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晏县甘子河乡畜牧兽医站,青海海晏 812299)
近期,本区养羊户养殖藏羊123只,其中有23只藏羊1~2岁龄,出现食欲废绝、被毛杂乱、结膜苍白、极度消瘦、胸下及腹下水肿。在患病后3~5d,有3~4只死亡。地方兽医诊断,询问患病羊只症状,结合剖检病死羊,了解用药情况,确诊为肝片吸虫病,经一段时间治疗后,病情略有缓解。现在将其诊治情况,做详细汇总。
此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最常见夏秋多雨季节,低洼放牧地、稻田地区、江河流域等地流行性最强。就原因分析,与此地环境适合幼虫和椎实螺生长发育相关。椎实螺这种生物,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即使在冰冻情况下,同样可解繁殖产卵。虫卵的抵抗力强,尤其在湿润有水环境中。干燥的粪便中,虫卵致死率高。虫卵对高温敏感,40℃~50℃条件下,几分钟即可死亡。但是,对普通的化学药剂,有着较强的抵抗力。在调查的易感病例中,急性感染病例多见夏秋季节,而慢性感染病例多见冬末和初春。
藏系羊肝片吸虫患病后症状的强弱,与感染虫体数量、排泄毒素强弱、藏羊体质状况等等,有着很大的关系。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
此病型多数为幼虫感染,短时间内吞噬大量囊蚴而诱发。当羊体内有大量幼虫移行,严重损伤内脏器官,可导致急性肝炎。此病临诊,典型症状: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精神萎靡,可视黏膜苍白。触诊病变肝区,疼痛明显。急性病例,多数在患病后3~5d,即死亡。
(2)慢性型
此病型多数为成虫感染,在吞噬囊蚴后4~5个月即可发病。典型症状,渐进性消瘦,食欲废绝,精神萎靡,被毛杂乱,下颌、胸部等处有水肿。一般在放牧归来后,症状略有缓解。妊娠期母羊感染,可导致流产。病情严重的,因机体衰竭而致死。
当幼虫在肝内游走约6周后进入胆管中寄生并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在胆管内,使管腔明显增大,突出于表面。虫体的吸盘及皮棘等机械性刺激,可引起炎症性改变,并易致继发性感染而引起细胞性胆管炎或肝脓肿。虫体能产生大量的脯氨酸,可诱发胆管上皮增生,因此成虫引起的主要病变是胆管炎症及上皮增生,致使胆管管腔变窄,管壁增厚,胆管周围亦有纤维组织增生。严重者可见较大的胆管也有慢性阻塞及胆汁淤积,从而发生胆汁性肝硬化。
对病死羊剖检病变主要见于肝脏,其次为肺脏。肝脏病变者为100%,肺病变者约占35%。受大量虫体侵袭的患羊,肝脏出血和肿大。其中有长达5mm的暗红色索状物。挤压切面时,液体中混杂有幼龄虫体。因感染特别严重而死亡者黏膜苍白,可见有腹膜炎,有的腹腔内有大量出血。慢性病例肝脏增大更为剧烈。到了后期,受损部分显著缩小,呈灰白色,表现肝脏表面不整齐,质地变硬,胆管扩大,充满灰褐色的胆汁和虫体。肺的某些部分有局限性的硬固结节,大如胡桃到鸡蛋,其内容物为暗褐色的半液状物质,其内往往含有两条活的或分解状态的虫体,结节的包囊为钙化结缔组织,肺表面的颜色正常。肝区叩诊时半浊音区扩大,敏感性增高,病羊迅速贫血。
肝片吸虫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剖检病例、流行病学等综合判断。而确诊,需结合粪便检查。对急性感染病例,重点检查腹腔及肝实质内有无幼虫。对慢性感染病例,重点检查胆管中有无成虫,或通过粪便检查有无虫卵。
除上述的检查外,也可经免疫学诊断。比如:ELISA、IHA,用于检疫急慢性病例效果不错。日常可用于对此病的普查,效果更好些。
发病病畜及时灭虫,注意恢复肝胆功能,缩短康复疗程。
用阿苯达唑,急性病例,16.67mg/kg,肌肉注射;慢性病例,10mg/kg,肌肉注射。
未发病羊群,做好防控,用阿苯达唑,肌肉注射,6.67mg/kg。流行旺季,间隔1周后,重复注射1次。
羊肝片吸虫感染后,对红细胞的破坏能力较强。为此,常规用药治疗后,应配合用“牲血素”注射补血。羔羊,每只2~3ml;成年羊,每只5ml。病情较严重时,3d后加强注射1次。
怀孕母羊的病后恢复,可用“乳化鱼肝油”,兑水每1000kg用250g,连续用3~5d。配用复合维生素B,兑水每300kg用400g,连续用3~5d。同时,配用“牲血素”注射,肌肉注射,每只1~2ml。
个别病例,水肿严重,呼吸困难。配用50%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静脉注射,效果更好些。或者,将水肿挤破,有利于康复治疗。
此病应树立 “防重于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病思路,所有病死羊为重点控制对象,尤其重度感染羊只的肝脏,务必集中清理,深埋或焚烧做无公害化处理。重点搞好场地环境卫生,及时有效处理粪污。所有粪污集中堆积发酵,彻底杀死虫卵,以控制此病的扩散和蔓延。在此病的流行中,中间宿主——椎实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可尝试提早用药防控,对频繁出牧的牧场,可用5%硫酸铜溶液,牧场用5000ml/m2的量,均匀喷施灭虫。或者,选用氯化钾喷施,用20g/m2,能有效控制此病的扩散和蔓延。科学放牧管理,尽量避开低洼、潮湿地放牧,以减少感染囊蚴的可能。加强饮水管理,供给清洁饮水,以自来水、井水、河水等为上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