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卿
河南省巩义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河南 巩义 451200
对于我国群众来说,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因此也并没有对这一理论进行有效践行与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人员来说,应该增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行深入研究,在明确其本质的基础上,采取相关途径对其进行实现,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在任何时代当中,统治阶级思想都占据主导地位,一个阶级不仅可以为社会统治地位提供物质支持,同时也是它的精神力量。对于统治阶级而言,要想对社会统治地位进行巩固,那么就必须将其的思想进行大众化,只有让社会大众认同并接受他们的思想,才可以巩固他们的社会统治地位,实际上这也恰恰是统治阶级思想转变为社会主导思想的过程。大众化是思想主导化的前提,没有大众化,就不会对思想主导化进行真正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当中,马克思主义属于一种主导意识形态,只有让人民群众对其进行认同与接受,才能够全面发挥其对中国社会的重要作用,才可以提高它在社会主义当中的主导地位。
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比较紧密,它的阶级性比较强,属于劳动人民以及工人阶级等的重要精神武器。从大众化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论以及世界观等为劳动人民、工人阶级等提供利益上的服务,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增强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并对其进行认同与接受,进而对他们的思想以及主观世界等进行改变,提高他们的觉悟,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他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有效手段。
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其大众化的重要目的除了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以及改造人们主观世界之外,还要促进人民群众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而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属于社会实践主体,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他们只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掌握,才可以提高他们实践的自觉性和实践水平。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只有对人民群众进行全面掌握,并对其社会实践进行有效指导与推动,才能够体现出它的价值性与真理性,证明其是一种既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进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吸引,让他们在认同、信服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拥护与践行。
另外,从本质上来看,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与接受程度并不是理论方面的问题,而是实践方面的问题,对于实践而言,不仅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同时也是检验群众对马克思主义认同以及掌握等程度的标准。换言之,如果马克思主义没有对人类的社会实践进行有效指导与推动,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也没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运用和实践,那么就永远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1]。
要想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大众化,就必须做好它的宣传、普及等工作,并对其进行制度方面的保障,进而增强它的大众化效果。
理论教育指的是让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进而实现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与接受。理论教育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党校有关课程教学、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关单位专题学习以及社区市民课程等等,因此对于不同社会组织来说,可以根据自身性质以及实际情况等合理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强的哲学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群众的理解难度,因此对于教育工作人员来说,在理论教育过程中,应该在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生活化与通俗化,采取群众容易理解的语言对理论知识进行描述,进而降低群众的理解难度,提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能力。另外,从内在逻辑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强的严谨性、发展性以及概括性,因此在理论教育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它的通俗化之外,也需要注重它的学理化,进而提高其对群众的吸引力与说服力。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人员可以根据教育对象以及实际需求,对多种教育方法进行灵活运用,比如多媒体法、案例法、讨论法、实践法以及说理教育法等等,进而增强理论教育效果,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2]。
行为示范指的是党员干部等一些马克思主义践行者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行为为群众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以及大众化。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不仅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同时也是我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又是它的实践者,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以人民利益为核心,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奋斗,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内涵以及本质等进行彰显。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如果党员干部没有对群众的利益进行充分考虑,而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让自己腐败、堕落,那么不管马克思主义具有多么大的价值,都不可能实现它的大众化。也就是说在人民群众的心目当中,已经将中国共产党视为马克思主义,如果党员干部出现了与人民群众利益相违背的行为,那么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人民利益相违背,因此就无法实现它的大众化。所以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行为示范来增强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制度保障指的是从内容、组织以及执行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进而对理论教育、相关实践等进行有效保障。从理论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其制度保障应该包括教育发展规划、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教育队伍建设、教育结果评价等。从行为示范的角度来分析,第一,需要健全相关法律制度,进而确保国家公务人员廉洁奉公,提升政府的对外形象;第二,需要对组织人事制度以及基层选举制度等进行完善,对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的重要作用进行全面发挥,在团结示范的基础上,带领人民群众发家致富;第三,需要对民生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对养老、住房、入学以及就医等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并利用财政制度、分配制度以及税收制度等缩小贫富差距,进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本质等进行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对其进行认可与接受[3]。
总而言之,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对于相关教育人员来说,应该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对其本质进行明确,通过理论教育、制度保障以及行为示范等实现途径加快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确保人民群众在认可、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运用、践行,进而实现我国以及社会等的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