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芹
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发展农业经济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深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发展布局,打造优质粮油蔬菜、经济作物和水果、茶叶、中药材的格局,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区域种植结构。做大专用品牌粮食生产,扩大水稻、小麦专用品牌粮食生产试点和水稻专用品牌粮食绿色生产技术推广与服务。建设富硒稻种植基地,抓好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抓好稻田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模式攻关,实现每亩节本增收1000元以上。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改造低产茶园,大力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和茶树良种繁殖苗圃。新增蔬菜设施大棚,在蔬菜主产乡镇建设百亩以上集中连片蔬菜基地,新建净菜加工生产线和1000吨保鲜库。促进蔬菜产业融入都市圈。
(二)发展绿色循环养殖业。加快品种改良,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牛羊鹅等草食畜牧业。继续开展省、市标准化畜禽养殖场示范创建,新增省级标准化示范场。认真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建立有机肥生产厂,培育基地对接模式和养殖场自我消纳模式的示范点。开展畜禽禁养区养殖场拆迁工作,推动畜禽禁养区治理,统筹规划养殖布局,消除养殖场对水环境构成的不利影响。加快稻渔综合种养“双千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增殖友好型大水面渔业开发模式。
(三)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做强茶叶品牌,力争在大中城市建立营销网点,开设当地特色产品专卖店。加强当地特色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地域证明商标的使用许可管理,争创当地特色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扶持发展山野菜、山芋粉、葛根粉、橡栗粉及制品的生产和开发。大力发展肉鸽、黄牛、土鸡、白鹅等特色产业。发展肉鸡深加工,延长肉鸡产业链条。扶持和指导羽绒加工企业和羽毛加工群体向规范化的现代工业企业方向迈进,以羽绒、羽毛产业集聚区为基础,全力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羽绒、羽毛产业大市场。
(四)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分工合作,鼓励支持种养企业加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建设。继续开展龙头企业的评选和监督管理工作,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成长性强、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积极组织申报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发展壮大多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五)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而逐渐形成的。早在18世纪中叶,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F.魁奈已应用投入产出对照表方法研究农业经济,提出只有土地和农业,才是一切超过生产费用的“纯产品”或剩余的唯一源泉,宣扬自由竞争和重农经济学说。经济学家刘劲哲据此提出:要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继续落实土地流转财政奖补扶持政策。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完善县乡村三级管理服务网络,探索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程序,做好专兼职仲裁员培训。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一)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深入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大力开展农村沼气建设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继续发展循环农业,改善农村环境。突出户用沼气的后续管护工作,发挥“三沼(沼气、沼渣、沼液)”在生态循环农业中的作用。抓好“猪-沼-菜(果、茶、粮)”模式示范点建设,开展生态循环农业试验示范。
(二)大力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巩固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成果,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攻坚力度,全面提升林业质量效益。要完成人工造林、森林抚育,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森林长廊。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进一步完善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加快茶叶基地建设步伐。加大茶叶基地区域道路建设力度,加快国道升级改造工程,启动公路工程建设。实施茶叶基地区域主要河道集镇段的治理工程。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红色以及生态养生区等旅游资源,全面推进茶叶基地沿线特色小镇、茶叶基地小站和茶叶基地小院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健康养老等产业,打造绿色生态基地、特色产业基地、旅游养生基地、科技文化基地、扶贫富民基地。通过举办开茶节、旅游文化节、当地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会、茶叶炒制擂台赛、书画家茶叶基地行、油茶花海书画摄影等活动,宣传茶叶基地,推进茶旅结合,繁荣茶文化。
(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进一步完善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红榜”和“黑名单”制度。强化日常巡查检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纳入农业综合执法范围,切实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执法力度。发展万佛湖生态渔业,打造万佛湖有机鱼品牌,积极申报“万佛湖有机鱼”地理标志。突出农业源头控制,开展农产品可追溯试点。积极争创省级名优品牌,新增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五)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统筹运用污染治理、总量减排、结构优化、生态保护等方式,全力抓好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加大重要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任务,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扎实开展打击电捕鱼专项整治行动,严禁电、毒、炸鱼等非法捕捞行为。实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和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
(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要围绕总体布局,加快重要景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为重点,建设完善智能旅游生态农业体验园,支持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园建设并积极申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支持生态园创建5A景区。
(二)打造宜居宜业特色村镇。有效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生态、健身、社区多种功能,通过差异定位,错位发展,规划建设一批涵盖休闲观光、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农耕文明、美丽宜居等领域的特色风情小镇。打造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按照整合资源、整村推进和整体开发的思路,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一村一品”专业村。
(三)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和物流配送。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建立多种形式的联营协作关系,形成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建设改造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加快现代粮食产业园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与粮食产业园深度融合,着力提高“藏粮于技”能力,提升粮食物流现代化水平。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推动本地名优农产品网上销售。
(一)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进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将有一定基础、有特长、有创办实体能力的科技人员纳入科技特派员队伍。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平台,实施好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蔬菜综合试验站项目和农业部土肥定位项目,开展瓜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种苗培育工作,加强水稻、绿肥等新型生态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开展好园区院士工作站创建工作。继续实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每人结对帮扶10个科技示范户和2个贫困户,继续开展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工作。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惠农气象等“互联网+”智慧农业气象服务。
(二)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规模、结构和分布调查统计工作,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信息库建设。继续实施新型农民培育民生工程,整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源、机构和教师力量,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把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民企业家、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机手等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完善职业农民资格标准和认定体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扎实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教育工作。
(三)支持农业创业创新。降低创业门槛和风险,引导科技特派员和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鼓励返乡下乡人员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创办领办家庭农场林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开展创新服务,在产业链各个节点培育一批创新企业,实施一批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