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莲县畜牧兽医局,山东五莲 262300)
保育猪也可以称之为断奶仔猪,在其断奶后需要独立觅食。由于其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的转变,对其生长发育状态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这一阶段中如果饲养管理的方式不当,则会对保育猪的生长与发育效果产生较大影响,故而需要全面提升饲养管理的重视程度。文章将基于保育猪饲养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活动带来一定借鉴价值。
保育猪饲养管理期间,可以通过建立明确的管理制度,遵循科学的管理理念,细致记录保育猪状态及合理控制养殖的环境等方式,提升保育猪饲养管理的整体效果。
(1)引入“全进全出”机制。即为在保育猪入舍前,对保育舍实施全面的清洁,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将舍内栏板、饲料槽等予以全面的拆开清洁处理[1]。应用高压水枪冲洗,保证其清洁度。且可以将舍内的墙壁、天花板,地面、窗户和料槽等予以综合处理,保证整体空间的清洁与卫生程度[2]。(2)制定卫生安全处理制度。即为对保育猪舍内部栏位、饲料槽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细致检查饮水器的通畅情况,确保电线、电气完好无损,门窗关闭是否正常等等。严格按照规范对保育猪舍进行温度、湿度的控制,通常情况下可以将保育猪舍温度控制在28℃~30℃之间。
针对刚刚断奶的猪仔而言,需要在原圈舍待7d左右后,转移到准备完好的保育舍中。在实际的分群处理期间,需要遵循“原窝同圈”“体重相近同舍”的管理理念[3]。针对体积较小、体质较差的猪仔,则需要采用单独分群饲养与管理的方式。在保育猪进舍后,对其进行细致性管理,具体包含睡卧的区域、排泄的区域等等。
保育猪饲养期间,建议以自由觅食为主,且记录好保育猪的料饲喂养时间、饮用情况等等,且需要保持料槽不断料[4]。保育猪入舍后,采用代乳料喂养7d左右时间之后,慢慢减少代乳饲料的用量,避免出现过激问题,且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思想理念,保证保育猪能够稳定过渡到保育期。保育猪进去猪舍之后,需要提供温开水,特别是在进入猪舍前3d内,每头保育猪饮水量需要控制在1kg左右,4d后饮水量需要显著增加。当保育猪体重达到10kg的情况下,则其日饮水量需要上升到1.5~2L。饮水量不足的情况下,则会直接影响到保育猪的食量,且致使保育猪生长受限。特别是在夏季,需要至少安装两个饮水设备,满足保育猪的饮水需求。
规范保育猪的饲养环境,保育猪舍仔猪数量在15头到20头之间,不能高于25头。保育猪舍采用漏缝、半漏缝地板模式,平均每头仔猪的占圈舍面积需要基于其体积进行科学控制,避免空间过大或者空间过小,增加保育猪患病的记录。同时,还需要采用保温控制的方式,为冬季保育猪的正常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保育猪舍内需要设置加热设备,一年四季保持在适宜生长的温度下,避免温度过高或者温度过低致使保育猪产生疾病。
保育猪饲养期间,需要在全面了解常见疾病基础上进行预防性管理,避免保育猪疾病的产生与发展。
针对于常见的副伤寒病,可以为保育猪仔猪定期接种副伤寒活疫苗进行预防。同时在日常保育猪管理期间,需要对圈舍进行定期消毒与清洁处理。细致检查保育猪的饮食情况、喂养情况等等,且可以在猪饲料中适当增加抗生素。
一旦保育猪出现副伤寒病,则需要及时予以隔离处理,交换应用庆大霉素、磺胺类及呋喃唑酮等予以治疗。基于保育猪的实际病情进行补液、解毒及强心治疗等等。针对于已经死亡的病猪,则需要快速进行深埋、销毁处理。
流行性腹泻以疫苗接种为主,产前30d左右为母猪实施接种,疫苗为猪流行性腹泻二价苗、传染性胃肠炎等,以母乳喂养的方式增强保育猪个体的免疫能力。针对于已经患病的保育猪,则需要在隔离处理基础上,以抗菌或者补液的方式进行治疗,皮下注射腹泻高免血清,且适量补充的生理盐水。
接种疫苗,适量喂养黄芪多糖粉、抗生素或者板蓝根等,增强保育猪病毒抵抗能力。气喘严重的病猪,予以冰蟾熊胆注射液肌注。
保育猪饲养期间需要坚持科学的管理理念,基于保育猪舍的实际情况以及保育猪状态予以管理。保育猪过渡阶段中,需要密切观察其状态,将“防患于未然”的理念融入其中,且认真学习保育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的相关知识,严格执行各项卫生与安全管理制度,最大限度降低保育猪疾病发生率,提升保育猪饲养管理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志伟,杨永平,李东,等.保育猪呼吸道疾病发病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J].猪业科学,2017,34(9):139-140.
[2]廖启顺,李志祥,丁联成,等.2009~2010年部分猪场猪主要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畜牧兽医,2012,39(2):194-200.
[3]李俊,董书昌,赵聖明,等.生物发酵床用于保育猪疾病防控效果观察[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5,34(5):70-72.