警并控制。四是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监督机制。相关预算管理部门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预算绩效监督体系,加强预算执行与预算绩效监督挂钩,实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监督机制。通过分析预算执行差异,及时查找原因,及时纠偏,避免在后续预算执行工作中发生同类情况。
科研经费是科学事业单位开展科研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资金支撑。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就是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一是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从国家层面,国家相关单位从大方向上可统一制定科研经费管理的指导性意见,为科研经费管理提供政策支撑;从单位层面,科学事业单位在不违背国家有关科研经费的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制定适合单位自身发展和符合实际情况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以期更规范地管理单位科研经费。二是随着社会发展,及时更新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制定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使科研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可操作性强,同时也能激发科研人员进行科学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出。三是科学编制项目预算,严格执行经费预算。科学编制项目预算,需要全面考虑项目可行性、实际可操作性,及宏观因素如市场经济、地理环境等,同时需要单位内部科技部门、财务部门配合。只有在科学编制项目预算基础上,才能使项目预算执行中合理有效使用项目经费,不致于在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超预算开支、无预算支出现象。四是完善健全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进行积极项目申报。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可就同一类科研项目建立可操作、可评价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监督机制,加强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实操性,对科研项目进行定量考核,定性评价,同时对科研项目绩效突出的科研单位进行后续资金支持,激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项目,促进科技成果产出。单位可建立科技产出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促进单位科学事业发展。
内部控制是通过界定岗位职责、细化业务流程、制定和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对本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以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加强单位财务管理,需要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可从三个方面对单位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进行风险管控。一是增强单位人员内控意识,强化内控观念。通过单位网页宣传栏、微信、QQ等宣传内控知识、内控案例等,也可开展单位内部职工内控培训,让单位人员了解内控,让其认识到其经手的几乎每项业务活动都与内控息息相关,并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二是制定符合单位实际的内控规程或者内控管理办法,并在内控实施中严格执行内控规定。科学事业单位认真梳理其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将各项业务活动流程化,从各个业务流程中找出风险点,对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并对风险点进行风险管控,将风险降至最低。内控贯穿于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活动中,每一项经济业务开始时内控实施就开始了。在内控实施过程中,各类经济业务活动严格按照其业务流程开展,期间所有审核、审批、监督等环节都需按规定执行。三是加强内控评价监督。单位需对内控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并进行经验总结和提出改进建议;同时需要对实现内控的有效手段等进行经验交流,以期为后续内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需要打破财务管理的传统观念,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建立财务信息化系统。只有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才能更有效地盘活单位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才能加强单位会计核算,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才能全面加强预算管理,减少资金浪费;才能完善规范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成效;才能健全单位内部控制,降低财务风险。总体而言,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为科学事业单位稳定发展,快速前进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