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号召,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指明了前进方向。落实好习总书记的号召,地质系统重任在肩、责无旁贷。现结合自己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工作实际,就新时代地质文化建设谈几点思考。
思想文化能够为一个民族提供统一的价值取向,稳固的情感认同,丰润的道德滋养,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相对统一和稳定的思想文化体系,一个民族是走不远的。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主因,就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在维系中华文明传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坚持的思想体系,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干部职工头脑,作为地质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根本任务和长期任务。
一个国家和民族推崇什么、弘扬什么,从它的庙宇中就能找到答案。中国古代最多的是关帝庙,弘扬的是关公的忠义精神;还有大量的岳王庙,弘扬的是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到了现代,从战争年代的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到建设时期的雷锋、王杰、焦裕禄,还有科技界典型——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等等,他们的事迹至今仍让我们耳熟能详。这些典型身上,集中体现着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凸显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是矗立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永恒雕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何推出彰显爱国情怀、富有时代特色的典型,是当前我们地质文化建设的一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原因在于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境界。抗日战争时期,一曲《义勇军进行曲》,激励无数热血男儿奔赴抗日前线,进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些事例说明,一部优秀的作品能够产生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精神力量。
当前,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是地质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紧贴时代主题,扎根生动实践,才能创作出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
无形的文化,需要通过有形的载体来体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需要文化载体的丰富和创新。文化载体多种多样,这里着重谈一下博物馆和读书活动。
博物馆具有公益性、群众性、标志性和特殊教育性等特点,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是展示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最佳载体。美国拥有博物馆8000多座,德国有6200多座,日本、法国各有5000多座,拥有800万人口的伦敦有博物馆250多座,平均3万人一座;人口只有100万的斯德哥尔摩拥有博物馆105座,不到一万人就有一座。而中国大陆目前有博物馆2300多座,平均50多万人才有一座,与文明古国和经济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地勘系统有建设博物馆的独特优势,也相继建成了一批富有地质特色的博物馆,最近,我局建成了中国首家以探矿为主题的博物馆——“山东探矿博物馆”,成为地质文化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学习大国”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局定期举办地质文化讲坛,层层成立了党员读书会、青年读书会,在全局开展“两学一做”学习竞赛。建设学习型组织,已成为全局干部职工的共识。
文化建设是一件看起来很美,说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的事情。正因为它很美很甜,才值得我们倾尽心血、无怨无悔;正因为它很苦很难,才需要我们砥砺前行、负重奋进。新起点就是新挑战,新时代需要新作为。让我们携起手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奋力谱写地质文化建设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