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长期以来,动物疫情泛滥,特别是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严重危害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因此,近年来动物防疫工作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每个行政村要设立1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全国约需68万名动物防疫员。同时我国《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规定,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者乡村兽医。可见大力培养动物防疫人才迫在眉睫。
《动物防疫技术》是学院为适应畜牧业发展要求和加强动物防疫人才队伍建设而设立的一门独立课程,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都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基层动物防疫员等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必考内容。本课程的特点是应用性、实践性、针对性强,学生所学所练技能都是养殖生产中进行动物疫病防控必备的技能,因此该课程是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核心课程。
《动物防疫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懂得动物防疫基础理论,程度为够用、适用;二是熟悉行业法律法规,知道依法防疫;三是熟练掌握动物防疫岗位技能,能够规范防疫;四是取得行业从业资格,得到行业认可。
通过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指导、毕业生交流反馈等形式,进行岗位职业分析与课程内容选取,通过企业老总来校举办讲座或行业企业骨干直接参与课程教学、教材编写,教师服务企业、学生顶岗实习等形式深度合作开发课程,以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在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兽医消毒、免疫预防等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全方位培养防疫素养和疫病防控能力。由课堂学习发展到网络学习,使课程学习具有开放性,通过合作学习以及对企业实际问题的讨论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是教学组织项目化,把课程内容设计为一个理论项目和六个技能项目,教学要求具体并可操作;二是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强调启发引导法、合作学习法、真实体验法、循序渐进法等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三是考核体系是由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考核、鼓励学生不断追求完善的动态考核、重视平时学习过程的随机考核构成。
为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实现课堂与工作间的完全融合,我们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放到学院现代畜牧科技园等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采取现场实践的方法实施实践教学。消毒技术、免疫技术、药物预防技术、疫情监测技术、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均在鸭场、猪场、犬场,结合养殖场管理的实际需要,开展现场教学,教师示范指导,具体工作由学生来做,真正实现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路线和动物疫病防控中所涉及的岗位,确定了工作涉及6个技能项目,即防疫管理、兽医消毒、免疫接种、药物预防、疫病监测净化、疫情处理技术。将6项目进行分解,确定了8大岗位技能,根据8大岗位技能,确定了学习领域的44个相关知识点。
课程组将技能分为基本技能和拓展技能两类。基本技能为动物防疫岗位必需、必会技能,列为教学重点,包括兽医消毒、药物防治、免疫接种、疫情处理。拓展技能是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为提高动物防疫效果和质量而开设的岗位技能,列为教学难点,包括消毒效果分析、免疫效果评价、动物疫情监测、动物应急管理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基本技能要强化训练,对于拓展技能要有目的、有重点的训练。
本课程教学方法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验性和参与性,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综合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力。课程组针对学习领域的每个项目,都开展了基于任务驱动“三阶梯六步走”的教学设计,即任务布置、学生制定方案、师生探索可行性、工学结合实践操作、效果评价、自我总结知识拓展。在自我总结阶段将知识点回归到岗位技能和工作任务进行总结,同时进行拓展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不同的任务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特点,综合采用角色扮演、启发引导、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教学时,由学生扮演防疫员角色,教师扮演养殖场管理员或技术人员,学生通过预先的准备,按照预定的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以防疫员的身份向教师扮演的养殖场人员进行调查、询问;也可由学生直接向真正的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角色扮演,学生由课堂走进了工作,在虚拟或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又如,在动物免疫技术中,选择免疫接种的部位有一定的讲究,如何选择接种部位,为什么要选择某个部位,都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实践。对于难以遇到的疫情,通过播放录像的方式,将既有疫病处理的录像资料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呈现给学生,营造虚拟的工作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唯一的区别是学生不是实践者,而是观摩者、思考者和学习者。特别是在重要技能实训时,通过重点讲解和现场演示,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组大胆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变学期考为项目考和模块考。动物防疫技术课程共设置一个理论模块和六个职业技术模块,理论模块学习结束后,给予学会一个月的复习时间,进行出卷笔试,注重试题内容同实践的结合。每个职业技术模块学习结束后,开展现场操作考核,集合技能的熟练程度和规范情况给予打分,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课程组将职业实践技能考核作为本课程考核的重点。在测算学生课程总成绩时,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的计分比例为3:7,本课程为4个学分,同时课程实训成绩为1个学分,实训成绩不合格也要重修。技能考核的方式因内容而异,对于不分场地、不需要多少器材在课堂中能够完成的内容。需要多人配合完成的实训内容,则将学生分成人数适宜的工作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时兼顾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启发学生在小组合作实训中注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课程组教师经常利用课堂或业余的时间督促、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全国性的职业技能大赛、省级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院级学生技能比武以及参与社会技术服务,将学生技能大赛、技能比武取得的成绩,以及参与社会技术服务获得的表彰、赞誉等,在计算课程总评成绩时作为重要参考。
本课程采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和实践教材《动物防疫技术》作为课程教材,同时引入《动物防疫员工作手册》和《动物疫病防治员教程》作为职业技能培训教材,注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此外,建设了《动物防疫技术》资源共享型课程资源库,供学生自学自测和查阅资料。课程组把各类教材和课程资源库打包提供给学生,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一方面学院打造了国家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水禽繁育推广中心、姜曲海猪保种场、倍康药业公司、教学动物医院、江苏省动物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承担学生的生产实习岗位实践、行业体验、通过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广泛合作,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得到了实践锻炼和科研合作的场所条件,丰富了专业实践经历和生产经验,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了师资保障。
课程组目前共有专兼职教师15名,其中专任教师11名,专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2名,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名,团队学历层次高,职称、学缘、年龄结构合理。其中教授、研究员4名,副教授、高级兽医师3名,讲师、兽医师6名,实验师2名。其中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6名。课程组成员平均年龄不足37岁,主要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学缘结构非常合理。
学院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评聘第二职称、考取职业资格、培养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送职教基地培训、科研扶持等措施,多渠道、全方位培养,本课程组专任教师91%为“双师型”教师或具有“双师素质”。
完成知识目标:经过考核发现所有学生学习成绩均能达到优秀等级,学生能够应对工作中的动物防疫工作,并具有较好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督导评价: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工作过程零对接,学生动手能力强,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为优秀等级。
同行评价:通过对后续课程教师的交谈,发现学习了本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有较好的提高,能满足后续课程的学习需要。
近几年,该专业毕业生双证书持有率达到98%以上,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连续六年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根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显示,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指数在学院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为97.8%。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场面火爆,供需比例为高达1:5,毕业生就业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学院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院鼓励该专业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吸引学生参与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在全省范围内如淮安洪泽县、徐州睢宁县、盐城滨海县、泰州姜堰市等开展各类技术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定点为20家市级及其以上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和300家规模养殖大户(企业)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