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律执行问题的探讨

2018-01-22 15:11郑维和
法制博览 2018年29期
关键词:法律文书被执行人财产

郑维和

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法院,江苏 无锡 214028

依法治国理念的实现,不仅要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还需要有超强的法律执行力度,否则判决书将变成一纸空文。基本解决执行难,要提高基层法律执行的效果,提升基层法律执行团队的素质和能力,规范基层法律执行中的问题。

一、行政部门大强度干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各地政府逐渐扩大了招商范畴,不断吸引外地企业到区域内进行商业发展,并以“红头”文件的形式给予了当地企业很多政策上的优惠。这种现象的存在,就导致基层法律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行政部门给予的压力。这些类型的案件在审理和法律执行中存在诸多障碍,过多的行政干涉,会让执行法官在执行中束手束脚,进而损害到申请执行人的权利,影响胜诉权益的实现。

二、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居多

基层法院执行中往往会遇到标的较小、被执行人经济能力较差的案件。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上有限,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从基层法院执行的相关案例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基层法院执行过程中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占1/3,主要的案件性质有离婚案件、损害赔偿案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等。法院穷尽执行手段,依然无法找寻到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这类案件受限于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事实上并不属于执行难,而是执行不能。我们应正确理解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与执行难案件的区别,对于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通过司法救助等途径进行解决。

三、法律文书送达效率不高

在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法律文书的送达是案件生效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在将法律文书送达当事人后,当事人才会知晓判决结果,明确相应的权利义务。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限制,法律文书送达较为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基层法院处理的多为一审案件,当事人参与的是首个诉讼流程,很多案例中,当事人并无固定的工作和行踪。二、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法院在送达传票时经常会遇到被执行人在审理过程中不理睬法院传唤的现象,进而导致对判决结果也不知晓。三,传统送达方式中,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法院会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该方式虽然程序上合法,但实际效果有限。

四、缺乏执行经费,司法救助率较低

司法救助是针对涉民生类案件中,被执行人确实无法履行相关义务,而申请人生活困难,给予申请人一定的救助资金的救济措施。在法律执行过程中,一般需要司法救助的都是人格权案件、劳动争议类案件中的申请人。在这类型的案件中,被执行人通常履行能力较弱或下落不明。但是申请人却急需执行标的弥补损失。而我国司法救助制度还处于正在发展和完备的过程当中,法律没有对此进行明确的规定,所以在基层法院执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标准不明确,救助比例不统一等问题。另外,司法救助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而地方法院的救助机制不完善,导致救助基金严重不足,法律救助效率较低,很难保证每个符合救助标准的案件都妥善得到救济,司法为民的精神也因此受到了不利的影响。

五、基层执行法官素质受限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基层地区受环境和工资待遇的影响,高素质的执行法官不愿意在基层工作,导致法院系统人才流失严重,出现断层现象。不过近年来,特别是深化司法改革成果以及最高院向执行难全面宣战以来,法官的待遇、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人才流失的现象得到抑制。员额法官的团队制度也对年轻法官的业务素质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少数地区司法改革推进存在滞后情形,对执行法官素质提升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六、被执行人存在规避与抗拒执行的现象

近年来,依法治国理念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落实,人民的法制意识不断提升,但一些地区受区域和人民素质的影响,不少人的法律意识仍然较为淡薄。一些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生效判决、裁定,转移财产规避执行,甚至抗拒执行。虽然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战役打响后,法院重拳出击,通过完善执行系统、与各部门联动、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人名单、公共场合“晒老赖”,甚至追究拒执罪的手段打击规避执行、抗拒执行的现象,但现阶段上述手段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被执行人规避执行、抗拒执行仍是执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的特殊性导致基层法律执行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加剧了基层法律执行的难度,不利于执行难的基本解决。本文主要对基层法院面临的法律执行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内容浅薄,不吝赐教。

猜你喜欢
法律文书被执行人财产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离婚财产分割的不同情况
“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和 “限制高消费”有何区别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将协助执行人变更追加为被执行人的问题研究
法律文书教学的多维透视
法律文书写作问题刍议
论法律文书说理——以司法体制改革为背景的考察
论虚拟财产的继承
对法律文书格式的法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